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辛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辛旗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辛旗满族,1961年12月生于北京,15岁步入社会。1979年考入河北大学,获哲学学士,后考入厦门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5年开始从事台湾问题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多次受政府机构委托从事台湾问题专题分析,参与中国政府对台文告起草。

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党组书记、副会长[1]、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党组书记、副会长

民 族 ---- 满族

出生地点----北京

出生日期----1961年12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公务员

毕业院校----河北大学

人物履历

1979年 河北大学哲学系学生

1983年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1985年 华艺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

1990年 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2000年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秘书长

2009年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人物经历

1961年,辛旗出生于北京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是政府官员,母亲是位工程师。从小受到家庭影响,聪颖过人,辛旗六七岁时就诵读唐诗宋词。他非常庆幸能够在"文革"前就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形成和学术道路影响至深。

60年代出生的人最珍贵的学习时代恰逢"文革",有人形容这代人是"一出生就挨饿,一上学就'文革',孩子只能生一个"的背运一代。小学时辛旗就到农村生产队像大人一样下田劳动挣工分,15岁步入社会,他当过机械修理工、电焊工、医院手术室器械护士,饱经沧桑。然而他却对自己这段经历非常珍视,辛旗常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那么多个大时代,上承理想沸腾的"文革"时代、中经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启蒙时代、下启中国现代化建设时代。1979年,深刻体验了中国社会的辛旗考入了河北大学,选择了时髦的哲学专业。这一时期的辛旗就像个"饿坏的孩子",他广泛大量地阅读和汲取各种知识,文史哲、政经、军事、天文、地理、生物、艺术等各个领域无不涉足。毕业后他进入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并在职攻读哲学、历史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师指导下,开始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和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

80年代中,在与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韦政通的学术交往中,辛旗备受启发,他开始将台湾文化史作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参照系。1990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台湾社会的三阶段变迁论》在台湾引起轰动,此后他又撰写出一系列关于台湾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如《论四十年来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台湾地方自治法制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等等。辛旗在研究过程中,逐渐由文化角度进而扩展到台湾问题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研究中,由此,他于1985年进入中央对台决策咨询名单。

人物轶事

人文关照和平统一

在良好学养和高起点的基础上,辛旗不断地在对台问题上提出新思路。他最早提出"过渡阶段"的概念,提出未来两岸的谈判应首先从结束敌对状态开始,互相做出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承诺;提出"三通"之前建立两岸经济仲裁机构以及两岸间接直航等等。在辛旗的思想中,"中国观念"是两岸无法断开的脐带,而中国的统一应是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是两岸人民的共同事业。

辛旗多次赴台,对当地的社会状况非常了解。特别是1994年他应台湾政治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的三个月,几乎跑遍台湾20多个县市,接触了上至政要、巨富,下到农民、小贩的大量人员,深感两岸需要更多的了解。同时,也留下一个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去中国化"如同蚍蜉撼泰山那样根本不可能。深谙历史大势的辛旗坚决反对"台独",因此有人说他是"大陆头号主战派"。事实上辛旗是学界最早提出"要理解台湾悲情"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50年日据时代受欺侮和东西冷战历史的遗留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台湾民众的伤害,这些历史都不能回避,后来者应以包容开宏的眼光看待岛内民众的"悲情意识"。

辛旗将自己的思路概括为"一个中国、两岸统一、渐进过渡、社会融合、民族振兴"。他不仅从学术角度为政府制定台湾政策提供智力支持,还经常亲身以赴增进两岸交流,致力于两岸社会融合。2004年台湾"大选",陈水扁凭"两颗子弹"第二次当选"总统",国民党试图通过司法程序赢取选战,辛旗预测"此路不通",但这也同时成为促成国民党与中共正面沟通的良机。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来大陆访问,两岸关系终获重大突破,其间辛旗做了大量沟通斡旋工作。

为了更好地研究台湾问题,辛旗90年代就开始将中美关系纳入视野,这个年轻的新锐学者因而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为辛旗签发了访美邀请函。在美国的一个月里,辛旗放弃了各种旅游的安排,密集地与美国政界、学界、研究机构进行接触,甚至安排了与美国的超级市场管理员、农场主、高级军官、百老汇经纪人等各色人员广泛对话。

辛旗

来自 中国评论新闻网 的图片

1997年辛旗参加了上海举行的中美两国高层战略研究人员对话,1998年1月他陪同汪道涵访问日本,参加中美日三国高层战略对话,为克林顿总统访华做前期准备。辛旗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的精神尽熔笔下,对台湾也对世界宣示中国统一的决心。

文武张弛书生有道

尽管事务性工作日益增多,但勤奋多思的辛旗从未停止过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这种难能可贵的研究习惯是他1992年在应台湾学界之邀撰写《中国历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卷)》时磨练出来的。当时他白天研究台湾问题,工余在书房"自造山林"对谈古人,耐住古卷青灯的寂寞,游刃于学问与现实间,享受思想融会贯通的乐趣。辛旗在对台问题研究上独树一帜,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路开阔,文武相济。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了辛旗的深深思考。他试图从宗教的角度思考世纪末人类发展的趋向和人类

文化、文明的关系,从而写出《诸神的争吵》一书,阐述了"文明冲突"的思想脉络。该书的出版比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早三个月问世。在书中,他预言了科索沃战争,还预言类似"9·11"事件会在美国发生。这些研究判断无疑使他研究台湾问题独具眼光。

在世纪之交,辛旗开始反思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中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在寂寞中完成了又一力作《百年的沉思》,其中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观念,如生态文明系统的建立等等。此书在出版后的几年里,得不到学术界的半点回应,他颇有曲高和寡的孤独。而今,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等概念受到政府推重,辛旗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成为学界热点。

文人风骨博采万家

辛旗是典型的温文书生,谈吐幽默,逻辑缜密,口才犀利。他博学而谦逊、亲和而雄辩的个人风格,颇受海外人士的赞赏。

一次他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演讲,组织方请来很多媒体、学界和保守势力的人来向他提问,甚至当场争论,辛旗舌战四座,态度从容有礼,表述非常得体,最后主持人在总结发言时对他的表现大加赞赏,并问他是否在美国受过教育。辛旗说:"对不起,我从没在美国受过教育,我是完完全全在中国受的教育。"对方又接着问:"那像你这样的人在中国肯定是非常非常少的。"辛旗立刻回答:"不对!在中国像我这样的人何止百万千万!"辛旗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归于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知道,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才会更受到尊重。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应当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出中国文化所给予的内涵和风骨。在深受儒家"恕"道影响的同时,辛旗保留着满族人血液里流淌的极强韧性和不服输的硬朗个性。在美国,辛旗与"台独"分子当场对抗,态度坚决而强硬;在电视台与林浊水连线辩论时,他以充分的论据而令人折服。他还是个感情丰富的人,看到不平、贫困的情景就会激起他强烈的同情,他在看刚刚上映的《千里走单骑》时,忍不住泪如雨下。

学识博杂的辛旗在中国古代器物文明方面造诣甚深。他很推崇仰韶文化里特有的尖底汲水器皿。他说,这种汲水瓶放入水中,能够自动汲水,待至一半可直立于水中,若多加一点水便会沉入水下,这带给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启示,这也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一种精神:那便是中庸、和合,他本人正以此为修身之道。恰如汪道涵为他的《百年的沉思》所作序文中评价的那样:"他既秉承传统儒家'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情怀,又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

辛旗还将中国文化视作对台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沟通要素。他说,人之所以争论,是因欠缺文化做中介,共同的文化使两岸有了很多折冲地带,汪辜二老之间谈得最投契的也是中国文化,文化就是两岸交往的一把钥匙。1999年,辛旗开始担任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曾经写过电视片《黑白魂》《自强之路》等解说词,主持过央视海峡两岸论坛节目的辛旗,凭着兴趣时常策划一些节目。2014年央视播出了由辛旗策划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专题片好评如潮,为此片他酝酿了整整十年。

抗战胜利70周年

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以及东西方冷战遗存的阴影依然存在威胁。纪念这场战争,不仅要铭记历史,也要警惕现在的逆流。"不要忘记这个时代依然有弱肉强食 。"

辛旗强调,两岸应共同保持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警惕"台独"势力,警惕国际反华势力。面向未来,他表示,海峡两岸共同的愿望是和平、发展、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两岸人民都应负起责任,把握历史机遇,继承黄埔先烈的遗志。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辛旗认为,岛内围绕选举所进行的斗争最根本一点在于哪一方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他指出,国民党目前在候选人方面出现比较复杂的状况,但他相信,国民党方面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根据岛内政治生态的发展推选出合适的人选来应对这场选战;同时,他表示,也会高度关注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主张。"大陆方面已多次强调,党际交流必须有共同的政治基础。民进党方面应认清这一点,如果坚持'台独'立场,在党际交流上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和突破。"

"无论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如何,我相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辛旗阐释,这首先是源于中华民族的自信;其次,就目前的国际环境而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中采取的政策会得到国际社会充分理解和支持;第三,相信台湾广大民众在历史的大势下会做出正确选择,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负责。

辛旗指出,抗战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也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历史所形成的国共遗留问题如何解决?大陆和台湾在野势力的分歧未来发展如何?相信负责任的政治家都不会回避这些问题。

辛旗

来自 中国评论新闻网 的图片

"有分歧不可怕,关键是怎样解决。两岸应有同理心,共同为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辛旗说。

主要著作

书籍

《中国历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中 的宗教根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魏晋哲人阮籍评传》(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文化新视野──看世界、论中国、说台湾》(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百年的沉思──回顾20世纪主导 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转型期的台湾政治》

《台湾宪政改革剖析》

学术论文

《台湾社会三阶段变迁论》

《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与台湾问题》

《地缘政治与中国圈》

《对海峡两岸政治谈判问题的研究》

参考来源

  1. 辛旗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 2017-11-17
  2. 辛旗:两岸应继承黄埔精神共御外侮 ,人民网, 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