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那年暑月蝉鸣时.赏析(史发竹)

那年暑月蝉鸣时.赏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那年暑月蝉鸣时.赏析》中国当代作家史发竹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那年暑月蝉鸣时.赏析

尘世间至悲的,莫过于,我来,你却已离开。 一个闻所未闻的悲情世界,一段校园男女的旷世绝恋,书写世俗红尘中万千柔情。 现代科技令人瞠目的今天,医学却有惊人的误区。真正的文明还是华夏文明,最好的医生就是患者自己。

网友评论

那年暑月蝉鸣时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那年暑月蝉鸣时,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一部与时俱进的时代力作

《那年暑月蝉鸣时》是作家长玉继长篇小说《这辈子欠你》之后的又一大长篇力作。大凡读过长玉作品的人,都会被他小说中深切的生活真实与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他独具慧眼,从社会“生活的大书里扯下几页来”(别林斯基),然后又把这几页合在一起,虔诚地奉献给了读者。尽管第一次读《那年暑月蝉鸣时》酷暑难耐,却丝毫不影响我对该作品的赏析。

一 在生命的创床上结出爱的果实

人世间最美好的感受莫过于人性的爱与温暖。《那年暑月蝉鸣时》讲述了“我”(郑涵笙》、鄂西教育局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在参加单位的体检后,被确诊为癌症。怀着对癌症未知的恐惧和自身本能对生命的渴望,“我”踏上了如唐僧西天取经般的求医之路。作品再现了“我”对癌症的恐惧、绝望和心存幻想,手术后出现的种种状况,都让“我”始终在希望与失望中沉浮。雨涵、周慕雨、若云这三个女人在“我”重症时给我的爱,让“我”见证了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体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善良!笔者一直觉得这是一部罕见的、难得的作品!是当下教育题材乃至医学题材创作上的重大收获。这样的创作实绩,为反应新时期教育题材和医学题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说家在体味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难耐的孤独与寂寞、世人的冷嘲与热讽、创作中出现的各种困惑等等,无不让小说家们自暴自弃,表现的不光是对长期坐冷板凳的一筹莫展,还有理性思维随着文学天秤向着世俗一端无节制地滑落。于是,小说家们笔下出现的就难免是一些应景之作,很难触动读者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琴弦。这于读者而言,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然而,《那年暑月蝉鸣时》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许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长玉以教育工作者特有的善心、爱心与敏锐,捕捉了生活中诸多的社会内容,为他的小说注入了天然的、充分的养分。他在不但观察的同时,也在时时体验。他没有特意去阐述和表达什么,他只是很随意地将一个普通教职员的悲欢付诸于作品中,让更多的读者去思索、去探究。他说:“这一路走来,有很多触动灵魂的东西必须记下来,或许这样可以惠及后人”。他写小说中的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的心,他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因此,他的小说读起来才那么走心。应该说作品中的“我”是非常幸运的。作家通过在重症中对生命的体悟来达到影响精神的目的,作品的容量之大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比如:性格不合而离婚的妻子雨涵在“我”大病之时走进了我;同事若云,以纯洁的爱情为病中的“我”带来爱的滋润;尤其是大学时的初恋情人周慕雨——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独自一人为当初的年幼无知承担了太多,甚至不顾世俗的眼光,为“我”诞下儿子并抚养成人。并在“我”重病之时带我去求更好的医生,她用生命成全了一个完全康复的“我”。还有众多的医护人员,比如王沁言,被患者家属打得浑身是血之时,却毅然挽起袖子为打人者的女儿输血,及时地挽救了她的生命。他们的无私与勤奋,爱与真情,无不让“我”感到人性的温暖。小说虽然人物众多,却始终围绕人性中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在写,读着读着就读出了真情,品着品着就品出了温暖。重病中的生活想必是冷色的、单调的,但在长玉的调色板上,却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让人觉得他作品中强大的客观生活实感和质感。他能把五光十色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统一到单纯的色面中,这不得不说是他的能力,也是他独具匠心之所在。人性的温暖就在这样的画面中尽显凸显。

二 在不事雕琢之中凸显艺术魅力

好的作品总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朋友。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感受和理解的角度与重点也相应的不同,因而表现生活的方式、角度和手法也不一样。长玉在《那年暑月蝉鸣时》里也有他自己独具的方式。他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但他始终恪守着必须用艺术形象说话的原则,通过具体灵魂的展示以达到反应社会“问题”和“见解”的目的,这是他独特地从生活的复杂关系中提取的,而又紧紧地与艺术形象拥抱在一起,都带着生活的露珠儿和时代的烙印,充满着生活自身强大的逻辑力量和时代气息。他的小说,可以说单单从“我”病重之中发现的一系列事件中,恰到好处地拈取了生活中的侧面、断面及细微的平凡之事,发现并提出了各种各样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他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却又含蓄地、委婉地、艺术地表达了出来。比如,作品中提及鄂西教育局将要面临一次大检之时,刚好这个时间又是教育科长“我”(郑涵笙)重病之时,于是就有了副科长杨默之与李副市长之间的苟且,杨默之精心制作的那场“天女散花”的彩排,非但没有给省里考察工作组的领导带来丝毫的惊喜,反而酝酿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安全事件——导致十多个孩子不同程度地受伤。这里,作家在副科长杨默之身上着笔虽然不多,但是一个不择手段、一心向上攀爬之人的嘴脸已经跃然纸上。他的野心不仅仅只是表现在他的事业上,他的婚姻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老丈人是商业局的局长,他,杨默之也不会娶局长之女吴进香为妻子,也就不会有杨默之一根烟斗换媳妇的故事,当然也就更不会有他在事业上的一帆风顺了。正因为如此,杨默之才有调到市一中教研组的机会,以致后来又传闻他与女教师柳沐卉之间的绯闻,以及对若云的骚扰。还有他在狗急跳墙之时对文局的诽谤和控告、对文局人品的质疑:他怀疑文局与女企业家周暮雨之间有什么不正当的勾当——以为文局侵吞了海天公司返给教育局的那笔折扣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作家精心设下的悬念,笔者抱着对这一个又一个悬念的探究,终于弄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局的要求下,每一年的业务折扣费都没有作为局后勤办的收入入账。文局说,市教育局是行政部门,经费有市财政保障,已经够用了,不能再要这些钱了。他要求周暮雨把这笔钱直接捐献给市残障孤儿院。实际上,早在海天公司给市残障孤儿院捐款之前,文局已经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在孤儿院里认养了两名被遗弃的孤儿。周暮雨正是在文局的感召之下,把折扣款捐给了市残障孤儿院,她甚至把公司的一部分利润也投入到了市残障孤儿院里。杨默之当然不知道这笔折扣费在文局的要求下,已经捐赠给了市残疾孤儿院,他以为文局私自留下了这笔款项。这里不仅仅只是道出了文局的正直,同时也为他多年的合作伙伴周暮雨澄清了不白之冤。石破玉而生辉,水杯珠而娇媚。文局与周暮雨因正直善良终于得到大家的信任、尊重和爱戴。一个卑劣的灵魂总是能衬托出一个高尚的灵魂来。试想:杨默之从一个普通的、带着泥巴味的大学毕业生直接调到市一中的教研组任副科,他应该很满足了,或者他更应该抱着感恩的心踏踏实实地工作才是。然而他却在科长郑涵笙病重之时想取而代之,想借机展示自己——玩个人官僚形式主义,导致在彩排之时发生了重大安全事件,他机关算尽,最终成为阶下囚。读完之后,笔者的内心就像翻起了五味瓶——久久不能平静!人心不一,欲望总是没有止境。一个不择手段,一个却一心向善,这就是人与人的不一样。这个社会本身便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人和事,因为艺术的中心即是人。长玉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创作的。无论是写正面人物,还是写反面人物,都不那么刻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个个鲜活,笔锋所到之处,处处有生活,处处有矛盾。从一个人物身上牵引出更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着笔虽然不多,却把人物写的更内在、更细腻、更个性化和恰如其分。从而给我们活画出鄂西教育局局长的安分、政治、善良、慈爱的丰满形象。作家正是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才写出了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尖锐地反映出几多问题:权力之争的问题、表面工作的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等等。他的小说真实自然,仿佛信手拈来,事实上,这种艺术境界正是对生活原型进行了加工、艰苦提炼的结果。

三 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文化之魂

好的小说家都是具有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的。长玉作为鄂西沮河的儿子,他秉承了沮河豪放与柔情的双重性格。他比任何人都要懂得: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站在灵魂视点的高度上,向着人类精神的纵深处进发。笔者记不清楚是在哪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秘密”,就不会有孤独的个人,没有孤独的个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小说诞生。长玉就在这样的孤独中探索文化的奥秘。这本是一个地地道道悲情的爱情故事,但他却不是为写爱情而写爱情。他作品中的女主角周暮雨独自一人承担了太多太多,但她不变初衷地只为小说中的男主角“我”(郑涵笙)而活,并在“我”病重之时,将海天公司的分公司设在鄂西这样一个小县城的良苦用心无非是为了病重中的“我”(郑涵笙)。同时她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副总老赵,也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陪“我”(郑涵笙)。她要带“我”(郑涵笙)去见中医武博士,她要让“我”明白中医有着很先进的理念,它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首先是指治病时应该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单独割裂开来,比如肾脏出现问题,人体就会耳鸣,因为肾开窍于耳;也容易骨质疏松,因为肾主骨生髓;也会出现腰酸,因为腰为肾之府;还会出现早泄、滑精。肾虚也会影响肝、心、肺,脾胃的正常功能。当然,中医的整体观念不仅仅是指人体内的脏器是一个整体,它还包括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所以自然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自然规律。春天要晚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冬天要多吃萝卜,夏天多吃姜等等。还有,你在哪个地区生活,你还要顺应当地的环境和饮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周暮雨虽然花巨额为“我”买了美国进口干扰素,但是,她通过对中医的研究,还是不提倡“我”注射干扰素,她觉得那根本就不能解决身体本身的病因。

周暮雨苦口婆心给“我”灌输中医理念,在将信将疑中,“我”按中医武博士的意思用药服药,身体居然神奇般地好起来了。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兴奋起来,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亦如一道难解的几何题,在苦思悯想中终于找到了那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便是那个“又一村”(即胜于雄辩的事实),这个事实便是患者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的结果。原来,在现代科学如此巅峰发达的今天,医学或许也存在着误区。这个颠覆一切常人认知的“秘密”,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个不同位的思考,也为更多的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或许小说本身并不是经验的诉说,它有着比这更复杂的精神事务需要解决。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针对小说的精神复杂性,长玉塑造了周暮雨、郑涵笙、武博士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事实,诠释了这种小说精神。作家虔诚地祈望我们的华夏延续几千年的深厚文明与精华,能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焕发出它夺目的光彩!笔者觉得这样的创作才是真正完成了小说创作的基本使命,意在用现代之眼追求一种文化之魂。

《那年暑月蝉鸣时》,通篇都是“我”(郑涵笙)的自述,读起来亲切自然,恍若在做一次心的体验。作品侧重心里描述,人物的内心独白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但却给读者一点繁琐思想都没有,反而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且韵味十足,精粹准确。从一个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举动和言语,都那么自然而然,表现力相当强,大有评书之精彩。另外在谋篇结构上也是疏而不漏,总能在峰回路转中将质疑释怀。不得不说的是:这部作品的结局让笔者心里很“堵”。究竟是如何“堵”?那就是——决意写这篇赏析文字时,却难以下笔。本着对文学的敬畏精神,让自己不可能太随意,这个难度就是笔者必须面对的障碍。笔者心里最堵的是作家笔下那个美丽善良、用情专一、大爱慈爱、坚韧顽强、敢拼敢闯的女主角周暮雨,最终却在资助残障儿童的途中因车祸而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牵肠挂肚的男人和儿子。像周暮雨这样的女子,无论是作为现实中的偶像,还是小说中的精神形象,都应该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和心目中。她的离开,无疑让作品蒙上了一层悲情。周暮雨的结局让笔者很纠结——长玉怎么那么狠心地把她写死了?但是仔细一想:却又是把她写活了!单单从那一场前所未有的葬礼中就足以见证。这样的立意反而让作品更具有厚重感和艺术性!

《那年暑月蝉鸣时》咋一看书名,便有探寻的味道——那年暑月蝉鸣时,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读罢全文,方才释怀。在鄂西小镇,长玉给广大读者朋友们提供了一幅有关教育医学全景风俗画。作家凭着对生命的熟稔的深度,将自己观点的隐蔽性与作品思想的明朗性,较好地辩证统一起来。让读者如同亲历了鄂西小镇教育部门和医学部门的喧嚣。喜好读书的朋友,不妨去感受和领略一下从喧嚣的风俗画里投下的那束安静、厚重、温暖的阳光吧。[1]

作者简介

史发竹,祖籍重庆巫山,现居湖北当阳,2009年以来,在全国多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和书评三十余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