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车臣自治共和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车臣自治共和国 (Noxçiyn Respublika)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辖的一个共和国,首府为格罗兹尼。[1]

车臣的地理区位

车臣位于北高加索山区,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相邻。

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1994年)。首府格罗兹尼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口为15万。车臣居民以穆斯林为主,信奉伊斯兰教。

车臣对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缓冲地区,这也是俄罗斯历史上不断征服车臣,多次对车臣用兵的重要原因。[2]

俄罗斯对车臣地区的征服

车臣人是高加索地区古老的民族,7世纪的亚美尼亚史书中就有关于车臣人的记载。[3]

车臣人在13世纪时遭到蒙古人的入侵,之后归属金帐汗国的统治。

14世纪末该地区又遭到中亚帖木儿帝国军队的占领。金帐汗国解体以后,车臣人开始从山区向平原地区迁徙。

16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车臣,所以现在车臣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4]

历史上,车臣地区由周边各大国统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国和城镇。车臣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是由伊玛目加齐‧穆罕默德在高加索战争中为了抵抗俄国,所组成的高加索伊玛目国,此为车臣民族国家之始。

帝俄时期

18世纪末,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第五次俄土战争,撃败奥斯曼帝国,并控制克里米亚汗国,俄国的势力扩张至北高加索。

乔治亚三王国之一的卡特利-卡赫季王国于1783年与俄国签订乔治亚夫斯克条约(或以俄方称格奥尔基夫斯克条约),希拉克略二世承认俄罗斯帝国对乔治亚之宗主权,而俄国则帮助乔治亚之统一,令俄国有机会将势力范围拓展至高加索全境。

此时高加索地区由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军主导下军事管制,在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后,交由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接管,俄军只是广建堡垒,容许山民半自治,并不进行任何军事行动。

1785年,因高加索总督区成立,苏沃洛夫撤军,毛拉谢赫曼苏尔乘机率众起事,以其穆里德派信众为号召,在奥斯曼帝国支援下,对俄国进行圣战,并在苏扎战役中击败俄军。

在17至18世纪之交,车臣开始成为波斯、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争夺的对象,此后车臣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争。

建国之路一直很曲折

车臣由于处在奥斯曼、波斯、俄罗斯三大势力的交界地带,受到各方的争夺,所以车臣人面对外部势力的入侵进行著坚决的抵抗,他们不想臣服于各种外部势力,而是寻求建立车臣人自己的国家。但是,由于车臣人自身实力太弱小,建国之路一直很曲折。

1829年,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高加索地区进行全面征服,伊玛目加齐.穆罕默德领导车臣人组建车臣尼亚,对俄国的入侵进行坚决地抵抗,这是车臣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也就是后来的伊玛目国。在伊玛目沙米勒带领伊玛目国抗俄前后达二十多年。

1859年,伊玛目国被俄罗斯帝国征服,车臣地区便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并被军事管治。。

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车臣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1877年,车臣及达吉斯坦起义遭到镇压后,车臣地区开始工业化。在苏联时代,车臣人与印古什人合并,组成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895年,受帝俄征服后,一直隶属俄国。苏联解体后,高加索地区的自治共和国也争取独立,俄罗斯两度出兵镇压车臣叛军,压制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却也助长车臣激进分子在俄国境内的恐怖活动。[5]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统治结束,临时政府成立,该政府系由高阶军官与中产阶级所支持成立,与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治的意识形态上差异过钜;布尔什维克党遂于十月发动革命,以后车臣地区属于俄罗斯苏维埃,此后车臣地区的行政区经历多次的变动。

然而当时国内的反对力量仍遍布全国,俄国内部因此陷入红(苏维埃)白(效忠沙皇或临时政府的反对势力)分裂的状态,车臣的民族独立分子曾利用国家分裂的状态,来达成自己民族独立的美梦,北高加索的伊斯兰势力与红军合作,共同扫荡该区的白军势力。

当时的伊斯兰势力领袖哈吉,建立北高加索酋长国,成为整合伊斯兰势力的重要组织,而红军也答应给予北高加索地区高度的自治地位。红军于驱逐白军势力后便建立“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车臣人再次遭遇厄运

1924年,莫斯科当局解散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前该共和国高度的自治地位仅是苏联获取全国统治权力的过渡时期手段而已。[6]

1934年,同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

1936年,成立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41年,二战的爆发让车臣人再次看到独立建国的机会,部分车臣人试图通过与德国联合来实现车臣的独立建国,所以车臣派出军队连同德国一起进攻苏联。德国的战败也让车臣人再次遭遇厄运。

1944年,苏联以车臣同德国合作为由,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从高加索地区驱逐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地区,并撤销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当时约有38.7万车臣人被发配边疆,这加深了车臣人对俄军的仇恨。

这些被发配边疆的车臣人在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才被允许重返家园,恢复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自治地位。

车臣战争.历史恩怨

1951年,东哈萨克车臣人大屠杀事件爆发大规模抗俄活动。

车臣独立组织领袖焦哈尔·杜达耶夫夺取政权,成立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并宣告从俄罗斯独立。

因车臣共和国接连不断引起北高加索的军事冲突,印古什共和国因此从车臣地区分出,最终引发第一次车臣战争,车臣地区事实上独立。

两次战争中,车臣地区惨遭蹂躏,首府格罗兹尼前后发生四次战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车臣再次看到独立建国的希望,所以这个时候车臣人再次谋求脱离俄罗斯而独立建国,这导致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局势紧张。

1991年11月,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

第一次车臣战争

1994年,叶利钦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开始多次对车臣用兵,但是并未评定车臣地区的叛乱,车臣分裂势力在俄罗斯境内频频制造恐袭事件,车臣问题成为最令叶利钦头疼的问题。

第一次车臣战争时,俄国国内经济凋敝亟需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使得在车臣问题的处置上绑手绑脚,最终俄军以惨败收场,车臣得以保持其独立地位。

第二次车臣战争

1999年,普京指挥10万大军兵分两路向车臣进军。

第二次车臣战争正逢俄国政治权力交替之际,普京时任代理总统,需要借由对外战争来加强自身在国内的政治势力,而战争的结果也不令普京失望,俄军成功占领车臣,车臣复归俄国统治。但是车臣地区的依然还存在各种暴力事件,车臣分裂势力还不断在莫斯科制造事端。不过,普丁政府开始重建车臣。

车臣发生炸弹爆炸

2002年,虽然俄罗斯政府最近表示对车臣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但是当前俄罗斯军方在车臣仍驻有上千名军队,他们成了车臣叛军的眼中钉,驻车俄军不时遭到叛军的袭击。如何平息车臣独立运动成了俄罗斯当前所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

2004年5月9日,车臣发生炸弹爆炸,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被当场炸死。[7]

2006年3月4日,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拉姆赞·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共和国总理。[8]

俄国宣布车臣战争结束

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选择与普京合作,被普京任命为车臣总统,车臣地区的暴力事件才得以减少。但是,车臣分裂势力仍然会时不时地在俄罗斯和车臣地区制造事端。

2009年4月16日,俄国当局宣布车臣战争正式结束。

如今的车臣共和国由战争状态恢复正常,目前由拉姆赞·卡德罗夫为车臣共和国总统。

车臣成为俄罗斯心病

车臣人很早就有独立建国的强烈愿望

车臣人作为高加索地区的古老民族,几百年来遭受外部势力的入侵和统治,车臣人希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但是屡屡遭到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失败。

所以,车臣人一看到有独立建国的机会,就会谋求独立建国。由此看来,车臣人的建国意愿非常强烈。[9]

俄罗斯对车臣的极端政策,令车臣人记忆犹新

由于车臣在历史上是被俄罗斯使用武力征服的地区,车臣人存在强烈的建国的意愿,所以他们不断地反抗俄罗斯的统治,而俄罗斯频频使用武力镇压,造成车臣人大量的丧生,这使车臣人对俄罗斯充满了仇恨。

现在车臣虽然在表面上臣服于俄罗斯中央政府,但是一旦出现新的机会,车臣人还是会寻求独立建国的。[10]

车臣人与俄罗斯人存在巨大的差异,向心力不强

俄罗斯是以东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族占77.7%,以东正教为国教。

而车臣人属于高加索地区的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双方在各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俄罗斯使用武力手段强行将两者捏合到一起,车臣人对俄罗斯缺乏认同感,一个对国家没有认同感的民族,分离心自然会比较强。[1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