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輩小的人旺相(扈丙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輩小的人旺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輩小的人旺相》中國當代作家扈丙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輩小的人旺相

都說「四十不惑」,但近來越發覺得自己活得象個孫子,諸多的困惑浮躁絲毫沒有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若問為啥會有這種讓人糾結難受的孫子情節,還是先從我的輩份說起吧。

我的老家在農村,我家在村子的最東頭,大壩根底下。小時一起玩耍的小夥伴中間,和自己年齡相仿、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大約有七八個。要論輩份,我居中游偏下,不是跟這個叫叔,就是喊那個爺爺。童年時,儘管大家輩份不一,彼此間卻絲毫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平常幾個小孩在一起玩,都是直呼其名,輩大輩小、輩高輩低是沒人在意的。自打上小學以後,才發覺輩大竟然也是優點。去左鄰右舍家串門,同樣都是小孩,輩份高的往往更容易受到大人的關愛和禮遇,囑咐端茶倒水,品嘗瓜果梨桃,往往是依據輩份高低來決定先後順序。另外,家長看孩子的眼光也變得不一樣了。「你長大了,應該跟利濱、永利叫小叔才對,不能再喊人家的小名了」,聽到我喊其他小夥伴的時候,爹娘也經常說道我。儘管自己嘴上答應着,但往往話到嘴邊依然故我。有時去找小夥伴玩,常常不假思考脫口說道:「奶奶,利濱幹啥的了?」利濱娘卻說:「恁叔去給豬打草了。」聽到這,反倒讓我感覺有些詫異,連忙問道:「俺叔,哪個叔?」 「利濱不是恁叔安?你都這麼大了,咋不懂四六啊」,利濱娘幾句話,把我給說得面紅耳赤。說句實在話,在自己內心深處,小夥伴就是小夥伴,只有那些年齡大很多的,叫起長輩來才感覺順溜。然而,對街坊鄰居來說,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看你分不分得清輩份,知不知道跟人叫啥。一旦叫岔了輩,一則說明這孩沒大沒小,不懂禮貌。二則說明大人教育也有問題,總之是件很丟人的事。

自從知道輩份有這麼多講究,遇見誰,想着跟人家叫啥,就成了令我頭痛發愁的一件事。因為在家排行老三,有啥人情往來、紅白喜事,往往都是大哥應承着,根本無需我操心,所以在與村里人打交道少方面,與別人相比,我就顯得越發單薄。左鄰右舍的還好說,相互熟悉也知道咋稱呼,可對那些離我家遠的,平時不大熟的,心裡就挺打憷,怕叫錯了被人笑話。當然,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村西緊鄰着省道,蓋磚屋的也都選在村西邊蓋,他們往往都是村裡有頭有臉的人。如果我是一個輩大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能一「輩」遮百丑,見了面誰都不理,也沒人怪咱。但自己輩小,遇見長輩不打招呼,就是少調施教,就是毛病。從那時起,我就經常幻想,咋時自己能變成大輩的就好了。

後來經過觀察發現,即便成了大輩,輩和輩也是不一樣的,一個人不可能盡享所有的好。比如,在諸多長輩中間,要論場面氣度,得數爺爺輩了。當爺爺的儘管平時很少說話,卻有最威嚴,說話就管用,可謂一言九鼎。最板正的則數當大爺的。大爺們往往不苟言笑,卻是心裡有數和能主事的,幾畝幾分地,倒背着手在地塹上一走,不差毫釐。遇事有主見、敢拍板,多是那些當大爺的。最灑脫的要數當叔叔的了。見了面沖大侄子罵一句「好恁娘啊,你個小兔崽子,這兩天跑哪裡去了?」說的是粗話,卻代表了當叔的對大侄子的關心和問候。當然,能說這種話的,也只有當叔的,當爺爺和大爺的是不能隨便拿晚輩的母親開玩笑的。最不濟的要屬聯姻親的長輩了,農村有句俗話叫「姑父、姨父當驢騎着。」但不管他是哪一類長輩,也不管你年齡大小,作為晚輩,長輩說啥你只能受着,倘若晚輩頂嘴反駁長輩,就是大逆不道、不知倫常。當然了,長輩得有長輩的德行,晚輩才會施晚輩的禮。

在村里當晚輩久了,慢慢地培養出了「見人就問好,遇事嘴先笑」的習慣,一直到參加工作很多年,自己都享受着心理侏儒帶來的紅利。儘管單位同事之間不講輩份,但也是有職務等級差別的。就象俗話說的那樣,「虎無大小皆稱老」,有的領導雖然年齡不大,但如果按輩大的來對待,用「老」來稱呼,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處。這一處世訣招,在參加工作之初可謂屢試不爽。但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一多,越來越不想委屈自己時,遇人低一頭、見官矮三分的辦法就顯得不太靈了,有時還會捉襟見肘、老出洋相。你越不想得罪人,反倒得罪的人越多;你越放低身架,人家越不待見你,於是就有了開篇的諸多的困惑和不如意。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輩大輩小,是娘胎裡帶的,哪能自己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哇。」啟不知,越這樣勸說自己,煩惱卻越來越多。「難道輩小就一點好處都沒有麼?」這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後來因村里續家譜,被得到徹底解決。「輩小的儘管吃屈多,但人家族旺相啊。人活一輩子,非得爭個你高我低的,有啥勁呢。」聽了村子裡最德高望重的老爺爺說的一番話,我不禁恍然大悟、心悅誠服,長期形成的心理疙瘩也頓時釋然。真應了那句古話:「一念悅則萬般錦華生;一念執則千樣苦楚來。」看來,不管啥年紀,也不論輩份高低,人的思維都會有局限性,修養德行得需要終生堅持。 [1]

作者簡介

扈丙森,男,山東省利津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