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邻山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邻山县古属巴地,因境内有一座山脉叫邻山(今铜锣山)而得名。

基本内容

2万年到1万年前,邻山县地已有人类活动。石制砍砸器、石锛、石斧、骨针、陶网坠及陶纺轮等出土遗物,为当时人类留下的生产、生活器物。1万年到4、5万年前,已有原始村落,人们聚居开发。据考证,土著人为“蛇巴”。秦汉时期,“蛇巴”以麻布缴赋,谓赋为宗。宗人由此得名。宗人由游牧渔猎逐步转为农耕,商代中晚期即以今渠县土溪乡城坝村为活动中心,经济相当发达,以能酿制名贵的“清酒”,到周代已成为奴隶制国家-----宗国,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秦国统一蜀、巴、宗后,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推行郡县制,置宕渠县(隶巴郡),治地宗城(今土溪乡城坝村)。邻山县地也属宕渠县。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仍置巴郡宕渠县。根据史书记载,宗族古代川东北一带的土著民族。他们逐步繁衍半大,在大约四。五千年前建立起了原始部落式的“宗人国”。宗族人性喜歌舞,劲勇善射。因作战时用木板作盾牌,又称板盾族。当时,宗族人口较少,大多居住在山上以狩猎为生。邻山为宗人国领地。宗族人是邻山县最早的居民。巴人入川,相传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岑以湖北省长阳县境内)居住着巴氏樊氏,审氏,相氏郑氏五个氏族。他们联合组成一个部落。为争当部落廪君。他们相约在石穴中比赛掷剑,胜者为长。比赛结果,巴氏务相取得胜利,被大家拥为禀君。巴氏禀君的势力逐步发展,后来他率五个氏族,顺着夷水(今湖北清江)乘船至盐阳(今湖北恩施),夺得盐阳女部落的盐场,并进入四川东部。从此巴人就在这里定居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川东地区最大的部落。当时,宕渠、邻山等地是巴人较为集中的地方。   

直至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县始置邻山县、邻水县,属同时新置的邻州、邻山郡所辖。唐《元和郡县志》载:邻山以山为名,“在邻山县西四十里,此山重迭,邻比相次”,故称邻山。《四川通志》考证曰:“今有西山,在大竹县西四十五里,邻水出焉,盖即古邻山也。”隋初郡废,并县入邻水,唐分置邻山县,又置邻州,寻废州,元时县省,故治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南四合乡白鹤林村,按隋志《寰宇记》 《九域志》 皆作邻山,新旧唐志皆作泠山。    

西魏废帝时,改邻州为邻山郡,下设邻山、邻水二县,县城在金城。唐朝后改郡为州,行政区划仍实行郡(州)县二级,邻山县县志在金城。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大竹县和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以后历代均有县治在金城。也曾作为地级市邻山郡存在过,下辖邻山县(四合乡)、邻水县(兴仁镇)、盐泉县(童家乡)、垫江县(桂溪镇)四县,元朝邻山县就被大竹和邻水分割了。邻山县县地包括今天的御临河流域。县城金城(四合乡),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邻山县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在武汉、南充、重庆、古宕渠(今渠县土溪镇)四座城市的交辐地带,是北上京都;南下重庆;西入蜀中;东出巴峡的必经之地, 古代邻山县交通发达,有三条官道,即:南北方向有两条,第一条是重庆通往长安的官道由长寿沿御临河流域和渠江支流铜钵河北上连接达州、金州(今安康)并连通京城长安;第二条是著名的专为杨贵妃开凿的荔枝古道,由涪陵入垫江穿越明月山进入邻山县,再北上连接今大竹县城并沿东柳河北上连接当时的宕渠县、巴州、汉中并连通京城长安;第三条是东西方向的峰门古道,起点是长江边的忠州,经垫江进入邻山县,连接南充并边通成都(大致是今天的沪蓉高速线路)宋朝大诗人陆游和范成大曾到过邻山,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邻山县是陆游入川的第一县,在他到邻山县之后就写下了《邻山县道上作》这首诗,表达自己无尽的思念之情。   

邻山县道上作(宋-陆游) 微雨晴时出驿门,乱莺啼处过江村。 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 客路一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 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邻山县(宋-范成大) 山顶嘘云黑似烟,修篁高柳共昏然。 鸟啼一夜劝归去,谁道东川无杜鹃?[1]

相关视频

山水这方(邻山邻水好家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