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辣薄荷草

辣薄荷草

中文学名:辣薄荷草

拉丁学名:Cymbopogon jwarancusa (Jones) Schult.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黍亚科

属:香茅属

辣薄荷草,拉丁文名:Cymbopogon jwarancusa (Jones) Schult.禾本科、香茅属 多年生草本,具短根状茎。秆直立,具鞘内分蘖,紧密丛生,叶鞘苍白色,平滑无毛,基部变宽增大,干枯后反卷,草黄色;叶舌短,常内卷,秆生者较短小,平滑无毛,先端长渐尖成丝形,基部狭窄,下面及边缘微粗糙。伪圆锥花序直立,基部与小穗柄不膨大;全体密生等长于其小穗的丝状柔毛。黄绿色,基盘具短柔毛;桔黄色;柱头羽毛状,近小穗顶端之两侧伸出。颖果长圆形,胚长约为果体之半。有柄小穗雄性,花果期第一次在3-5月,第二次为7-8月。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短根状茎。秆直立,具鞘内分蘖,紧密丛生,高80-150(-200)厘米,粗壮,有4-6节。叶鞘苍白色,平滑无毛,基部变宽增大,宽约1.5厘米,宿存,干枯后反卷,草黄色;叶舌短,长0.5-1毫米;叶片线形,长20-50(-80)厘米,常内卷,秆生者较短小,扁平,宽2-5毫米,平滑无毛,先端长渐尖成丝形,基部狭窄,下面及边缘微粗糙。伪圆锥花序直立,长20-40厘米,狭窄,稠密,基部主枝具3-5节,第二次分枝上部着生2-4花序;佛焰苞长1.5-2厘米,一侧宽约2毫米,草黄色或带紫色;总梗长3-5毫米;总状花序长1.5-1.8(-2.2)厘米,具5节,基部与小穗柄不膨大;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长约2毫米,全体密生等长于其小穗的丝状柔毛。无柄小穗长4.5-5毫米,黄绿色,基盘具短柔毛;第一颖披针形,质地较薄,亚纸质,宽约0.8毫米,具明显的2脊,几无翼,微粗糙,脊间无脉,具凹槽,顶端尖,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等长或短于其第一颖,边缘具纤毛;第二外稃长约2毫米,具纤毛;先端或裂齿间伸出一细直短芒,芒长6-8毫米,微粗糙;雄蕊3,花药长约2毫米,桔黄色柱头羽毛状,近小穗顶端之两侧伸出。颖果长圆形,胚长约为果体之半。有柄小穗雄性,长约5毫米;第一颖具5-7脉,中脉甚明显。染色体2n=20 (Ragh & Arora,1958;Mehra 1962;Gupta, 1969)。花果期第一次在3-5月,第二次为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金沙江及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海拔1 4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和砾石沙滩上,有时形成单纯群落。

分布范围

产于四川西南部(会理、米易、雷波、金阳、瓦岗、宁南、布拖及普格等县)、西藏(察隅);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模式标本采自印度。[1]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秆叶是提取挥发油辣薄荷酮的原料,供医药用。

参考资料

  1. 辣薄荷草.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