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辣螺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名:疣荔枝螺

外文名:dog whelk, rock whelk

别 名:辣玻螺、辣螺

拉丁学名:Reishia clavigera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纲:腹足纲(Gastropoda)

亚 纲: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目: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科:骨螺总科(Muricacea)

属:Reishia属

种:疣荔枝螺

分布区域: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命名者及年代:H.C. Küster, 1858

辣螺:(拉丁名:Reishia clavigera) ,俗称辣玻螺、疣荔枝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分布在潮间带岩石间,一般食用品种。 [1]

目录

疣荔枝螺基本信息

纲目:骨螺科 介绍:疣荔枝螺俗称辣玻螺、辣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 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2~3厘米。螺层约6层,疣状突起的有5列。整个壳面密布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壳表面为灰绿色和黄褐色,常杂以白色条纹。壳内面黄白色,外唇内侧黑紫色。海岸均有分布,为岩相潮间带最习见螺类之一。以藤壶、双壳贝类为食。

疣荔枝螺形态特征

疣荔枝螺 贝壳呈卵圆形, 壳小较坚厚,壳高大于壳宽。螺层约6层,缝 合线浅。壳顶尖。螺旋部低于体螺层,体螺 层中部较膨大,基部较尖细。各螺层中部有 1环列明显的疣状凸起,体螺层上有5列疣 状凸起,上方2列粗强。壳面密布细的螺肋 和生长纹。壳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壳口卵圆 形。前沟短。外唇薄,边缘肋纹明显,内唇光滑。壳内面淡黄色,有黑色或褐色大块斑。 厣角质,棕褐色。

疣荔枝螺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岩 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离移动,喜群 集生活。主要食物为牡蛎。雌雄异体,体内 受精。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7月。我国沿 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落潮后常 手工零星采捕。可鲜食,稍有辣味。一般食 用品种。

疣荔枝螺药用价值

【药用来源】骨螺科动物疣荔枝螺ThaisclavageraKüster的贝壳。 【性状鉴别要点】略呈椭圆形,高2.5~3.5cm,宽1.6~2.1cm。表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常具白色纵条纹,有旋形疣状突起5列,上方第1、2列最粗强,每列多为11个。壳口卵圆形,前沟呈缺刻状(图38)。 【功效】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疣荔枝螺分布范围

疣荔枝螺 中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

疣荔枝螺日本一种海螺消失

2013年3月27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宣布,在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范围内,一种名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不见了踪影。 疣荔枝螺 研究负责人堀口敏宏指出:“疣荔枝螺从某个地区完全消失的例子非常少见。很难单纯用大地震的海啸影响来解释。有可能与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和污水有关。”

研究小组调查了从千叶县到岩手县太平洋沿岸的43个地点的贝类等生物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警戒区内,10个调查地点中只有2处发现了疣荔枝螺。而在核电站以南的广野町到以北的双叶町的3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8个地点,没有发现一只疣荔枝螺。该区域内虽然有其他品种的贝类,但是生物的种类呈现减少趋势,且个体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很高。

疣荔枝螺壳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虽然没有同一地点过去的数据,但是研究小组认为疣荔枝螺这样大范围的消失极不寻常。研究人员准备今后继续调查疣荔枝螺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有关放射性物质影响的实验。

参考来源

  1. 辣螺,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