鄭乃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乃珖 | |
---|---|
出生 |
1911年 福建福州 |
逝世 | 2005年(93-94歲)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畫家 |
知名於 | 擅長中國畫,亦長於寫意潑墨,作品設色明麗沉着。 |
知名作品 |
《水鄉春色》 《荷萍》 《靈山秀水育新苗》 |
鄭乃珖(1911-2005),號壁壽翁、沙堤瑛夫。生年 1911 年。出生地福建福州。早年得葉翰侯指點,受業於劉海粟。擅長中國畫,創作以雙勾白描、工筆重彩著稱。亦長於寫意潑墨,作品設色明麗沉着,韻味集永。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並獲獎。作品被選送國外展出,被多處博物館收藏。應邀北京人民大會堂作畫,出版有《乃珖畫集》、《鄭乃珖花卉寫生》等[1]。
解放前,先後在福建、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從事職業畫家與教學工作。解放後,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北分會專業畫家,西安美術學院教授[2]、中國畫研究院院委、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出版有十餘冊畫集,作品有《水鄉春色》、《荷萍》、《靈山秀水育新苗》等[3]。
作品簡介
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優秀作品獎,並被選送美國、法國、日本、西德、伊朗、保加利亞等國展出,或為中國美術館、天津藝術博物院、 遼寧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收藏曾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香港大會堂等處作畫。
出版《鄭乃珖畫集》、《鄭乃珖畫選》、《鄭乃珖白描》、《鄭乃珖集錦畫冊》、《鄭乃珖工筆畫集》、《鄭乃珖花卉寫生》、《鄭乃珖百花畫集》、《鄭乃珖蔬果時鮮集》等
藝術特點
鄭乃珖先生摒棄了目前人工筆重彩花鳥畫宮廷化、富貴化的弊端,獨闢蹊徑,深挖生活之寶藏。他在林泉花木之間觀察物象細緻入微,且匠心獨運地將山花野卉、蔬果時鮮這些前人熟視但不予注目的的景物搬上畫面,登上大雅之堂,並賦予種種詩的情趣。
鄭乃珖先生強調用詩的妙想構思畫成,用詩人情感態度作畫,如果說寫意畫多通過畫面的題詩與跋語來深化意境,那麼工筆畫就更注重通過畫中的[形]來引發觀者對詩意的聯想。離形之神為空,有形之神乃生,只有形神兼備,方可狀物傳神。故其筆下之花競萌,意若霽、若露、若風中舞、若迎朝陽、禽則競生、意若覓、若嬉、若妝、宏幅微篇均生機盎然。也雀、牡丹雖朱朱濃紫麗、燦爛堂皇,而非宮闕富貴之意;田間花草雖片英折枝,恬淡怡興,卻無隱士野逸之情,透出一番寬舒和寧靜的美。
如果說鄭先生工筆重彩花鳥畫是清音裊裊之江南絲竹,那麼山水畫則是華彩迷幻的交響樂,珠璧輝映,各有春秋。鄭先生早年走遍風光靈秀的南國大地,身心沐受着青山碧水的柔美薰陶,中年後又長期客居長安講學,多次偕畫友率弟子登華岳,趕祁連,越秦巴、穿戈壁……大西北山水渾穆陽剛精神更讓他神迷。南北文化傳統有幸澤惠於一身,使他胸襟更為開闊,藝術見地自非一般。對於鄭先生來說山水是有靈、有神、有道的東西;在山、水、雲中可以洞見宇宙無限的生命,直窺其中神秘奇妙有着不可言詮的態勢;他借筆墨所表現的是山川、生命、歷史的大運動,故每每登山而忘情,望岳而興發,胸中蒼潤廓然之氣騰騰欲動,創造激情猶如湧泉噴灑、火山迸發。由於他功底深厚,所以工寫皆擅、藝術語彙豐富、所作青綠重彩金碧輝煌,氣勢磅礴,淺降淡彩清麗典雅,空靈靜謐,潑墨潑彩酣暢淋漓,渾然天趣。猶從遠古岩刻、漢瓦魏碑拓片斑剝肌理中攝取神理。
所云:「意匠慘澹經營中」,鄭先生創作心態謹嚴,每幅作品皆縝密思考,反覆推敲,不以錦繡而加意揣摩,不以漁樵而隨手敷衍。他善於總體着眼騰挪跌宕,從細微處入手曲盡其妙,常與人不經意處顯新意,在方寸間有過人之膽略。縱觀鄭先生那些史詩般山水畫作,令人引發情思之激盪,誰都能從畫面強烈地領受到祖國河山大地蘊藏的歷史情懷和人格力量,藝術家首要者當是心靈素養和含量的「深厚」與「廣大」,唯有如此的心胸和膽識,才會有大氣格之作品。鄭先生是一位追尋「大美」通境的藝術大師,博大而精微是他山水畫作品的精神所在。
精花卉、翎毛、走獸、蔬果、時鮮、亦工山水、人物。在意境、取材、構圖、造型、用線、敷彩以及題款、鈐章諸方面均大大突破前人藩籬,對當代中國繪畫繼承、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是當代中國畫壇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藝術教育家。曾捐資百萬港元於社會公益事業,清名遠播海內外。傳記載入各種版本世界名人錄辭書名鑒。
參考資料
- ↑ 石頭娃. 中國書畫鑑定實例.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68-1715-9.
- ↑ 中國畫年鑑. 新華出版社. 1992.
-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辭典, 1949-2002.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