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州三章(欧阳杏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道州三章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道州三章》中国当代作家欧阳杏蓬的散文。

作品欣赏

道州三章

楼田堡周氏衣冠冢

马路像一条蛇,在山间、水沟边、田野里、房屋边向北逃窜。

七月的阳光落在道县的山里、田野里、楼田村的荷塘上,明媚亮眼。

道县在宁远隔壁,两个县城之间,也就三十里地。

道县比宁远的文化底蕴要深厚,吕温(《道州春游欧阳家林亭》)、白居易(《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戴叔伦(《将至道州寄李使君》)、元结(《贼退示官吏 并序》)、周敦颐(《爱莲说》)、书法家何绍基…… 在历史中,道州与衡州、郴州、永州并称“湘南四州”,人文开发之久远,积淀之深厚,可见一斑。

最先让我记住道州的,是元结。《舂陵行》之舂陵,就在我们村子前面。舂陵(柏家评)因《舂陵行》,而在历史中多露了一次脸。写《舂陵行》时,元结为道州刺史。读《爱莲说》,老师说周敦颐是道州人,简直近在咫尺!其大文《爱莲说》,不是在道县写成的,而是在汝城县令任上写就。读县史,周敦颐祖家居宁远水市,后来迁去道县。

道州,近在眼前,却一直没有去过。

这不是什么遗憾,除了外婆家,其它地方去不去,好像没有损失。

而这一次,老友何元华做东——我一度怀疑他和何绍基有什么家族关系——其实没有,道州,何是大姓。在潇水大桥上接了头——潇水,比泠江大多了,河里运沙船突突响着划开水面,带来一种大江的壮阔与苍凉。

河两边建筑,老旧得如破船桅杆。

我们直奔楼田堡。

上了楼田堡的坡,路下就是荷田。十几亩宽,荷叶、浮萍,把水面遮得严严实实。荷田之上,是荒田,长着一层杂草,像涂了一层厚厚的涂料。

过几座瓦屋,下了车,就在平地上见着两堆土——周敦颐的衣冠冢,居然在院子中央!

衣冠冢后面,是一块晒谷坪。

晒谷坪两侧,是青砖瓦屋。

后面,是一座大青石山,山壁如立,安详静默。

山上,生长着常见的红豆树、桂花树、青竹和杂木。

山顶,晴空如洗。

周敦颐衣冠冢前有一块高碑,沐风淋雨,青石头已经发白。俯身近看,上面的碑文已经很难辨认。退后三步,合掌作揖,三拜,敬了俗礼之后,抬头看,墓地不远,有一青砖大房,迎客亭门上挂着“周敦颐故居”红匾,朱红大门紧锁。再看其它瓦屋,也不见人。

水泥地上,阳光寂寞。

转过身来,看荷田,葳蕤与枯槁相杂,浮萍翻红。

荷田之上是一宽阔土坡,犹如琴台。上面一层松林浓绿,渺茫了远方的山影。

是一个好地方!

转向西,山崖下,枝干苍劲的古柏树边有一古井,山石上镌刻着“廉泉”二字。

俯身用手掬水,是硬水,甘甜清凉。

再看井外,水田里二季稻已经分蘖,长出了新叶,在阳光里,嫩嫩柔绿,一望无际。

山下的楼田堡,在阳光里,黑瓦寂寂。

蝉声嘶鸣。

周敦颐作为理学大家,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自成一派。想想,现在,这方宁静,就是思想者最好的归宿。

不热闹。

仍是生前那般清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古来圣贤皆寂寞”。周敦颐老先生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圣贤。

而看的人,心里却有一种尽快离开的落寞。

我是俗人,风景名胜,还是听人家说的好。

周敦颐,还是在书中读的好。 [1]

作者简介

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经商,散文领域自由写作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