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里胡枝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达乌里胡枝子 |
达乌里胡枝子为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胡枝子属的草本状半灌木类的植物。
目录
牧草名称
牧草学名
分类地位
来源与分布
牧草形态
牧草特性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常见牧草虫害
牧草学名
Lespedezadavurica(Laxm.)Schindl.
分类地位
豆科 胡枝子属
来源与分布
达乌里胡枝子分布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至云南;在国外朝鲜、日本、原苏联(远东、 东西伯利亚地区)也有。
牧草形态
草本状 半灌木,高20~60厘米。茎单一或数个簇生,通常稍斜升。羽状三出复叶,小叶披针状长圆形,长1.5~3厘米,宽5~10毫米,先端圆钝,有短刺尖,基部圆形,全缘,有平伏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或与叶等长;萼筒杯状,萼齿刺具曲状;花冠蝶形,黄白色至黄色。 荚果小,包于宿存萼内,倒卵形或长倒卵形,两面凸出,伏生白色柔毛。
牧草特性[1]
达乌里 胡枝子为草本状半灌木。在 内蒙古地区,5月中旬开始生长,7月中旬孕蕾,7月下旬至8月开花,9月结实,10月地上部分枯死。本种为轴根形。据观察在干草原与 荒漠草原丘陵缓坡的沙质地上,主根入土深度可达1.3米,侧根根幅约30厘米左右,具斜向呈弧形下伸,在茎枝的基部接近表土处常生长许多 不定根。达乌里 胡枝子属于温带中旱生小半灌木,较喜温暖,性耐干旱,适生于年 积温1700~2750℃及降水量300~400毫米的气候条件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的干山坡,丘陵坡地、沙质地,为 草原群落的次优势成分或伴生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及纬度的北移,它在群落中的作用逐渐消失。当草场沙化或旱化时,本种能较快的侵入,可成片生长。再生性弱,故耐牧力不强。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达乌里胡枝子为优等饲用植物,根据在草场上观察,在开花前为各种家畜所喜食,尤其马、牛、羊、驴最喜食,花期亦喜食,其适口性最好的部分为花、叶及嫩枝梢,开花以后,茎枝 木质化,质地粗硬,适口性则大大下降,故利用宜早,迟于开花家畜则采食较差。据研究,达乌里胡枝子在现蕾以前叶量丰富,可占地上全部风干重的64.3%,茎占35.7%,此时地上部分产量主要集中在距地5~20厘米处。待全株高达40余厘米左右,此时既适于放牧也适于刈制干草。达乌里胡枝子的化学成分中, 粗蛋白质的含量由营养期至开花期逐渐降低,而 粗纤维的含量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这种营养成分的动态是和它的适口性相吻合的。达乌里胡枝子为耐旱耐 瘠薄土壤的优良牧草,适于放牧或刈割干草之用,也可作为改良干旱、退化或趋于沙化草场的材料,如作为山地、丘陵地及沙地的 水土保持植物也较适宜。近年来山西省曾进行试种,效果良好。其种子的千粒重为1.9~1.95克,硬实率不及20%,出苗容易,雨季条播或撒播后,赶羊群踩踏一遍,一般10天即可出苗,当年即可开花结实。
常见牧草虫害
蛴螬、 苜蓿夜蛾、 小麦皮 蓟马、 叶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