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进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进攻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进攻按作战规模,分为战略进攻、战役进攻和战术进攻;按敌人行动性质,分为对防御之敌进攻、对驻止之敌进攻和对运动之敌进攻;按地形、天候的不同,分为登陆、渡江河、城市、山地、高原、荒漠草原、水网稻田、热带山岳丛林、高寒地区以及夜间等特殊条件下的进攻。

简史

进攻,中国古代称攻,表述战争行动的征、伐、侵、袭、略、击等都有进攻的含义。进攻作战的样式和方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尚书·甘誓》记载的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中国最早的进攻作战的文字记述。

冷兵器时期

从原始社会后期到9世纪,兵器从石质、铜质发展为铁质。进攻作战起初多为列阵格斗,样式简单,攻者以密集的方阵队形向敌之正面进行攻击。相传,中国上古时期黄帝打败蚩尤就使用了原始的徒兵战阵。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中,使用了战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周军以300乘的战车方阵,勇猛冲锋大败商军。随着铁兵器大量使用,战场上出现了步、骑、车兵的配合作战。

进攻时,根据兵力多寡,结合地形进行作战编组,并向多种阵形转化。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攻城夺寨中的奇正战法广泛运用,出奇制胜的进攻战法不断发展。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军佯败诱敌,而后迂回包围,断敌粮道,全歼赵军40余万。汉武帝时,多次大规模使用骑兵远程奔袭,迂回包围,连续进攻,击败匈奴军。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火攻大破曹操军于赤壁。隋、唐在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进攻中,分别运用各个击破、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分进合击等战法,使野战进攻得到较大的发展。

舟师在春秋时期已建立,并多次在江河、海上进行了进攻作战。公元前570年,吴、楚在长江鸠兹(今安徽芜湖东清水河)至衡山(今江苏丹阳镇南横望山)进行水战,楚水师沿江顺流东下攻吴,吴军以水陆军配合反击,大败楚水师。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海战,吴自海入齐,开创了海上进攻的先例。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军队也使用了方阵进攻、斜阵进攻、小军团阵形进攻等战法,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进攻。公元6世纪后,铁甲骑兵成为欧洲各国军队主要兵种,进攻作战以骑兵格斗为主。[1]

中国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艾涅的《战术》,古罗马S.J.弗龙蒂努斯的《谋略》等兵书,都有大量进攻作战的论述。《孙子》提出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等原则,对指导进攻作战具有深远影响。

热兵器时期

10世纪,中国开始将火药用于军事,发明了竹火枪、突火枪、火铳、霹雳炮、震天雷等火器。在宋金、蒙金和宋蒙战争中已用于进攻作战。蒙军在伐金、征宋和西征欧洲的作战中,以骑兵的快速机动和先进的火器结合,采取迂回包围的方法,突然接敌,先以火器远射,继以骑兵白刃冲杀解决战斗。1410~1424年,明军在远征漠北之战中,使用了装备火枪火炮的神机营实施进攻,大获全胜。1631年,后金军队在大凌河作战中,集中60门火炮轰击明军阵地,创造了进攻中集中使用炮兵的方法。19世纪末,中国清代新军装备了近代枪炮,改进了作战方法。进攻时,分主攻、助攻和支援队,战斗队形成两个梯队配置,以炮兵掩护步兵攻击敌之翼侧,骑兵迂回侧后,夹击或包围消灭敌人。

15世纪末,欧洲开始改良火枪、火炮,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军队装备逐渐以枪炮取代弓弩和长矛,进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17世纪初,瑞典军队采取旅横队线式进攻战法,先由炮兵射击,继以火枪手接战,然后以配置在横队中央的长矛队和横队两翼的骑兵向敌冲锋,突出了火力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法,线式队形进攻逐渐取代了方阵进攻。18世纪中叶,欧洲的军队普遍装备了带刺刀的燧发枪,进攻战法也随之不断得到改进。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为减少伤亡,创造了以散开队形进攻的战法。18世纪末,法国拿破仑采取散开队形与纵队相结合的战法,先以猛烈炮火集中轰击对方,接着以集中的兵力在选定的地段上猛烈攻击,然后以骑兵和预备队投入作战,扩大战果和歼灭敌人。

海上进攻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14世纪中叶,战船两舷装上滑膛炮,进攻时在较远距离上进行舷炮攻击,然后在近距离进行撞击战、接舷战击败对方。16世纪下半叶,开始使用风帆战舰,进攻中出现了火力与机动相结合、正面突击与迂回相结合的战法。

19世纪中叶,一些国家的海军逐步由蒸汽舰队取代帆船舰队,线膛炮取代了滑膛炮,可旋转的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军舰防护力加强,机动力和续航力提高,海上的战列线进攻逐渐被机动进攻取代。克里木战争中的俄土锡诺普海战、中日甲午海战、日俄对马海战都采取了机动战术,战舰先占领有利阵位,充分发挥火力和航速上的优势,猛烈实施攻击,以夺取胜利。

中国明代戚继光编著的《纪效新书》,总结使用火器作战的经验,提出火器与冷兵器协同进攻作战的方法。何良臣撰写的《阵纪》,对进攻战机的掌握、兵力的运用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在欧洲,A.-H.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A.V.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等著作,对于进攻作战目的、集中兵力火力奇袭制胜、密切协同等都有系统的论述。

机械化战争时期

20世纪后,随着坦克、飞机等机械化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并大量运用于战场,进攻作战的规模、范围以及立体化、合同化程度空前提高,组织指挥更加复杂,战场情况异常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在12千米地段上集中了大量火炮和飞机,直接支援步兵坦克进攻,突入德军防御纵深10千米,开创了诸军种、兵种联合进攻的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海军装备了航空母舰和潜艇,空军也迅速发展。大量的新式武器,广阔的战场空间,为诸军种、兵种实施大规模的立体合同进攻作战创造了条件,使进攻作战的实践和理论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德军运用闪击战实施进攻,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苏军对德军反攻时,运用大纵深战役理论,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

这一时期,海上进攻已由单一的水面舰艇交战,发展到由潜艇、海军航空兵以及陆战队配合的海上立体进攻作战。美军、英军对日军的太平洋进攻作战,组织实施了多次大规模合同、立体的海上进攻战役。海军还独立组织了海上封锁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海上破交战。空军除配合地面和海上进攻,广泛运用于战略、战役、战术空袭和空降作战外,还独立组织了空中战役。1940年8~11月,德国空军对英国进行了不列颠之战的空中进攻战役。进攻作战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A.von施利芬提出了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和歼灭战的思想,E.鲁登道夫在总体战理论中强调运用国家全部力量实施进攻性战争,进攻要有突然性,要保留预备队、速战速决等。这些思想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A.T.马汉的“海权论”、G.杜黑的“空中战争论”对现代进攻作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后期,随着核武器的不断发展,美国、苏联的核战略进攻理论也应运而生。虽然核战争并未发生,但这一时期的一些局部战争是在核威慑条件下进行的,其进攻作战理论和样式受到一定影响。

信息化战争发展时期

70年代以后,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崛起并运用于军事领域,产生了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武器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武器装备,飞机、坦克、舰艇等各种主要作战平台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进攻作战的样式和手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1982年的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双方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攻击,英海军潜艇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方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用“飞鱼”导弹击沉了英方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从而改变了传统海战的对抗形式。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运用先进的电子战飞机、反辐射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开创了对军事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先例。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巡航导弹、隐身飞机、新型坦克、夜视器材、电子战武器、C3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等信息化武器,进攻作战方式不再是以往从前沿到纵深的层层推进,短兵相接,近距开火,而是采用非线式、非接触的方式,主要对伊拉克指挥系统等重点目标进行中远程精确打击,破坏摧毁对方防御体系。空中进攻也由过去是陆战和海战的辅助形式,跃升为独立的作战样式,38天的空袭基本决定了战争胜负。地面进攻作战不再是传统的突破方式,而是通过地面部队的高速推进和空中兵力投送,实施大纵深立体式机动作战。电子“软攻击”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大规模的电子干扰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处于被动挨打地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使用的比重不断增大,战争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攻作战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