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伊吉·皮兰德娄」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和《亨利四世》等。 路伊吉…”)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和《亨利四世》等。
+
{{Infobox person
 路伊吉·皮兰德娄20世纪初,皮兰德娄开始发表小说,从长篇小说《被抛弃的女人》(1901)中,明显地看出真实主义的影响。此后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自传性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1904)被评论界誉为意大利20世纪叙事体文学作品的典范。为皮兰德娄赢得世界声誉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怪诞剧,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剧本,这些剧作发展了《已故的帕斯加尔》等小说的思想、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1917)、《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1918)、《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1918)、《像从前却胜于从前》(1920)、《六个寻找剧者的角色》(1921)、《亨利四世》(1922)、《给裸体者穿上衣服》(1922)、《各行其是》(1924)、《我们今晚即兴演出》(1930)、《寻找自我》(1932)等。 [1] 1934年,皮兰德娄 得诺贝尔文学奖。 [2]
+
 
中文名 路伊吉·皮兰德娄 外文名 Luigi Pirandello 国    籍 意大利 出生地 阿格里真托(西西里岛) 出生日期 1867年6月28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2月10日 职    业 作家 主要成就 193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寻找自我》、《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
| 姓名    = ''' 路伊吉·皮兰德娄'''
目录
+
 
人物经历
+
| 外文名    =  Luigi Pirandello
2 个人生活
+
 
3 主要作品
+
|图像    = 
4 创作特点
+
[[File:4504.jpg|缩略图|center|]]
▪ 小说
+
[http://imgs2.5201000.com/UploadFiles/Image/Heaven/MemorialHall/G/PhotoPath/One/Celebrity/2010/2/4/18/3/85fb4dfc-2f04-4759-b5d5-9f1c2bdabd4e_0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5201000.com/memorial/HistoryLabels/19577.html 来自时光网]
▪ 戏剧
+
 
5 获奖记录
+
| 出生日期 =    1867年6月28日
6 人物评价
+
 
7 后世纪念
+
| 出生地点 =     阿格里真托(西西里岛)
  人物经历编辑
+
 
 +
| 逝世日期 =    1936年12月10日
 +
 
 +
| 国籍    =   意大利
 +
 
 +
| 职业    =   作家
 +
 
 +
| 知名作品 =    '''代表作品'''<br> 《寻找自我》<br>《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br>'''主要成就''' <br>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
 
 +
}}
 +
 
 +
 
 +
'''路伊吉·皮兰德娄''' (1867~1936),意大利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和《亨利四世》等。
 +
 路伊吉·皮兰德娄20世纪初,皮兰德娄开始发表小说,从长篇小说《被抛弃的女人》(1901)中,明显地看出真实主义的影响。此后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自传性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1904)被评论界誉为意大利20世纪叙事体文学作品的典范。为皮兰德娄赢得世界声誉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怪诞剧,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剧本,这些剧作发展了《已故的帕斯加尔》等小说的思想、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1917)、《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1918)、《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1918)、《像从前却胜于从前》(1920)、《六个寻找剧者的角色》(1921)、《亨利四世》(1922)、《给裸体者穿上衣服》(1922)、《各行其是》(1924)、《我们今晚即兴演出》(1930)、《寻找自我》(1932)等。  1934年,皮兰德娄 [[ 诺贝尔文学奖]] 。  
 +
 
 +
==  人物经历  ==
 
1867年6月28日,出生于西西里岛阿格里琴托。
 
1867年6月28日,出生于西西里岛阿格里琴托。
 +
 
1885年—1888年先后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大学文学系和罗马大学文学系学习。
 
1885年—1888年先后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大学文学系和罗马大学文学系学习。
 +
 
1888年,前往波恩大学深造。188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欢乐的痛苦》。1891年3月 以论文《论吉尔琴蒂口语的语音》完成在波恩大学文学系的学业,获博士学位。发表诗集《杰亚的复活节》。
 
1888年,前往波恩大学深造。188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欢乐的痛苦》。1891年3月 以论文《论吉尔琴蒂口语的语音》完成在波恩大学文学系的学业,获博士学位。发表诗集《杰亚的复活节》。
 +
 
1892年,在波恩大学教授意大利语。1893年,由于健康的原因,从波恩返回罗马。1894年1月,与安东尼埃塔·波尔杜拉结婚。发表短篇小说集《没有爱情的爱情》。
 
1892年,在波恩大学教授意大利语。1893年,由于健康的原因,从波恩返回罗马。1894年1月,与安东尼埃塔·波尔杜拉结婚。发表短篇小说集《没有爱情的爱情》。
 +
 
1895年,同真实主义文学理论家、小说家路易吉-卡普安纳结识。写作《莱诺挽歌》。
 
1895年,同真实主义文学理论家、小说家路易吉-卡普安纳结识。写作《莱诺挽歌》。
 +
 
1895年~1897年和安东尼埃塔生二子一女斯台芬诺、丽埃塔与福斯塔。斯台芬诺与福斯塔日后分别成为作家、画家。1896年翻译歌德组诗《罗马挽歌》。
 
1895年~1897年和安东尼埃塔生二子一女斯台芬诺、丽埃塔与福斯塔。斯台芬诺与福斯塔日后分别成为作家、画家。1896年翻译歌德组诗《罗马挽歌》。
 +
 
1897年,在罗马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意大利语言与文学,直至1922年,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被遗弃的女人》。
 
1897年,在罗马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意大利语言与文学,直至1922年,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被遗弃的女人》。
 +
 
1902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对生与死的嘲弄》。1904年,长篇小说《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问世。1908年,短篇小说集《赤裸裸的生活》,文艺论著《幽默主义》、《艺术与科学》相继问世。
 
1902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对生与死的嘲弄》。1904年,长篇小说《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问世。1908年,短篇小说集《赤裸裸的生活》,文艺论著《幽默主义》、《艺术与科学》相继问世。
 +
 
1910年,发表第一部剧作《虎钳》。剧作《西西里柠檬》问世。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1914年发表短篇小说集《两副假面》。
 
1910年,发表第一部剧作《虎钳》。剧作《西西里柠檬》问世。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1914年发表短篇小说集《两副假面》。
1915年,剧作《别人的权利》问世。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开拍》,1925年再版时改名为《电影摄影师塞拉菲诺·古比奥的日记》。剧作《利奥莱》、《想一想,贾科米诺》问世。
+
 
路伊吉·皮兰德娄
+
1915年,剧作《别人的权利》问世。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开拍》,1925年再版时改名为《电影摄影师塞拉菲诺·古比奥的日记》。
路伊吉·皮兰德娄(2张)
+
 
 +
剧作《利奥莱》、《想一想,贾科米诺》问世。
 +
[[File:4505.jpg|缩略图| 路伊吉·皮兰德娄]]
 
1917年,发表剧作《诚实的快乐》、《带铃的帽子》。1918年,剧作《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角色的游戏》、《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相继问世。
 
1917年,发表剧作《诚实的快乐》、《带铃的帽子》。1918年,剧作《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角色的游戏》、《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相继问世。
 +
 
1919年,发表短篇小说集《你在微笑》、剧作《人、兽与美德》。1920年,发表剧作《万事大吉》、《像从前胜似从前》。
 
1919年,发表短篇小说集《你在微笑》、剧作《人、兽与美德》。1920年,发表剧作《万事大吉》、《像从前胜似从前》。
1921年,《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问世。1922年,《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亨利第四》、《嘴上含花的女人》问世。 [3]
+
 
 +
1921年,《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问世。1922年,《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亨利第四》、《嘴上含花的女人》问世。  
 +
 
1924年,《各行其是》、《我给你的生命》问世。同年主动给墨索里尼发电报,要求参加法西斯党。
 
1924年,《各行其是》、《我给你的生命》问世。同年主动给墨索里尼发电报,要求参加法西斯党。
 +
 
1925年,同演员鲁杰罗·鲁杰里、马尔塔·阿芭合作,创立“戏剧艺术剧团”,前往欧美各国巡回演出皮兰德娄剧作。皮兰德娄在《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上签了字。这在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很多文化和政治人士的尖锐批评,称他为了成为参议员而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甘当“乞丐”。但也有人指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剧团得到当局的资助。但是,他同法西斯当局的激烈冲突并非罕见,以至他公开宣称他是个“不问政治的人,只是大地上的一个普通人”。此外,他的艺术活动和作品从来没有得到法西斯当局的好评,这是他的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社会作用所决定的。
 
1925年,同演员鲁杰罗·鲁杰里、马尔塔·阿芭合作,创立“戏剧艺术剧团”,前往欧美各国巡回演出皮兰德娄剧作。皮兰德娄在《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上签了字。这在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很多文化和政治人士的尖锐批评,称他为了成为参议员而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甘当“乞丐”。但也有人指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剧团得到当局的资助。但是,他同法西斯当局的激烈冲突并非罕见,以至他公开宣称他是个“不问政治的人,只是大地上的一个普通人”。此外,他的艺术活动和作品从来没有得到法西斯当局的好评,这是他的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社会作用所决定的。
路伊吉·皮兰德娄
 
 
 路伊吉·皮兰德娄(3张)
 
 路伊吉·皮兰德娄(3张)
 
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谁都不是,十万个》。1927年,剧作《美妙的生活》问世。他当着法西斯党全国书记的面,将法西斯党证撕个粉碎,让后者目瞪口呆。这一举动在当时可是有可能遇到杀头的危险的。1929年,被聘为意大利科学院院士。剧作《或者一个,或者谁都不是》、《梦,或许不是梦》问世。
 
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谁都不是,十万个》。1927年,剧作《美妙的生活》问世。他当着法西斯党全国书记的面,将法西斯党证撕个粉碎,让后者目瞪口呆。这一举动在当时可是有可能遇到杀头的危险的。1929年,被聘为意大利科学院院士。剧作《或者一个,或者谁都不是》、《梦,或许不是梦》问世。
 +
 
1930年,剧作《像你希望我的那样》、《我们今晚即兴演出》问世。1932年,剧作《寻找自我》问世。
 
1930年,剧作《像你希望我的那样》、《我们今晚即兴演出》问世。1932年,剧作《寻找自我》问世。
 +
 
1933年剧作《换儿记》问世。写作《高山巨人》(未完成)。
 
1933年剧作《换儿记》问世。写作《高山巨人》(未完成)。
 +
 
1934年11月8日,获诺贝尔文学奖。论文《论乔万尼·维尔加》、剧作《不知道如何是好》发表。
 
1934年11月8日,获诺贝尔文学奖。论文《论乔万尼·维尔加》、剧作《不知道如何是好》发表。
1936年11月,在罗马电影城指导根据《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改编的影片的拍摄,归家途中因衣着单薄感受风寒,突发肺炎。12月10目,在罗马逝世。 [3]  逝世后,法西斯准备给予国葬礼遇,但作家早有遗嘱:“低等灵车,即穷人们的灵车。遗体赤裸。不要任何人送葬,既不要亲属,也不要友人。一辆车,一匹马,一个车夫,仅此而已。最后将我火化。”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办事,没有悼词,没有蜡烛。没有鲜花,没有一名送葬者。 [4]
+
 
个人生活 编辑
+
1936年11月,在罗马电影城指导根据《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改编的影片的拍摄,归家途中因衣着单薄感受风寒,突发肺炎。12月10目,在罗马逝世。 逝世后,法西斯准备给予国葬礼遇,但作家早有遗嘱:“低等灵车,即穷人们的灵车。遗体赤裸。不要任何人送葬,既不要亲属,也不要友人。一辆车,一匹马,一个车夫,仅此而已。最后将我火化。”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办事,没有悼词,没有蜡烛。没有鲜花,没有一名送葬者。  
 +
 
 +
==  个人生活 ==
 +
 
 
 皮兰德娄的外祖父是1848年西西里起义的突出人物,波旁王朝复辟后被迫逃亡马耳他岛,一年后去世,年仅46岁。3个舅舅也参加过加里波迪的部队。祖父是热那亚的一个船主,十分富有。父亲曾参加加里波迪将军的部队,为祖国的统一而战斗两年之久。离开部队后经商开矿,生活优裕。但是矿产1904年发生洪水和塌方,硫磺矿被毁,再加给矿工的补偿,使皮兰德娄一家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这对皮兰德娄的影响自然很大,更严重的是皮兰德娄的母亲因此患上精神分裂症,并常怀疑丈夫有外遇,使皮兰德娄痛苦不堪。
 
 皮兰德娄的外祖父是1848年西西里起义的突出人物,波旁王朝复辟后被迫逃亡马耳他岛,一年后去世,年仅46岁。3个舅舅也参加过加里波迪的部队。祖父是热那亚的一个船主,十分富有。父亲曾参加加里波迪将军的部队,为祖国的统一而战斗两年之久。离开部队后经商开矿,生活优裕。但是矿产1904年发生洪水和塌方,硫磺矿被毁,再加给矿工的补偿,使皮兰德娄一家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这对皮兰德娄的影响自然很大,更严重的是皮兰德娄的母亲因此患上精神分裂症,并常怀疑丈夫有外遇,使皮兰德娄痛苦不堪。
 皮兰德娄儿时不善交流,尤其是同大人,这使他不得不努力学习语言,以改善这种状况。他在年轻时就常失眠,一天常常仅能睡三四个小时。由于一个女佣人的影响,他从小就常到教堂,对一些神秘主义的活动也很熟悉,这或许对他在这部小说中描写通灵试验有所助益。皮兰德娄没有上小学,请家庭教师上课。中学阶段上的是技术学校,但他对文学十分着迷,11岁就写了一篇小说。 [4]
+
 
主要作品 编辑
+
 皮兰德娄儿时不善交流,尤其是同大人,这使他不得不努力学习语言,以改善这种状况。他在年轻时就常失眠,一天常常仅能睡三四个小时。由于一个女佣人的影响,他从小就常到教堂,对一些神秘主义的活动也很熟悉,这或许对他在这部小说中描写通灵试验有所助益。皮兰德娄没有上小学,请家庭教师上课。中学阶段上的是技术学校,但他对文学十分着迷,11岁就写了一篇小说。  
中文名 体裁 出版年
+
 
 +
==  主要作品 ==
 +
 
 
 《被抛弃的女人》 长篇小说 1901
 
 《被抛弃的女人》 长篇小说 1901
 +
 
 《已故的帕斯加尔》 长篇小说 1904
 
 《已故的帕斯加尔》 长篇小说 1904
 +
 
 《老人与青年》 长篇小说 1913
 
 《老人与青年》 长篇小说 1913
 +
 
 《一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 长篇小说 1925
 
 《一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 长篇小说 1925
 +
 
 《艺术与科学》 论著 1908
 
 《艺术与科学》 论著 1908
 +
 
 《幽默主义》 论著 1908
 
 《幽默主义》 论著 1908
 +
 
 《诚实的快乐》 戏剧
 
 《诚实的快乐》 戏剧
 +
 
 《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 戏剧
 
 《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 戏剧
 +
 
 《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 戏剧
 
 《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 戏剧
 《像从前却胜于从前》 戏剧
+
 
 《六个寻找剧家的角色》 戏剧
+
 《像从前却胜于从前》 戏剧
 +
 
 +
 《六个寻找剧家的角色》 戏剧
 +
 
 
 《亨利四世》 戏剧
 
 《亨利四世》 戏剧
 +
 
 《给裸体者穿上衣服》 戏剧
 
 《给裸体者穿上衣服》 戏剧
 +
 
 《各行其事》 戏剧
 
 《各行其事》 戏剧
 +
 
 《我们今晚即兴演出》 戏剧
 
 《我们今晚即兴演出》 戏剧
 +
 
 《寻找自我》 戏剧
 
 《寻找自我》 戏剧
参考资料 [2]
+
 
创作特点 编辑
+
==  创作特点 ==
小说
+
===  小说 ===
 
 皮兰德娄的早期创作属于真实主义范畴,他受好友真实主义理论家卡普安纳的影响十分深刻,最初的小说作品就是在其直接关注下写出的。它们多以西西里为背景,作家用准确、幽默、带有自然主义的笔调,描写这个海岛的风物俗尚,反映世态人情,暴露社会黑暗,批判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鞭挞宗教势力和旧道德观念造成的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对劳动者爽朗质朴的性格充满赞美之情。
 
 皮兰德娄的早期创作属于真实主义范畴,他受好友真实主义理论家卡普安纳的影响十分深刻,最初的小说作品就是在其直接关注下写出的。它们多以西西里为背景,作家用准确、幽默、带有自然主义的笔调,描写这个海岛的风物俗尚,反映世态人情,暴露社会黑暗,批判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鞭挞宗教势力和旧道德观念造成的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对劳动者爽朗质朴的性格充满赞美之情。
 在20世纪的头10年里,他主要写小说,小说创作使他蜚声文坛。1910年以后转入戏剧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期的小说受真实主义文学影响,以故乡西西里岛为背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对于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属于真实主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抛弃的女人》(1901)是其成名作。第2部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1904)则在主题上发生变化。小说通过帕斯加尔企图寻找“自我”而失败的经历,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和苦恼。从此之后皮兰德娄着力刻画一个荒诞的不可知的外部世界与一个充满种种焦虑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1913)、《一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1925)、《一个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万个人》(1915)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皮兰德娄把他关于哲学与文学的新思考集中阐述在《艺术与科学》(1908)、《幽默主义》(1908)两部论著中。 [2]
+
 
戏剧
+
 在20世纪的头10年里,他主要写小说,小说创作使他蜚声文坛。1910年以后转入戏剧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期的小说受真实主义文学影响,以故乡西西里岛为背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对于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属于真实主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抛弃的女人》(1901)是其成名作。第2部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1904)则在主题上发生变化。小说通过帕斯加尔企图寻找“自我”而失败的经历,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和苦恼。从此之后皮兰德娄着力刻画一个荒诞的不可知的外部世界与一个充满种种焦虑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1913)、《一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1925)、《一个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万个人》(1915)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皮兰德娄把他关于哲学与文学的新思考集中阐述在《艺术与科学》(1908)、《幽默主义》(1908)两部论著中。  
  作品主题
+
 
 +
===  戏剧  ===
 
 皮兰德娄在作品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些平凡的普通人。这些人在不同的处境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烦恼。他们每个人都在困境中奋力挣扎,都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困境,甚至不惜采用极端的反抗方式—为了确立自己而毁灭自己。但他们的努力终归是徒劳的。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剧本中,皮兰德娄都给我们展示了他那个时代人的生存困境。这些现代人不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只是无奈地在世上生存着。他们一个个都困惑茫然,在精神上无所适从,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5]  
 
 皮兰德娄在作品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些平凡的普通人。这些人在不同的处境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烦恼。他们每个人都在困境中奋力挣扎,都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困境,甚至不惜采用极端的反抗方式—为了确立自己而毁灭自己。但他们的努力终归是徒劳的。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剧本中,皮兰德娄都给我们展示了他那个时代人的生存困境。这些现代人不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只是无奈地在世上生存着。他们一个个都困惑茫然,在精神上无所适从,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5]  
 
 皮兰德娄的戏剧创作,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人在一个充满焦虑忧患的荒诞世界中,悲剧化的生存境遇主题。苦难深重的现代人,如何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一线生机,是作品不断追索的主题。皮兰德娄戏剧中的角色人物,大都是社会中最普通的人群,是社会中的弱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往往无立足之地,不得已借助“疯癫”或“假面”来逃遁苦难现实,这些剧作也被称为“怪诞剧”。
 
 皮兰德娄的戏剧创作,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人在一个充满焦虑忧患的荒诞世界中,悲剧化的生存境遇主题。苦难深重的现代人,如何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一线生机,是作品不断追索的主题。皮兰德娄戏剧中的角色人物,大都是社会中最普通的人群,是社会中的弱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往往无立足之地,不得已借助“疯癫”或“假面”来逃遁苦难现实,这些剧作也被称为“怪诞剧”。
 +
 
 皮兰德娄对现代性的思考,首先是从对外界生存大环境的敏锐触觉来切人的,即在戏剧中,表现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个体的人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参照存在主义的理论观点,“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有不证自明的生存价值。然而“存在”本身又分为两种形态:“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人的悲剧性,在于人自身从不停息地自我意识跟外界环境相对静态的、僵硬的物化状态,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因此,人越是追寻自我,越容易陷入困境。皮兰德娄在创作中探索普遍人性时,对个体从不停息地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刻地披露。
 
 皮兰德娄对现代性的思考,首先是从对外界生存大环境的敏锐触觉来切人的,即在戏剧中,表现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个体的人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参照存在主义的理论观点,“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有不证自明的生存价值。然而“存在”本身又分为两种形态:“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人的悲剧性,在于人自身从不停息地自我意识跟外界环境相对静态的、僵硬的物化状态,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因此,人越是追寻自我,越容易陷入困境。皮兰德娄在创作中探索普遍人性时,对个体从不停息地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刻地披露。
 皮兰德娄的戏剧,一方面通过个体的人物角色,来探索现代社会中,夹缝中生存的个人的身份归属和价值尊严;另一个方面,从类型化的艺术群体来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进行哲理思辨。寻求剧作家、戏剧作品、演员、原型人物与事件、读者(观众)、剧场导演等各种群体互相作用的关系网。皮兰德娄戏剧创作的年代,正与摄影技术和电影艺术的起步发展同步进行。在皮兰德娄的小说和戏剧中,都对科技手段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对传统人工技艺表达方式产生的威胁,折射在戏剧舞台艺术是否将要消亡的主题下,进行了多样化的思考。 [6]
+
 
艺术特色
+
 皮兰德娄的戏剧,一方面通过个体的人物角色,来探索现代社会中,夹缝中生存的个人的身份归属和价值尊严;另一个方面,从类型化的艺术群体来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进行哲理思辨。寻求剧作家、戏剧作品、演员、原型人物与事件、读者(观众)、剧场导演等各种群体互相作用的关系网。皮兰德娄戏剧创作的年代,正与摄影技术和电影艺术的起步发展同步进行。在皮兰德娄的小说和戏剧中,都对科技手段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对传统人工技艺表达方式产生的威胁,折射在戏剧舞台艺术是否将要消亡的主题下,进行了多样化的思考。  
 +
 
 +
===  艺术特色 ===
 
 皮兰德娄选择怪诞的形式表现怪诞而荒唐的现实社会,他拓荒触禁,不再以情感动迷惑观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假定性手法,他将观众引入真实的艺术世界,也让观众在这面镜子前看看自己究竟处于怎样的境地,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在戏剧结构上,他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打破了经典的“三一律”原则。创造出符合其戏剧主题的结构形式。
 
 皮兰德娄选择怪诞的形式表现怪诞而荒唐的现实社会,他拓荒触禁,不再以情感动迷惑观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假定性手法,他将观众引入真实的艺术世界,也让观众在这面镜子前看看自己究竟处于怎样的境地,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在戏剧结构上,他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打破了经典的“三一律”原则。创造出符合其戏剧主题的结构形式。
 +
 
 开端:皮兰德娄剧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开始就出场,一场看似无关的谈话或很生活化的场面拉开了戏剧帷幕,戏剧开端部分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非常真实平淡的生活场面,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个骗局、圈套。
 
 开端:皮兰德娄剧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开始就出场,一场看似无关的谈话或很生活化的场面拉开了戏剧帷幕,戏剧开端部分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非常真实平淡的生活场面,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个骗局、圈套。
 +
 
 传统戏剧的观众掌握着比剧中人多得多的信息,俯视着人物的一切行动,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皮兰德娄戏剧的观众却始终处于一种困惑状态,他们并不比剧中人明智,皮兰德娄的这种处理手段与传统的“悬念”原则也是相违背的。
 
 传统戏剧的观众掌握着比剧中人多得多的信息,俯视着人物的一切行动,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皮兰德娄戏剧的观众却始终处于一种困惑状态,他们并不比剧中人明智,皮兰德娄的这种处理手段与传统的“悬念”原则也是相违背的。
 +
 
 中部:剧中的另一个关键角色或是主人公自己的言行向观众表明另一个截然不同于开端中人物所描绘的主角形象或认识。第二部分是一部戏的主要构成,其中剧中主角会有大量的内心独白,与开端相比,是个大突转,给观众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的感觉。
 
 中部:剧中的另一个关键角色或是主人公自己的言行向观众表明另一个截然不同于开端中人物所描绘的主角形象或认识。第二部分是一部戏的主要构成,其中剧中主角会有大量的内心独白,与开端相比,是个大突转,给观众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的感觉。
 结局:揭开“真相”。在皮兰德娄眼中,整个社会都是不确定、千变万化的,并没有绝对的真相。以他的作品《假如你认为你对》为例,在这部戏中,丈夫认为岳母神经不正常,因为她不肯承认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他已再婚;但岳母却说,女婿疯了,他现在的妻子其实就是她的女儿,她的女儿根本没有死.很明显,这是一个荒唐而怪诞的身份之谜,戏的高潮部分,妻子出场,按理说妻子应该能够揭开谜底了,但当她出现时,说起话来神秘莫测,模棱两可,始终没有明确回答她到底是谁,最后只说,你们认为我是谁,我就是谁。由此可见,皮兰德娄戏剧的结尾是完全开放的,不同于传统戏剧追求完美的结局,或是一个理性上要求的开放结局,皮兰德娄的开放式结局是一种非理性的,就如上所说的身份之谜,与现实相悖: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如此荒唐怪诞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所产生的黑色幽默效果往往令人震惊。 [7]
+
 
 +
 结局:揭开“真相”。在皮兰德娄眼中,整个社会都是不确定、千变万化的,并没有绝对的真相。以他的作品《假如你认为你对》为例,在这部戏中,丈夫认为岳母神经不正常,因为她不肯承认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他已再婚;但岳母却说,女婿疯了,他现在的妻子其实就是她的女儿,她的女儿根本没有死.很明显,这是一个荒唐而怪诞的身份之谜,戏的高潮部分,妻子出场,按理说妻子应该能够揭开谜底了,但当她出现时,说起话来神秘莫测,模棱两可,始终没有明确回答她到底是谁,最后只说,你们认为我是谁,我就是谁。由此可见,皮兰德娄戏剧的结尾是完全开放的,不同于传统戏剧追求完美的结局,或是一个理性上要求的开放结局,皮兰德娄的开放式结局是一种非理性的,就如上所说的身份之谜,与现实相悖: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如此荒唐怪诞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所产生的黑色幽默效果往往令人震惊。  
 +
 
 
 将皮兰德娄的戏剧进行解构分析,发现他的戏剧结构犹如“剥洋葱”,但这个“洋葱”没有内核,一层层剥去生活的表面,最后只是虚无,正如皮兰德娄曾说,面具揭开后,一切都只是赤裸裸的空无!皮兰德娄希望观众注意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这也是他的剧作与传统戏剧有根本性区别的主要原因。这种戏剧结构给人的感觉是,形式上无始无终,悄无声息地来;意犹未尽地去;这种戏剧结构将各种相互矛盾的元素裹挟在一起,交相混杂,模棱两可,真相模糊,给人一种陌生感,进而产生震惊效果,皮兰德娄戏剧结构所体现出的这些怪诞性也使得他的剧作有些晦涩难懂。
 
 将皮兰德娄的戏剧进行解构分析,发现他的戏剧结构犹如“剥洋葱”,但这个“洋葱”没有内核,一层层剥去生活的表面,最后只是虚无,正如皮兰德娄曾说,面具揭开后,一切都只是赤裸裸的空无!皮兰德娄希望观众注意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这也是他的剧作与传统戏剧有根本性区别的主要原因。这种戏剧结构给人的感觉是,形式上无始无终,悄无声息地来;意犹未尽地去;这种戏剧结构将各种相互矛盾的元素裹挟在一起,交相混杂,模棱两可,真相模糊,给人一种陌生感,进而产生震惊效果,皮兰德娄戏剧结构所体现出的这些怪诞性也使得他的剧作有些晦涩难懂。
 +
 
 另外,“戏中戏”,的表现手段是皮兰德娄戏剧结构的主要特色。“戏中戏
 
 另外,“戏中戏”,的表现手段是皮兰德娄戏剧结构的主要特色。“戏中戏
路伊吉·皮兰德娄
+
[[File:4506.jpg|缩略图| 路伊吉·皮兰德娄]]
  路伊吉·皮兰德娄(2张)
+
 ”在他的多数剧作中有独立性,并不依附于其他的情节或关系,与外部的戏并列存在,形成共同发展的两条线索;有时又相互纠缠、碰撞,有时又水乳交融。“戏中戏”,展现的往往是一种幻象,与外部戏形成一种虚幻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皮兰德娄的“戏中戏”揭示和体现的是矛盾:生活与戏剧的矛盾,真实与虚假的矛盾,社会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的矛盾……皮兰德娄一方面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固定不变的真理或是固定不变的自我,但又一直在不懈地寻找着自我:在戏剧表现方面,他也是将一些相互矛盾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包括“戏中戏”,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怪诞性”。
  ”在他的多数剧作中有独立性,并不依附于其他的情节或关系,与外部的戏并列存在,形成共同发展的两条线索;有时又相互纠缠、碰撞,有时又水乳交融。“戏中戏”,展现的往往是一种幻象,与外部戏形成一种虚幻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皮兰德娄的“戏中戏”揭示和体现的是矛盾:生活与戏剧的矛盾,真实与虚假的矛盾,社会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的矛盾……皮兰德娄一方面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固定不变的真理或是固定不变的自我,但又一直在不懈地寻找着自我:在戏剧表现方面,他也是将一些相互矛盾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包括“戏中戏”,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怪诞性”。
+
 皮兰德娄的剧作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对生活的表演与讨论,作者、观众、剧中人都在剧本中有一足之地,共同参与剧情发展,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剧作必然会存在很多的矛盾,皮兰德娄不是一个“独裁性”的剧作家,他将生活的运动与形式之间的固有冲突在戏剧艺术中表现出来,他不追求统一的答案,不像传统剧作家那般,对生活进行过滤,他追求的是一种混合着各种生活元素和人物角色的怪诞性效果,各种思想相互生发,相互依赖,也相互矛盾,形成了古罗马式怪诞图案般的艺术效果。 [7]
+
 皮兰德娄的剧作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对生活的表演与讨论,作者、观众、剧中人都在剧本中有一足之地,共同参与剧情发展,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剧作必然会存在很多的矛盾,皮兰德娄不是一个“独裁性”的剧作家,他将生活的运动与形式之间的固有冲突在戏剧艺术中表现出来,他不追求统一的答案,不像传统剧作家那般,对生活进行过滤,他追求的是一种混合着各种生活元素和人物角色的怪诞性效果,各种思想相互生发,相互依赖,也相互矛盾,形成了古罗马式怪诞图案般的艺术效果。  
 皮兰德娄的戏剧不是以情节的传奇性吸引人,而是以人物的客观真实性打动人。皮兰德娄说过:“不是戏剧创造人,而是人演出戏”。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人物形象,往往较少个性特征,概括性多于具体性,共性大于个性,然而人物身上渗透着的时代精神却放射出近乎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皮兰德娄塑造了一些诸如《享利四世》中的主人公那样悲观绝望、孤独苦恼的现代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他们渴望生存而不得生存,寻找出路而无出路,这是资产阶级人物画廊中新的类型,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8]
+
 
获奖记录编辑
+
 皮兰德娄的戏剧不是以情节的传奇性吸引人,而是以人物的客观真实性打动人。皮兰德娄说过:“不是戏剧创造人,而是人演出戏”。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人物形象,往往较少个性特征,概括性多于具体性,共性大于个性,然而人物身上渗透着的时代精神却放射出近乎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皮兰德娄塑造了一些诸如《享利四世》中的主人公那样悲观绝望、孤独苦恼的现代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他们渴望生存而不得生存,寻找出路而无出路,这是资产阶级人物画廊中新的类型,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文学
+
[[Category:人 社科 家]][[Category: 文学 ]]
▪ 1934    诺贝尔 文学 奖    (获奖)   
+
[[Category:諾貝爾 學獎獲 得者]]
参考资料 [5]  
 
人物评价编辑
 
“皮兰德娄比任何其他剧作家更明白人对世界的态度的演进,从这方面说来,他的贡献和爱因斯坦的发现相对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他把整个的现实观改变为人际关系。”(《纽约时报》评) [5]  
 
皮兰德娄对戏剧的贡献可以同乔伊斯对小说或毕加索对绘画的贡献相媲美。(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评)
 
皮兰德娄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思考的一代,不仅是他本国的,而且是整个西方世界思考的一代。这一代是受弗洛伊德影响的第一代人,是开始重新估价现代环境中的个性之谜的一代人。(美国戏剧评论家诺斯·霍顿评) [9]
 
后世纪念编辑
 
为纪念皮兰德娄,12369号小星星被命名为皮兰德娄星。 [4]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3)
 
路伊吉·皮兰德娄
 
路伊吉·皮兰德娄(3)
 
路伊吉·皮兰德娄
 
路伊吉·皮兰德娄(2)
 
路伊吉·皮兰德娄
 
路伊吉·皮兰德娄(2)
 
诺贝尔 学奖获 得者
 

於 2020年5月17日 (日) 22:48 的最新修訂

路伊吉·皮蘭德婁
4504.jpg
原圖鏈接  來自時光網
原文名 Luigi Pirandello
出生 1867年6月28日
阿格里真托(西西里島)
逝世 1936年12月10日
國籍 意大利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代表作品
《尋找自我》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
主要成就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意大利小說家、戲劇家。代表作品有《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和《亨利四世》等。 路伊吉·皮蘭德婁20世紀初,皮蘭德婁開始發表小說,從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中,明顯地看出真實主義的影響。此後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中自傳性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加爾》(1904)被評論界譽為意大利20世紀敘事體文學作品的典範。為皮蘭德婁贏得世界聲譽的,是他創作的一系列怪誕劇,他一生共創作了40多部劇本,這些劇作發展了《已故的帕斯加爾》等小說的思想、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1917)、《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1918)、《並非一件嚴肅的事情》(1918)、《像從前卻勝於從前》(1920)、《六個尋找劇者的角色》(1921)、《亨利四世》(1922)、《給裸體者穿上衣服》(1922)、《各行其是》(1924)、《我們今晚即興演出》(1930)、《尋找自我》(1932)等。 1934年,皮蘭德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經歷

1867年6月28日,出生於西西里島阿格里琴托。

1885年—1888年先後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大學文學系和羅馬大學文學系學習。

1888年,前往波恩大學深造。188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歡樂的痛苦》。1891年3月 以論文《論吉爾琴蒂口語的語音》完成在波恩大學文學系的學業,獲博士學位。發表詩集《傑亞的復活節》。

1892年,在波恩大學教授意大利語。1893年,由於健康的原因,從波恩返回羅馬。1894年1月,與安東尼埃塔·波爾杜拉結婚。發表短篇小說集《沒有愛情的愛情》。

1895年,同真實主義文學理論家、小說家路易吉-卡普安納結識。寫作《萊諾輓歌》。

1895年~1897年和安東尼埃塔生二子一女斯台芬諾、麗埃塔與福斯塔。斯台芬諾與福斯塔日後分別成為作家、畫家。1896年翻譯歌德組詩《羅馬輓歌》。

1897年,在羅馬高等師範學院教授意大利語言與文學,直至1922年,同時從事新聞工作。1901年,發表長篇小說《被遺棄的女人》。

1902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對生與死的嘲弄》。1904年,長篇小說《已故的馬蒂亞·帕斯卡爾》問世。1908年,短篇小說集《赤裸裸的生活》,文藝論著《幽默主義》、《藝術與科學》相繼問世。

1910年,發表第一部劇作《虎鉗》。劇作《西西里檸檬》問世。1912年發表長篇小說《老人與青年》。1914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兩副假面》。

1915年,劇作《別人的權利》問世。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開拍》,1925年再版時改名為《電影攝影師塞拉菲諾·古比奧的日記》。

劇作《利奧萊》、《想一想,賈科米諾》問世。

路伊吉·皮蘭德婁

1917年,發表劇作《誠實的快樂》、《帶鈴的帽子》。1918年,劇作《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角色的遊戲》、《並非一件嚴肅的事情》相繼問世。

1919年,發表短篇小說集《你在微笑》、劇作《人、獸與美德》。1920年,發表劇作《萬事大吉》、《像從前勝似從前》。

1921年,《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問世。1922年,《給赤身裸體者穿上衣服》、《亨利第四》、《嘴上含花的女人》問世。

1924年,《各行其是》、《我給你的生命》問世。同年主動給墨索里尼發電報,要求參加法西斯黨。

1925年,同演員魯傑羅·魯傑里、馬爾塔·阿芭合作,創立「戲劇藝術劇團」,前往歐美各國巡迴演出皮蘭德婁劇作。皮蘭德婁在《法西斯知識分子宣言》上簽了字。這在知識界引起巨大反響,受到很多文化和政治人士的尖銳批評,稱他為了成為參議員而不惜一切代價,不惜甘當「乞丐」。但也有人指出,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他的劇團得到當局的資助。但是,他同法西斯當局的激烈衝突並非罕見,以至他公開宣稱他是個「不問政治的人,只是大地上的一個普通人」。此外,他的藝術活動和作品從來沒有得到法西斯當局的好評,這是他的作品本身的內涵和社會作用所決定的。 路伊吉·皮蘭德婁(3張) 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一個,誰都不是,十萬個》。1927年,劇作《美妙的生活》問世。他當着法西斯黨全國書記的面,將法西斯黨證撕個粉碎,讓後者目瞪口呆。這一舉動在當時可是有可能遇到殺頭的危險的。1929年,被聘為意大利科學院院士。劇作《或者一個,或者誰都不是》、《夢,或許不是夢》問世。

1930年,劇作《像你希望我的那樣》、《我們今晚即興演出》問世。1932年,劇作《尋找自我》問世。

1933年劇作《換兒記》問世。寫作《高山巨人》(未完成)。

1934年11月8日,獲諾貝爾文學獎。論文《論喬萬尼·維爾加》、劇作《不知道如何是好》發表。

1936年11月,在羅馬電影城指導根據《已故的馬蒂亞,帕斯卡爾》改編的影片的拍攝,歸家途中因衣着單薄感受風寒,突發肺炎。12月10目,在羅馬逝世。 逝世後,法西斯準備給予國葬禮遇,但作家早有遺囑:「低等靈車,即窮人們的靈車。遺體赤裸。不要任何人送葬,既不要親屬,也不要友人。一輛車,一匹馬,一個車夫,僅此而已。最後將我火化。」人們遵照他的遺囑辦事,沒有悼詞,沒有蠟燭。沒有鮮花,沒有一名送葬者。

個人生活

皮蘭德婁的外祖父是1848年西西里起義的突出人物,波旁王朝復辟後被迫逃亡馬耳他島,一年後去世,年僅46歲。3個舅舅也參加過加里波迪的部隊。祖父是熱那亞的一個船主,十分富有。父親曾參加加里波迪將軍的部隊,為祖國的統一而戰鬥兩年之久。離開部隊後經商開礦,生活優裕。但是礦產1904年發生洪水和塌方,硫磺礦被毀,再加給礦工的補償,使皮蘭德婁一家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這對皮蘭德婁的影響自然很大,更嚴重的是皮蘭德婁的母親因此患上精神分裂症,並常懷疑丈夫有外遇,使皮蘭德婁痛苦不堪。

皮蘭德婁兒時不善交流,尤其是同大人,這使他不得不努力學習語言,以改善這種狀況。他在年輕時就常失眠,一天常常僅能睡三四個小時。由於一個女傭人的影響,他從小就常到教堂,對一些神秘主義的活動也很熟悉,這或許對他在這部小說中描寫通靈試驗有所助益。皮蘭德婁沒有上小學,請家庭教師上課。中學階段上的是技術學校,但他對文學十分着迷,11歲就寫了一篇小說。

主要作品

《被拋棄的女人》 長篇小說 1901

《已故的帕斯加爾》 長篇小說 1904

《老人與青年》 長篇小說 1913

《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 長篇小說 1925

《藝術與科學》 論著 1908

《幽默主義》 論著 1908

《誠實的快樂》 戲劇

《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 戲劇

《並非一件嚴肅的事情》 戲劇

《像從前卻勝於從前》 戲劇

《六個尋找劇家的角色》 戲劇

《亨利四世》 戲劇

《給裸體者穿上衣服》 戲劇

《各行其事》 戲劇

《我們今晚即興演出》 戲劇

《尋找自我》 戲劇

創作特點

小說

皮蘭德婁的早期創作屬於真實主義範疇,他受好友真實主義理論家卡普安納的影響十分深刻,最初的小說作品就是在其直接關注下寫出的。它們多以西西里為背景,作家用準確、幽默、帶有自然主義的筆調,描寫這個海島的風物俗尚,反映世態人情,暴露社會黑暗,批判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鞭撻宗教勢力和舊道德觀念造成的邪惡,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婦女的不幸,對勞動者爽朗質樸的性格充滿讚美之情。

在20世紀的頭10年裡,他主要寫小說,小說創作使他蜚聲文壇。1910年以後轉入戲劇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期的小說受真實主義文學影響,以故鄉西西里島為背景,暴露社會的陰暗面,對於下層勞動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屬於真實主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是其成名作。第2部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加爾》(1904)則在主題上發生變化。小說通過帕斯加爾企圖尋找「自我」而失敗的經歷,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和苦惱。從此之後皮蘭德婁着力刻畫一個荒誕的不可知的外部世界與一個充滿種種焦慮的現代人的內心世界以及兩者之間的衝突。長篇小說《老人與青年》(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1925)、《一個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萬個人》(1915)以及一些短篇小說都表現了這樣的主題。 皮蘭德婁把他關於哲學與文學的新思考集中闡述在《藝術與科學》(1908)、《幽默主義》(1908)兩部論著中。

戲劇

皮蘭德婁在作品中描寫的人物都是些平凡的普通人。這些人在不同的處境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煩惱。他們每個人都在困境中奮力掙扎,都企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擺脫困境,甚至不惜採用極端的反抗方式—為了確立自己而毀滅自己。但他們的努力終歸是徒勞的。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在劇本中,皮蘭德婁都給我們展示了他那個時代人的生存困境。這些現代人不再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只是無奈地在世上生存着。他們一個個都困惑茫然,在精神上無所適從,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5] 皮蘭德婁的戲劇創作,是在小說的基礎上進行的,繼承和發展了現代人在一個充滿焦慮憂患的荒誕世界中,悲劇化的生存境遇主題。苦難深重的現代人,如何在社會中尋求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一線生機,是作品不斷追索的主題。皮蘭德婁戲劇中的角色人物,大都是社會中最普通的人群,是社會中的弱者,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往往無立足之地,不得已藉助「瘋癲」或「假面」來逃遁苦難現實,這些劇作也被稱為「怪誕劇」。

皮蘭德婁對現代性的思考,首先是從對外界生存大環境的敏銳觸覺來切人的,即在戲劇中,表現人與外部世界的衝突,以及在這種衝突中,個體的人必然失敗的悲劇命運。參照存在主義的理論觀點,「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都有不證自明的生存價值。然而「存在」本身又分為兩種形態:「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人的悲劇性,在於人自身從不停息地自我意識跟外界環境相對靜態的、僵硬的物化狀態,形成了不可避免的衝突,因此,人越是追尋自我,越容易陷入困境。皮蘭德婁在創作中探索普遍人性時,對個體從不停息地自我選擇和自我意識進行了深刻地披露。

皮蘭德婁的戲劇,一方面通過個體的人物角色,來探索現代社會中,夾縫中生存的個人的身份歸屬和價值尊嚴;另一個方面,從類型化的藝術群體來對藝術與人生的關係,進行哲理思辨。尋求劇作家、戲劇作品、演員、原型人物與事件、讀者(觀眾)、劇場導演等各種群體互相作用的關係網。皮蘭德婁戲劇創作的年代,正與攝影技術和電影藝術的起步發展同步進行。在皮蘭德婁的小說和戲劇中,都對科技手段在藝術領域中的應用前景,及其對傳統人工技藝表達方式產生的威脅,折射在戲劇舞台藝術是否將要消亡的主題下,進行了多樣化的思考。

藝術特色

皮蘭德婁選擇怪誕的形式表現怪誕而荒唐的現實社會,他拓荒觸禁,不再以情感動迷惑觀眾,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假定性手法,他將觀眾引入真實的藝術世界,也讓觀眾在這面鏡子前看看自己究竟處於怎樣的境地,以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在戲劇結構上,他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戲劇結構,打破了經典的「三一律」原則。創造出符合其戲劇主題的結構形式。

開端:皮蘭德婁劇中的主人公並不是一開始就出場,一場看似無關的談話或很生活化的場面拉開了戲劇帷幕,戲劇開端部分並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而是非常真實平淡的生活場面,有時候也可能是一個騙局、圈套。

傳統戲劇的觀眾掌握着比劇中人多得多的信息,俯視着人物的一切行動,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但皮蘭德婁戲劇的觀眾卻始終處於一種困惑狀態,他們並不比劇中人明智,皮蘭德婁的這種處理手段與傳統的「懸念」原則也是相違背的。

中部:劇中的另一個關鍵角色或是主人公自己的言行向觀眾表明另一個截然不同於開端中人物所描繪的主角形象或認識。第二部分是一部戲的主要構成,其中劇中主角會有大量的內心獨白,與開端相比,是個大突轉,給觀眾如夢初醒、恍然大悟的感覺。

結局:揭開「真相」。在皮蘭德婁眼中,整個社會都是不確定、千變萬化的,並沒有絕對的真相。以他的作品《假如你認為你對》為例,在這部戲中,丈夫認為岳母神經不正常,因為她不肯承認自己的女兒已經死了,他已再婚;但岳母卻說,女婿瘋了,他現在的妻子其實就是她的女兒,她的女兒根本沒有死.很明顯,這是一個荒唐而怪誕的身份之謎,戲的高潮部分,妻子出場,按理說妻子應該能夠揭開謎底了,但當她出現時,說起話來神秘莫測,模稜兩可,始終沒有明確回答她到底是誰,最後只說,你們認為我是誰,我就是誰。由此可見,皮蘭德婁戲劇的結尾是完全開放的,不同於傳統戲劇追求完美的結局,或是一個理性上要求的開放結局,皮蘭德婁的開放式結局是一種非理性的,就如上所說的身份之謎,與現實相悖: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如此荒唐怪誕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所產生的黑色幽默效果往往令人震驚。

將皮蘭德婁的戲劇進行解構分析,發現他的戲劇結構猶如「剝洋蔥」,但這個「洋蔥」沒有內核,一層層剝去生活的表面,最後只是虛無,正如皮蘭德婁曾說,面具揭開後,一切都只是赤裸裸的空無!皮蘭德婁希望觀眾注意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從中獲得的感悟,這也是他的劇作與傳統戲劇有根本性區別的主要原因。這種戲劇結構給人的感覺是,形式上無始無終,悄無聲息地來;意猶未盡地去;這種戲劇結構將各種相互矛盾的元素裹挾在一起,交相混雜,模稜兩可,真相模糊,給人一種陌生感,進而產生震驚效果,皮蘭德婁戲劇結構所體現出的這些怪誕性也使得他的劇作有些晦澀難懂。

另外,「戲中戲」,的表現手段是皮蘭德婁戲劇結構的主要特色。「戲中戲

路伊吉·皮蘭德婁

」在他的多數劇作中有獨立性,並不依附於其他的情節或關係,與外部的戲並列存在,形成共同發展的兩條線索;有時又相互糾纏、碰撞,有時又水乳交融。「戲中戲」,展現的往往是一種幻象,與外部戲形成一種虛幻與現實的對立和衝突。皮蘭德婁的「戲中戲」揭示和體現的是矛盾:生活與戲劇的矛盾,真實與虛假的矛盾,社會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的矛盾……皮蘭德婁一方面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固定不變的真理或是固定不變的自我,但又一直在不懈地尋找着自我:在戲劇表現方面,他也是將一些相互矛盾的因素組合在一起,包括「戲中戲」,從而產生了所謂的「怪誕性」。

皮蘭德婁的劇作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互動式的對生活的表演與討論,作者、觀眾、劇中人都在劇本中有一足之地,共同參與劇情發展,相互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樣的劇作必然會存在很多的矛盾,皮蘭德婁不是一個「獨裁性」的劇作家,他將生活的運動與形式之間的固有衝突在戲劇藝術中表現出來,他不追求統一的答案,不像傳統劇作家那般,對生活進行過濾,他追求的是一種混合着各種生活元素和人物角色的怪誕性效果,各種思想相互生髮,相互依賴,也相互矛盾,形成了古羅馬式怪誕圖案般的藝術效果。

皮蘭德婁的戲劇不是以情節的傳奇性吸引人,而是以人物的客觀真實性打動人。皮蘭德婁說過:「不是戲劇創造人,而是人演出戲」。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不同於傳統文學的人物形象,往往較少個性特徵,概括性多於具體性,共性大於個性,然而人物身上滲透着的時代精神卻放射出近乎光怪陸離的奇異色彩,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皮蘭德婁塑造了一些諸如《享利四世》中的主人公那樣悲觀絕望、孤獨苦惱的現代資產階級人物形象,他們渴望生存而不得生存,尋找出路而無出路,這是資產階級人物畫廊中新的類型,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