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志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邵志敏
出生 中国
国籍 中国
职业 主任医师
知名作品 乳腺外科教授

邵志敏,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简介

所在医院: 上海肿瘤医院

​科室: 乳腺外科

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疾病

乳腺癌、乳腺疾病

荣誉

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1998年被选为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重点学科带头人,同年荣获中科院首届"民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和首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奖。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获得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上海市卫生系统领军人物。

项目

先后承担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863项目、211工程Ⅱ期,985课题及其他省市项目共20余项,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科研重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乳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带教2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主编两部乳腺肿瘤学教科书《现代乳腺癌诊治新进展》和《乳腺肿瘤学》,在国内外肿瘤专业杂志上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200篇,其中SCI收录70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近2500次。

成就心得

早晨七点至下午五点,开刀看病人;下午五点至深夜,实验室里做研究。这就是邵志敏的日常生活轨迹。而提及邵志敏,数以万计的患者会感谢他---重塑了她们的健康与美丽。

简单,追求着

十年,成功创造一个实验室。"海归派"大多爱提及当初决定回国的经历,邵志敏是个例外,"陈年烂谷子的事,不说了吧。"但他1995年的转折,笔者不得不说。

才三十出头,留学海外的邵志敏已成绩斐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首届"校长奖"获得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在乳腺研究领域颇有声望。可当母校恩师、时任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沈镇宙教授诚邀他回国时,一颗游子的心顿时思归了:"国外条件固然好,国内创业土壤更好。"选择回国的理由,如此简单。

仅带了一箱书籍与实验用品,邵志敏"赤手空拳"回来了。"临床谋求发展,还须依赖基础研究。"在国外实验室里呆了五年,他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有了白手起家的"乳腺癌分子生物实验室"。

"以他对医学的痴狂,年轻十岁的我们也难以企及。"师从邵志敏的吴炅,迄今犹记创业之初的两件小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春季竞标,为给实验室争取经费,邵志敏连着几个春节泡在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写标书,饿了吃方便面、困了睡沙发;只要跨进实验室,属于他的时间总会"停止",无数个夜晚因埋头做研究,小区住所早已铁将军把门,翻墙回家成了家常便饭。

邵志敏并不觉苦:"我没啥别的业余爱好,做实验权当兴趣吧。"正是这名说实话、干实事的人,把起初仅三间房的实验室发展成上海市乳腺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更把年均手术量从过去的200例提升至去年的1000余例,占到全市一半以上。

执著,快乐着

表情冷静、态度平和,邵志敏用什么征服患者与家属?非同寻常的医技。归国十年,手术病人上万、门诊患者数十万,他创造了肿瘤医院一个之"最"。上至91岁、下至19岁,无数忧伤、无助甚至绝望的患者在他治疗下重新绽开生命的笑容。"高兴",他用最简单两个字形容自己感受。

好医生,哪有不心慈的?坚强刚毅的邵志敏亦不例外。19岁女生阿惠考上心仪的大学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上乳腺癌。顷刻间,全家的"天"塌了。望着阿惠爸爸那绝望的眼神、日渐苍老的面容,邵志敏的心一阵阵颤栗:"我能做到,让这一家人快乐起来。"他没有食言,切除恶性肿瘤、给乳房整形,一系列的手术格外顺利。半年后,女孩气色渐好,身材依旧窈窕。"是邵医生救了我们全家。"至今,父女俩定期回院探望恩人。

人无我有,人有我能。邵志敏技高一筹,患者群中早有耳闻。50多岁的余女士进入更年期后,总觉得乳房部位异样,可兜兜转转两年多,无一家医院给予明确诊断。来到肿瘤医院门诊,邵志敏用眼观察已有初步结论,进一步检查显示:余女士患上乳腺癌。又一个险被耽误的患者!

出挑的技术源于扎实的基础。迄今,身为科室主任的邵志敏仍坚持每天两次查房、坚持仔细询问病史、坚持进行科室讨论,"离开第一手临床材料,医学怎会进步?"这样的设问,成了他多年临床、科研两不误的原动力。

纯粹,探索着

"期望医院再多出几个邵志敏。"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孙斌一句话道出心愿。

探索医学,要纯粹到无私。邵志敏带的十余名研究生、博士生打心底里感激:邵老师利用在国外的人际关系,为每名在读学生联系短期出国进修机会,还尽一切可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就想让我们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邵志敏称,这样的奉献源于乳腺外科一脉相承的传统:"沈镇宙教授当年手把手地教我动手术、做实验,给我提供各种机会。做个像他那样的医生,是我的追求。"

凭着拼搏与朝气,邵志敏带出一支全院人数最少、技术最精的队伍。由他开创的医、教、研方式别具一格:每周四上午七点整,全科十余名医生共聚,进行业务英语探讨早餐会,七年从未间断;每周随访一次疑难杂症,对化疗、放疗及影像诊断彻底讨论……每每看到学生在国际大会上用流利英语做报告、与国外专家共同探讨,邵志敏都感到由衷欣慰。

一个团队,历经30年四代人,如今第五代人才初露锋芒。同样的执著与纯粹,正让乳腺外科释放更强的能量。邵志敏透露,全科室齐心协力,下一个重点课题---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研究将有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