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图片来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唐代诗人杜甫为追酬(答复)死去的高适赠诗而写的血泪作品。诗前有诗序一篇。诗句内容是:从书卷中发现赠诗的经过;对高适才望的赞颂;回忆高适对杜甫的友谊;哀悼高适之死;讲高适对杜甫的关切和敬意;谈论高适所关心的国家局势;最后引用多个典故,写杜甫本人对高适的怀念之情。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这是一首血泪之作。杜甫写此诗时,高适已死,故曰"追酬"。卢世傕曰:"生死交情,极真板稚。"高适赠诗时为蜀州刺史,故称其当时官职。世俗相传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1]

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⑴,因得故高常侍适⑵--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⑶!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莫记存殁,又六七年矣⑷!老病怀旧,生意可知。今海内忘形故人⑸,独汉中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⑹。爱而不见,情见乎辞。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因寄王及敬弟⑺。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

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锦里春光空烂熳,

瑶墀侍臣已冥莫。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

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

服食刘安德业尊。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鉴赏点评

这首诗的诗序也是一篇诗的散文,可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同元使君舂陵行》二诗诗序参读。诗名应读成--"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容斋随笔》: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者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高适寄杜公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更堪论",适又有诗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杜则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皆如钟磬在虡,扣之则应,往来反复,于是乎有余味矣。

《杜臆》:高乃忘形故人,已死而遂及生者,将汉中、昭州并入篇中,此公触想成诗,无成心亦无定体,如太空浮云,卷舒自如。

《唐诗别裁》:分说东西南北,本楚词之《招魂》("遥拱北辰"四句下)。答蜀州"愧尔东西"句,故将东、西、南、北分点,古人酬赠体也。

《读杜心解》:上下六韵截,各四句转意,……"锦里"四句,伤高殁也。"锦里空"而身"傍鼋鼍",惠诗之处,不堪回首矣;"瑶墀冥"而入"失雕鹗",作诗之人,杳然长逝矣:彼此互叹,文情摇曳。

《杜诗镜铨》:起汉中("曳据何处"句下)。结言昭州,仍绾到高上("长笛邻家"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次叙蜀州寄诗前后情事。吴曰:以下发慨("潇湘水国"二句下)。吴曰:句势轩天拔地,杜公长技("东西南北"四句下)。吴曰:感念盛衰,淋漓悲壮("昭州同翰"句下)。

作品注释

⑴杜甫大概要查对什么,所以便去翻书。帙,书套。

⑵高适做过左散骑常侍。

⑶四字概括,有力。行,读杭,行间,即所谓"字里行间",指高适的诗。

⑷此诗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上距高适赠诗(761)实不满十年,距高适之死(765年正月)亦不满六年。所云"十余年"、"六七年",盖约略言之。

⑸忘形故人,不拘形迹的知友。《醉时歌》所谓"忘形到尔汝"。

⑹汉中王瑀,唐宗室李瑀,封汉中王。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敬超先,可能是昭州人,公元七六九年(大历四年),杜甫有《湖南送敬十使君适广陵》一诗,开头便说:"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大概就是此人。

⑺敬之年龄小于杜甫,又是"忘形故人",故直呼为"敬弟"。

⑻首四句叙明发现赠诗的经过,杜甫把赠诗卷在书卷里,故尔"久零落"。由于一种意外的感触,因而眼泪一时迸散,像断了线的珠子。

⑼以上四句赞叹高之才望,兼带叙高对己之友谊。呜呼,叹美之词。壮士,指高,所谓"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合沓,重沓。高适能诗,也能用兵。寥廓,天空;动寥廓,犹动天地。求友篇,指高赠诗。高赠诗,对杜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故曰"叹我凄凄"。匡时略,济时的策略。郁郁:郁抑而不伸。

⑽以上四句哀悼高的死。锦里,指成都草堂,追溯当时唱和所在。瑶墀,玉阶,指朝廷。冥寞,谓死亡。"潇湘"句,自伤漂泊湖南,更无知己,但与鼋鼍为伍。"鄂杜"句,伤高适之亡,朝廷失一直臣。鄠杜二地,皆在长安附近,高死于长安,故借以指长安。《唐书·高适传》,"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故比之"雕鹗"。雕鹗当秋天尤矫健。

⑾以下换平声韵,自成一段。孔丘曾说过:"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杜亦自谓"甫也南北人"(《谒文公上方》)。而高赠诗有"愧尔东西南北人"之句,这对杜甫不只是一种关切,实含有敬意,所以杜甫特地挑出这句来作答。更谁论,是说现在任凭怎样漂泊再也没人管我的死活。

⑿以上四句,即分说东西南北。但不是个人行踪,而是整个国家局势,杜甫知道,这些情况,也是他的亡友所关心的。北辰,指朝廷。西蕃,吐蕃。充斥,犹充塞,谓众多。高适死后的几年,吐蕃仍屡入寇。安史乱后,中原衣冠上庶,多投江南,故借用晋元帝南渡事。崩奔,逃窜避乱。

⒀此二句束上起下。上句言世乱未平,以致至今仍流落湘潭,行吟泽畔,有如鼓瑟悲歌之帝子。下句言亦思曳据王门,而北归无路,印过渡到汉中王。《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临兮北渚。"又《远游》篇:"使湘灵鼓瑟兮。"帝子和湘灵都是指尧之二女,亦即舜之二妃娥皇和女英。相传舜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悲泣,投湘水死,遂为湘灵(湘水女神),常鼓瑟悲歌。张溍谓"鼓瑟句,言己之悲思玄宗,如二妃思舜"。未免过泥。

⒁此二句寄汉中王。曹植是魏宗室,封陈王;刘安是汉宗室,封淮南王,故以为比。服食,服食丹药。刘安好神仙,有白日升天的传说。

⒂此二句寄敬超先,晋向秀与嵇康为友,康既被杀,秀经其旧宅,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想昔日游宴之好,乃作《思旧赋》(《晋书·向秀传》。这里以向秀思嵇康,比己之思高适。但自己闻笛而愁思纷乱,不能如向秀之作《思旧赋》(其实这首诗便是《思旧赋》),故希望敬超先能像宋玉之于屈原一样,替自己作篇《招魂》以招高适之魂。宋玉哀屈原,尝作《招魂》。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3]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4]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