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邯山书院

邯山书院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始建于乾隆十年,为冀南一带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知县龚彦师呈请将邯山书院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小学堂,招生297人,这是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1]

清光绪二十八年,知县龚彦师呈请将邯山书院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小学堂,招生297人,这是河北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该校由王羹梅、葛昌庆主持创办,李蕴青任校长。

王羹梅和王琴堂等人一起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不仅接受了新式教育,而且还受到了西方文化观念和开拓实业思想的影响。回国后,他们在邯郸积极介导“新学”,反对“旧学”,宣扬民主思想,在学校中推广新的文化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为邯郸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概况

邯山书院位于丛台中街,为邯郸旧时最高学府,是冀南一带规模最大的书院。

占地南北56米,东西52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现存大殿面宽11.9米,深8.5米,高6.7米,为五架梁前后廊砖木结构布瓦顶。旧志及碑文多有载。邯山书院碑 原十几块。立于邯郸书院,后流散。前后收集6块,将立于碑林。碑高109-157厘米,宽48-71厘米,厚14-19厘米。为清同治及光绪年间立。记载县官绅士热心筹资办学,经费来源及开支。

历史沿革

书院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由知县魏楠创建,当时建有讲堂三楹,左右馆舍各五楹,堂后左右斋各三楹,前为重门,缭以周垣,竣工后,额曰“邯山书院”。

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邯山书院,延师招生。嘉庆十年,知县江淑渠始筹户村等庄车辆以作书院经费。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实施“新政”,全国掀起举办新式教育的潮流。在这股潮流的波及下,邯郸开始举办新式学校。

清光绪二十八年,知县龚彦师呈请将邯山书院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小学堂,招生297人,这是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该校由王羹梅、葛昌庆主持创办,李蕴青任校长。

王羹梅和王琴堂等人一起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不仅接受了新式教育,而且还受到了西方文化观念和开拓实业思想的影响。回国后,他们在邯郸积极介导“新学”,反对“旧学”,宣扬民主思想,在学校中推广新的文化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为邯郸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传统

邯郸道俗称串城街,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是一条战汉风格的历史街区。邯郸道是古都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是邯郸历史的重要载体。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荀子诞生地纪念馆)、蔺相如回车巷、蔺相如府、廉颇将军府、古战役纪念柱、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武灵丛台、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汉阙、司马相如题诗枕、河北银行旧址等人文景观荟萃。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