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软骨硬鳞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软骨硬鳞鱼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软骨硬鳞鱼,软骨硬鳞类是较为原始的辐鳍鱼类,包括古鳕类(Palaeonisciformes)及其近亲、龙鱼(Saurichthys)、多鳍鱼以及鲟类。软骨硬鳞鱼类具有骨质脑颅,但大部分是软骨质组成。上颌骨与前鳃盖骨、下眶骨固结,几乎不能活动。尾鳍为歪型或半歪型。体侧有板质硬鳞。大部分种类已经灭绝,目前仅存多鳍鱼目与鲟形目。

简介

辐鳍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亚纲(Chondrostei, 或附纲)所有种类的通称。各种形态差异甚大,但成体均具骨质脑颅,且脑颅分为两部分︰较大的筛骨部及较小的枕骨部;桨吻鲟及鲟的脑颅大部分为软骨质,仅部分区域为骨质。最早出现在泥盆纪中期,现存代表是鲟类和桨吻鲟(匙吻鲟)类,或将多鳍鱼属(Polypterus)和芦鳗属(Calamoichthys)也归入此亚纲。除鲟类可供食用和作鱼子酱的原料外,无重要经济价值。古鳕鱼目(Palaeonisciformes)体多呈纺锤形,吻钝,眼位置靠前,腹鳍位于躯体中部,歪尾,体被菱形的鳞片。体长可达1公尺,在石碳纪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三叠纪时剧减,白垩纪末灭绝。

现代鲟类只分布在北半球,体长约2公尺馀,骨骼中的硬骨少于古老种类;头部被骨板,体表有5纵行骨板,歪尾,口下位,无牙,口前有2对肉质触须,唇可外突并具味蕾。多鳍鱼类和芦鳗类分布于中非的淡水水域,有钻石状的鳞;背鳍由少数或几个分离的小鳍组成。密西西比桨吻鲟(Polyodon spathula, 即匙吻鲟)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可长1.8公尺(约6呎)。中国的白鲟(Psephurus gladius)生活在长江中,可长达6.3公尺(21呎),骨骼亦末充分骨化;桨状的吻全由软骨组成,其长度占体长的1/3~1/2;除零星退化的鳞片外,体表光滑。曾报导过欧洲鳇(Huso huso)长达8.5公尺(28呎)。最长的多鳍鱼约70公分(28吋),芦鳗可达90公分。海生的鲟类在春季或夏季上溯江河产卵。卵小而多,幼体生长迅速,成熟后继续缓慢地生长若干年。有时寿命颇长,如欧洲鳇可生活200~300年。7或8龄的桨吻鲟类在春季洪水期产卵,其幼体在孵出2~3周后方形成桨状的长吻。鲟类在水底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桨吻鲟类用鳃滤食浮游生物。多鳍鱼类和芦鳗类主要栖于溪河,夜出觅食蠕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及小鱼。

评价

古鳕目

古鳕目:形态特征基本上同软骨硬鳞次纲。最早见于中泥盆世地层,以石炭和二叠纪最繁盛,到早白垩世绝灭。主要包括以下7个亚目:

古鳕亚目

身体纺锤形,眼眶很大,位置很靠前;口裂很深,上颌骨后部很宽大;后吻骨分开鼻骨;偶鳍鳍条通常完全分节;奇鳍鳍条完全分节;尾鳍为歪型。最早期的代表是鳕鳞鱼(Cheirolepis),发现于苏格兰中泥盆世和加拿大晚泥盆世。常见于二叠纪的古鳕(Palaeonis-cum)是古鳕类的典型代表,分布于欧洲和格陵兰的二叠纪,也见于斯匹茨卑尔根的早三叠世。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和准噶尔盆地的晚二叠世地层中也发现有与古鳕相近的吐鲁番鳕(Turfania,)、天山鳕(Tienshaniscus)和芨芨鳕(Chichia)等。早三叠世的古鳕类以翼鳕(Pteronisculus)为代表,常见于格陵兰和马达加斯加海相早三叠世地层。特征与古鳕相同,但鳞片相当小,背、臀鳍较小,尾鳍上、下叶几乎等长。在北美晚三叠世陆相地层中产有与翼鳕相近的豚齿鳕(Turseodus)是古鳕类进入淡水的代表。在中国陕北和四川晚三叠世陆相地层中也分别产有与豚齿鳕相近的三叠鳕(Triassodus)和蜀鳕(Shuniscus)。古鳕类残存到中生代中后期的仅寥寥无几,有身披圆鳞的粒鳞鱼,常见于欧洲、中亚和澳大利亚侏罗白垩纪地层,中国甘肃玉门早白垩世地层中亦曾发现。最近,在中国吐鲁番和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类具有典型古鳕类特征的维吾尔鳕(Uihuroniscus),歪尾,上叶颇长于下叶,体披菱形鳞片。

扁体鱼亚目

体高而扁,背、臀鳍很长,腹鳍小或无,口小,舌颌骨近乎垂直,鳞片只有骨质层。代表属扁体鱼(Platsomus)繁盛于石炭纪到二叠纪,到中三叠世以后绝灭,分布在欧洲、北美、格陵兰、斯匹茨卑尔根及澳大利亚等地。在江苏龙潭二叠纪、浙江长兴晚二叠世及河北峰峰二、三叠纪均有此类化石发现。

褶鳞鱼亚目

体长纺锤形,尾鳍半歪型,深分叉;悬挂器几乎垂直;头顶膜质骨具有显著的近乎纵行的釉质嵴;鳃盖骨颇大于下鳃盖骨;第一鳃条骨很扩大;次眶骨很发达,通常覆盖前鳃盖骨;鳞片长大于宽,具有发达的纵嵴或斜嵴。代表属褶鳞鱼(Ptcholepis)通常产于欧洲中三叠世至侏罗世海相地层,也产在北美晚三叠世淡水沉积物中。在中国四川盆地重庆群沙溪庙组产有与褶鳞鱼属相近的渝州鱼(Yuchoulepis)和重庆鱼(Chunkin-ichths)。

侧鳞鱼亚目

上颌骨、前鳃盖骨及奇鳍似古鳕亚目;顶骨分成多块;有环状锥体;尾鳍近乎对称;鳞片成横列排列;棘鳞退化或不存在。主要代表属侧鳞鱼(Pholi-dopleurus)和南方鱼(Australosomus)。前者分布于欧洲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后者分布于格陵兰、马达加斯加等地的早三叠世地层。

雷氏鱼亚目

似古鳕亚目,但其尾鳍为半歪型或近正型。无鳃条骨或具1~2块大骨片。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完全分节,鳍条数目多于辐状骨。牙齿小而尖。以雷氏鱼(Redfieldius)为代表,产于美国晚三叠世陆相地层。在中国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地层中产有与雷氏鱼相近的新疆鱼(Sinkianichths)。

裂齿鱼亚目

上颌似古鳕亚目。前鳃盖骨近乎垂直,甚宽大。顶骨方而大。尾鳍半歪型。鳍似全骨鱼类,鳍条仅在远端分节,几等于相应的辐状骨数目。有鳃条骨。牙齿强大主要的代表为裂齿鱼,分布在欧洲中、晚三叠世,格陵兰斯匹次卑尔根及马达加斯加早三叠世海相地层新近,在中国安徽及湖北早三叠世海相地层也分别发现了裂齿鱼(Perleidus)和似裂齿鱼(Plesioperleidus)。

肋鳞鱼亚目

体小。悬挂骨几乎垂直。鳍中等大或小,尾鳍为半歪型,但鳞叶很萎缩。颊部为古鳕型,有宽的似板状前鳃盖骨与上颌骨固结。牙齿细小或缺乏。除尾鳍外,鳍条仅在远端分节。鳞片菱形,体侧有一列特别高的鳞片。主要代表为肋鳞鱼(Peltopleurus),分布在意大利中、晚三叠世及中国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海相地层。

鲟形目

为残存的软骨硬鳞类。吻尖,体披五行骨质硬鳞或裸露。尾鳍为歪型。背、臀鳍的辐状骨均不骨化棘鳞仅存于尾鳍上叶化石代表有软骨硬鳞鱼(Chon-drosteus)分布在欧洲早侏罗世地层在中国辽宁北票和河北丰宁等地晚侏罗世产有与软骨硬鳞鱼属相近的北票鲟(Peipiaosteus)。

龙鱼目

体延长,吻极突出。体一般披有四行鳞板或裸露无鳞。上颌形状与古鳕类相似。鳃盖部由单一的大的鳃盖骨构成。牙齿强大。背鳍居臀鳍上方。腹鳍基宽。尾鳍为原正型或正型奇鳍无棘鳞以龙鱼(Sauric-hths)为代表,分布在斯匹次卑尔根、格陵兰及马达加斯加早三叠世,欧洲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澳大利亚中三叠世,北美晚三叠世。在中国浙江长兴晚二叠世海相地层产有始龙鱼(Eosaurichths)陕北晚三叠世地层中产有龙鱼属化石。[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