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通假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 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古代通假字很多。当代网络用语里为了趣味化、有意为之而出现一些通假做法如"偶滴歌神啊",不同于认识错误或打字错误而出现的错写。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通假[1]

外文名称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拼音 tōng jiǎ [2]

注音 ㄊㄨㄙ ㄐㄧㄚˇ

词语解释

1.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于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录>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3、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基本概念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通假的现象。王力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一些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

其实,王力这种说法不对(王力的《古代汉语》错误一批批),因为误写的前提是存在规范、标准,而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规范、标准,各诸侯国文字大异,各种语义即各种字的新用法层出不尽,是语义大爆炸时代,是用法自由的时代。后来慢慢地才形成自然规范,现代汉语属于规范性汉语了。

又如,网络语言里,如果是正式用语,"有没有"写作"有木有"、"妹子"写作"妹纸"就是写别字,但趣味用法里的"有木有"不是写别字而是通假,为什么?因为规范是就正式用语而言的,趣味语言本来就是变形语言,要求不同了,标准不同了。

真正的通假不是误写,可是有的误写后来也划入通假,因此说:通假一般非误写。

段通假原因

四因论

那么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联系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有关。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有关 。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统一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汉字的正字学著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字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字政策。人们对文字的规范性越来越看重,不断地进行正字工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字典,使得我们的汉字规范有章可循。而在古代,由于没有实用的规范字典,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照,自然容易出现同声异形的现象。

4、从个体差异上来说,每个人的思维角度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字形的理解也是这样。我们对于古代哪个是本字,哪个是通假,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五因论

通假字的成因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没有规范。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范,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产生避讳,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

3、汉代知意者记音未记形。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一些人据音来记。古人认为语言凭藉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5、误写。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假借与通假=

假借造字

古文字学家黄现璠先生说:"假借为六书造字法之一。朱骏声说:'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形、声、意、事),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指转注和假借),文字之用也。……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鹧《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所为记也。'(《说文通训定声·自叙》)所谓'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充分地说明了假借于解读古书的重要意义。假借,为字之音同音近,义亦通。

《说文·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所言:'本无其字',本字应为'卒'字,即仓卒无其字,借同音的字用之。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长'原为'令良',为避刘秀(光武帝)叔父'良'讳,改'良'为长。令读零音,平声,良也平声,是双声。对于假借,王引之又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

'(《"经义述闻·序》)古文字同音通假本身,有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三:第一,同出于一源,同音同义而形体有些改变,它们借用,是当时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如'失'借用为'屎','昏'借用为'婚'(详后)。第二,假借主要是同音,所谓同音不是毫无内容抽象性的相同,而是有时间地点条件,即'约定俗成'。而且同音假借一般具有时代性,例如'彼匪'同音通假,周代可用;'池饰'通假,宋代可用,假借不能随时到处乱用。

第三,借简化字代替繁体字,或意义相近,且又常用的,可以通假。如'个'"个"借用为字,'丰'借用为"豊"字,……'缴纳'借用为'交纳','师傅'借用为'师父'等,此类简化借用,并非毫无根据,肆意所为。第一、第二两个规律,适合于古代的通假,后一规律,适用于现代。现推行简化字,故繁体字已少用了。解读古书,前两个规律,必须掌握。古人为什么多用假借字?一因古字较少,非假借不可。三代古器铭文,"眉寿"已假借用"麋寿"。麋同眉音,可以通用。"

假借与通假

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只是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 "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