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是一首五言排律。開頭四句為第一層,概括安史之亂前後的政局,又說明了友人見用和不見用的原因;第五至八句為第二層,說國家急需賢良,贊友人辛苦赴任,祝好灰前程遠大;九至十二句為第三層,是全詩核心所在。先說國家殘破,府庫貧乏,民不聊生,接着正面勸說友人做官要廉潔清白,平均賦役,言詞中肯,「字字金石」。最後四句為第四層,先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朝廷對友人的恩典,表達自己對友人的希望,然後歸結題意,交待送別時間和地點。
原文
杜甫〔唐代〕
王室比多難,高官皆武臣。
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詞人。
國待賢良急,君當拔擢新。
佩刀成氣象,行蓋出風塵。
戰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
眾寮宜潔白,萬役但平均!
霄漢瞻佳士,泥塗任此身。
秋天正搖落,回首大江濱!
譯文
近來朝廷面臨重重困難,許多高官都由武將擔任。
戰亂已平息,國勢呈現出良好的形勢,州郡的長官也多由文人出任。
眼前國家急需賢良之才,而你恰好就首批得到提升。
你的才華和氣度不凡,雖然赴任的道路充滿坎坷,但你必將一往無前。
多年的戰亂導致國家疲弱不堪,百姓生活艱辛,國庫貧乏無法填補。
作為官員,廉潔清正應是第一要務,而各種賦役應當分攤平均,以緩解人民的負擔。
看你扶搖青雲直上,而我卻在草野間任度平生。
秋天來臨,草木凋零,萬物蕭瑟,願你記住我們在江邊的離別之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秋,時杜甫在閬州(今四川閬中縣)。詩中敘述了簡用文人的理由,並鼓舞路使君能夠銳意進取,堅持清白的操守,為國為民,匡扶天下。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國家近來經常發生戰亂,朝廷着急賞功平亂,因此武將多在高位,當時的地方長官也多是由武將擔任。如今安史之亂已平,因此朝廷開始簡用文人,意在提醒路使君重視這一次的簡用。
接下來兩句說現在國家急需賢能的良臣,你應該很快被提拔的。朝廷由武臣兼領到簡用詞人,這是一個新的轉變,因此說「新」。這兩句寫得冠冕、大氣,意在鼓舞路使君,為其行壯色。因為當時文人多不敢領郡,所以杜甫有「領郡輒無色」的話。這句是用古人期待路使君。下兩句寫戰禍的慘烈後,說明官府對百姓的剝削。接下來四句承上句,說官吏應該廉潔,百姓也不要懼怕豪強,只要你能做一個被人敬仰的刺史,我即便窮途潦倒也沒有關係。
詩的最後兩句點明送別的時間和地點,在秋天的大江畔。這個場景別有深意,一方面,詩人希望路使君能夠聽從自己的勸諫,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廉吏;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回首大江」這個場景極具感染力。
杜甫贈人之作,對於「為民上者」都各有殷切的期望,歸結於愛國愛民。在送路使君之前一年,送嚴武入朝有詩,其結句云:「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直以大義相要。王嗣奭云:「公與嚴公交契厚矣,十韻不及私情,而結以『臨危莫愛身』,道義之交如此。」在送路使君後,贈王契侍御也有詩,長達四十韻,有句云:「要聞除猰㺄,休作畫麒麟。」《鏡銓》注云:「上句勉其立功,下句戒其屍位。」又送高常侍云:「今日朝廷須汲黯」。汲黯乃漢武帝時直臣,漢武帝稱之為「社稷之臣」。杜公深感自己生平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未能實現,惟有寄希望於國之重臣以及地方官吏。故每當送人入朝或赴任時,無論親疏,總是或顯或隱、或直或婉地通過所贈詩篇而致其懇切期望之至意。故讀送路使君詩而聯想及詩人在蜀中的其他贈送之作,就可以明白詩人其愛國愛民的一片苦心了。
篇末兩聯,自是謙己而尊人,感物而寓意。「霄漢瞻佳士,泥塗任此身」。身在泥塗,哪還有什麼作為, 「詩酒尚堪驅使在」,也只有任運而行;瞻佳士於霄漢,或當大有作為,也可引以自慰了。 「秋天正搖落,回首大江濱」。點出了季節和地方,感慨萬端,餘情不盡,托情於景,以景寫心,尺幅中有千里之勢,篇終接混茫,讀者當於反覆詠誦之中有所自得。此詩首四句起,末四句結,中間八句為腹心,「眾寮宜潔白」一聯,尤為重要。此詩結構謹嚴,語言質樸,對仗精工,而內涵力量甚大,境界很高,氣渾旨深。
簡析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是一首五言排律。開頭四句為第一層,概括安史之亂前後的政局,又說明了友人見用和不見用的原因;第五至八句為第二層,說國家急需賢良,贊友人辛苦赴任,祝好灰前程遠大;九至十二句為第三層,是全詩核心所在。先說國家殘破,府庫貧乏,民不聊生,接着正面勸說友人做官要廉潔清白,平均賦役,言詞中肯,「字字金石」。最後四句為第四層,先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朝廷對友人的恩典,表達自己對友人的希望,然後歸結題意,交待送別時間和地點。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窮年憂黎元」的政治抱負,反映出國家大亂初定後的現實,具有重大的思想意義。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