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邱式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邱式邦
出生 1911年8月10日
国籍 中國
知名于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知名作品 《飞蝗及其预测预报》、《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等。






邱式邦(1911.8.10—2010.12.29),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29日23时36分邱式邦院士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邱式邦,1911年8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1931年考入沪江大学生物系。1936年,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实验所向西南搬迁,他被分配在该所广西柳州沙塘工作站,继续从事害虫研究。1949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学习。

1951年10月回国,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任研究员、室主任。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5年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邱式邦又作了有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报告。就在这次大会上,农业部正式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中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从而推动了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1978年,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害虫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0年12月29日,邱式邦院士病情危重,29日晚23时36分,邱式邦院士在北京市老年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2011年1月4日上午,邱式邦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早年从事多种农业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研究,特别是对飞蝗防治提出了666粉剂和毒饵防治和蝗情监测办法,对控制我国的蝗害起了重要作用。对玉米螟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颗粒剂防治的技术。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及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1年10月邱式邦院士从英国回国后,就深入天津蝗区调查蝗情,长期在蝗区驻点。由于当时国产六六六尚在试产阶段,难于完全满足喷粉的需要,而且喷粉器械严重供应不足,为此他积极创议

采用喷粉和毒饵结合治蝗的方法。他根据计算,防治一亩地蝗虫危害面积用的六六六粉剂量,如配制毒饵可以用于6亩地的面积,而且所花的劳力和经费可省一半。他大力宣传推广毒饵治蝗,在蝗区开办训练班,具体指导操作。1952年河北、山东、平原3省21个县用毒饵治蝗的面积达80万亩,规模之大,在中国治蝗史上尚属首次。1953年毒饵治蝗进一步扩大到5省,面积达100万亩,占药剂治蝗总面积的43%。毒饵的推广不仅缓解了当时药剂不足的问题,也为防治多种土蝗提供了有效的措施。随着中国六六六生产量的增加,喷粉和毒饵结合使用已成为灭蝗的主要措施。 邱式邦院士在防治土蝗危害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卓著成就。土蝗危害虽然还没有像飞蝗那样严重,但土蝗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对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林木和牧草都有使人注目的危害。有的地区因土蝗的危害甚至不敢种麦;有的地区牧草被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邱式邦深入蝗区,广泛调查了华北地区和青海省的土蝗问题,详尽地研究了各种土蝗的生物特性,发生时期、生态条件及其为害情况等。提出了防治方法和改造蝗区环境措施,为解决中国土蝗危害作出了贡献。

  • 玉米螟上的贡献

早在30年代,邱式邦院士就在广西进行了玉米螟的系统研究工作。他对害虫的防治,很早就树立了“防重于治”的观点。1941年在《广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一文中,他强调了“防治害虫之道,防胜于治。邱式邦是中国最早重视用抗螟品种来减轻螟害的科学

家。他观察了41个玉米品种,发现品种间的抗螟能力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详细的观察,证明螟害轻重的程度与玉米生长状况(株高、茎粗)有显著的关系,因此,他认为用虫数的多少来衡量抗螟性是不准确的,主张用玉米螟生存率来作抗虫性的标准。这一标准一直被抗性鉴定工作者所采用。经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肯定了5%滴滴涕和1%林丹六六六颗粒剂的治螟效果。用这两种长效的颗粒剂,不仅防治一代玉米螟效果良好,而且能兼治二代的玉米螟。邱式邦关于玉米心叶末期为玉米螟防治适期的方法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数叶片法”。由于颗粒剂治螟效果好,方法简便,不需用水,还可不用器械撒布,便于群众掌握,因此很快得到推广。1963年在河北、江苏、山西推广面积达1300万亩,占三省玉米面积的一半。多年来一直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之一。

  • 生物研究先驱

邱式邦院士早在1936年研究松毛虫时,就注意到天敌对松毛虫的控制作用。曾详细研究南京地区松毛虫的天敌,发现了22种寄生蜂和重寄生蜂。通过对天敌的发生时期、寄主范围和寄生率的考查,总结出影响松毛虫天敌数量不稳定的因子为:重寄生现象严重,天敌与松毛虫发生时期不同步,选择寄主太严格,单纯松林缺少天敌中间寄主和忽视天敌保护工作等。他建议:“今后应注意研究造

成天敌虫口波动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来设法改变环境,从而提高天敌对松毛虫的控制效果”。他在害虫防治工作中,重视天敌的作用,以及试图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和用人工饲料增殖等途径来提高天敌控制害虫作用的探索,在中国早期生物防治发展史上是十分可贵的。为了宣传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邱式邦院士作了不懈的努力。为加强中国生物防治工作,他向有关部门大声疾呼,并利用各种会议和刊物,先后发表了《要正确看待和支持生物防治工作》和《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论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邱式邦院士的积极倡导下,1980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随后又创办了《生物防治通报》专业杂志。10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天敌保护利用、益虫繁殖释放、天敌引种和国际交流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生防事业的发展,并在国际生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学术思想

作为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邱世邦院士在早年和以后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中提出“必须打破只有植保人员搞植保的老框框,植保工作者要和育种、栽培、土肥、水利、农机、农药等各行各业的专家配合好,共同来解决病虫害问题。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虫品种、检疫工作等也应和化学防治一样受到重视。”“防治害虫之道,防胜于治。优良农作习惯之养成,常使农民于不知不觉之中,可防止害虫之猖獗”“人们往往重视病虫发生后直接扑灭的措施,而忽略了自然因素(包括天敌)和各种农事活动抑制病虫的巨大潜力”“病虫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认识不足,对植保工作就会丧失警惕、放松领导、重治轻防、临时突击,往往造成工作被动和减产的局面。”“任何一个试验都必须认真对待,计划要认真,方法要合理,各种手段配合要得当”“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清楚地辨析,切实地实现”。

  • 学术论著

邱式邦院士撰有《飞蝗及其预测预报》、《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论文90余篇 。[1]

  • 主要论文

1、邱式邦:《玉米播种时期与玉米螟灾害轻重之关系》,《广西农业》,1940 (6):373-383. 2、邱式邦:《广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农报》,1940 (28-30):572-579. 3、邱式邦:《广西松毛虫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问题》,《广西农业》,1941 (1):2-13. 4、邱式邦:《虫害一沙塘大豆歉收之主因》,《广西农业》,1943(3)

5、邱式邦:《植物油皂防治甘蔗绵蚜之研究》,《广西农业》,1945(1-6):22-31. 6、邱式邦:《非洲飞蝗的脂肪与蛋白质的变化(英文)》,《昆虫学汇刊》,1952 (1):101-109. 7、邱式邦:《为害绿肥豆荚的紫兰小灰蝶》,《昆虫学报》,1953(2):181-184. 8、邱式邦:《飞蝗》,《农科通讯》,1956(3):14-150. 9、邱式邦:《对草地螟预测预报工作的建议》,《农科通讯》,1957 (6):312-314. 10、邱式邦:《国外植物保护工作概况》,《中国农科院:国外农业科技资料》,1974(2):1-14. 11、邱式邦:《对植保工作的一些体会》,《全国植保工作会议典型

材料选编》(农业部农业局),1975. 12、邱式邦:《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汇编》,1982. 13、邱式邦:《繁殖和利用中华草蛉防治害虫(英文)》,《中美生防学术讨论会文集》,1982. 14、邱式邦:《利用本国天敌进行害虫生物防治(英文)》,《第10届国际植保会议会刊》,1983. 15、邱式邦:《中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概况(法文)》,《Agornomie》,1986 (9):857-861.

  • 荣誉表彰

1953年农业部颁发了爱国丰产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法国农业部授予农业功勋骑士勋章。由于邱式邦长期在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1988年受到国务院表彰。 [2]

社会任职

邱世邦院士生前曾于1936年-1949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1949年-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从事蝗虫生理研究,1951年-1957年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1957年至逝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兼虫害室主任、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顾问。 [3]

人物评价

人民网:(邱世邦)对推动中国生物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言传身教,培养中国植保科学战线新生力量。 回良玉:“邱式邦先生在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秉持报国之志,满怀为民之心,潜心学术、辛勤耕耘,勇于创新、注重实践,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害虫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为推动我国植物保护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卓著贡献。邱式邦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堪称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也是‘三农’工作者的榜样。” 翟虎渠:邱式邦院士是中国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发展的坐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面旗帜,其科学思想、研究作风和高尚品行,必将化育后人,指导教育我们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1]孔夫子旧书网
  2. [2]豆丁网
  3. [3]博雅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