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对称理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超对称理论是费米子和玻色子之间的一种对称性,该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尚未被观测到。物理学家认为这种对称性是自发破缺的。LHC将会验证粒子是否有相对应的超对称粒子这个疑问。 基本粒子按照自旋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自旋为整数的粒子被称为玻色子,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被称为费米子,这两类粒子的基本性质截然不同。 超对称理论便是将这两类粒子联系起来的对称性 - 而且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唯一的对称性的一种理论。[1]

理论

在弦论的最基本层次上, 基本粒子被视为振动的弦而非点粒子。 一段弦可以有许多谐振模式,不同的基本粒子就被诠释为这些不同的谐振模式。 物理学家建立了N=8的超对称理论(Supersymmetry / SUSY)统一费米子与玻色子,那是认为这个宇宙除了四维之外,还有四维,这个八维宇宙叫超空间(superspace),然而这额外的四维不可被理解为时间抑或空间。八维宇宙是由费米子居住,物质可透过自旋由四维空间转入费米子居住之八维,又可由八维转回四维,即玻色子可换成费米子,费米子可转换成玻色子,它们没有分别,我们之所以看到它们自旋不同只不过是我们局限于四维而看不到八维的一个假象. 打个譬喻,你在地球上只会感同到三维(上下前后左右),我们虽然知道时间之存在,然而我们眼睛看不到,眼睛只帮我们分析三维系统,有可能这个世界是八维,而因为眼睛只可分辨三维而你无法得知。 科学家称这些一对之粒子为超对称伙伴(supersymmetric partner),如重力微子(gravitino)、光微子(photino)、胶微子(gluino),而费米子之伙伴叫超粒子(sparticle),只不过是在费米子前面加一个s,如超电子(selectron)。可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费米子或玻色子转出来的超对称伙伴,例如电子就不是由任何已知玻色子的超对称伙伴,假如每一玻色子或费米子都有其超对称伙伴,世界上之粒子数将会是两倍的数量。 有认为超对称伙伴质量比原本粒子高很多倍,只存在于高能量状态,我们处于安静宇宙是不能够被看见,只有在极稀有的情形下,超对称伙伴会衰变成普通的费米子及玻色子,当然我们尚未探测到超对称伙伴,否则就哄动啰。 超弦理论避免了试图将引力量子化时产生的紫外发散,同时它也比传统量子场论更具预言能力,比如它曾对粒子相互作用中超对称概念的提出有所助益。在粒子相互作用的超对称统一理论所获得的成功中有迹象表明,超对称在接近当前加速器的能量上就可能对基本粒子产生影响。若果真如此,则超对称将被实验证实,并有可能具有宇宙学上的重要性,与暗物质、元素合成及宇宙暴胀相关。磁单极在超弦理论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超弦理论成立,它们就必须存在,虽然其密度也许已被宇宙暴胀稀释到无法观测的程度。磁单极的质量在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模型中都接近 Planck 质量,但假如粒子相互作用与引力的统一 - 如某些模型所提出的 - 通过大的或弯曲的额外维度 (large or warped extra dimensions) 在接近 TeV 的能量上实现,那么磁单极的质量就会小于 100 TeV。在天体物理背景下这样的磁单极将是极端相对论性的。在这类模型中,超对称将毫无疑问出现在 TeV 能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试验结果似乎已经将亚原子粒子理论中的一种最简单版本的超对称理论排除。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未能找到所谓的“超对称”粒子。日本粒子物理学家宫沢弘成最早于1966年首次提出超对称理论,当时是为了补充标准模型中的一些漏洞。它描述了费米子和玻色子之间的对称性,认为每种费米子都应有一种玻色子与之配对,反之亦然。一旦被证实,它将有助于统一自然界的基本作用力,并帮助解释宇宙中存在的暗物质问题。 从事这项工作的物理学家们告诉BBC记者说,物理学界今后可能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理论。有关的数据已经被提交正在印度孟买举行的国际轻子和光子国际会议。 这项实验是在LHCb设备上进行的,这一设备是安装在瑞士-法国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这台大型对撞机环路中的4台大型探测设备之一。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塔拉·希尔斯(Tara Shears)博士是这一设备工作组的发言人,他说:“实验的结果已经将超对称理论置于聚光灯下。” 在实验中,物理学家们试图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察B介子的衰变情况。如果超对称粒子果真存在,那么B介子的衰变频率将要比它们不存在的情况下高得多。除此之外,如果超对称粒子存在,它们的物质和反物质版本粒子衰变时表现的差异也应当要更大一些。 科学界渴盼了解这项实验的结果,尤其是在美国费米实验室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得到的结果似乎暗示B介子的衰变确实受到超对称粒子影响的结果之后,科学界就更加需要某种证实或澄清的结果出现。然而,在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后,LHCb实验暂时未能找到超对称粒子存在的间接证据。 超对称理论的最简单描述就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亚原子粒子,还存在超对称粒子,它们和常规的亚原子粒子非常相似,仅有一些细微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理论将帮助我们解释为何宇宙中会存在远比我们能观察到的物质量多得多的“看不见”的物质,即暗物质。 根据LHC实验工作组成员,伦敦帝国学院的约旦·纳什(Jordan Nash)教授的说法,实验进行,我们应当已经观察到一些超对称粒子的线索了。他说:“我们未能找到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理论,这说明要么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要么它的本质和我们所想还存在差异,再或者就是这种粒子根本就不存在。”说出最后这句话时,纳什教授满脸失望。[2]

简介

起源 日本物理学家 宫沢弘成(Hironari Miyazawa)最早于1966年首次提出超对称理论。 对超对称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当时 P. Ramond、 A. Neveu、 J. H. Schwarz、 J. Gervais、 B. Sakita 等人在弦模型(后来演化成超弦理论)中、 Y. A. Gol'fand 与 E. P. Likhtman 在数学物理中分别提出了带有超对称色彩的简单模型。1974年,J. Wess 和 B. Zumino 将超对称运用到了四维时空中, 这一年通常被视为是超对称诞生的年份。

发展 在超对称理论中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一种被称为超对称伙伴 (Superpartner) 的粒子与之匹配,超对称伙伴的自旋与原粒子相差 1/2 (也就是说玻色子的超对称伙伴是费米子, 费米子的超对称伙伴是玻色子),两者质量相同,各种耦合常数间也有着十分明确的关联。 超对称自提出到2014年已经四十年了, 在实验上却始终未能观测到任何一种已知粒子的超对称伙伴, 甚至于连确凿的间接证据也没能找到。 尽管如此, 超对称在理论上非凡的魅力仍然使得它在理论物理中的地位节节攀升, 几乎在物理学的所有前沿领域中都可以看到超对称概念的踪影。 一个具体的理论观念, 在完全没有实验支持的情况下生存了将近五十年, 而且生长得枝繁叶茂、 花团锦簇, 这在理论物理中是不多见的。 它一旦被实验证实所将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 S. Weinberg (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者之一) 所说, 那将是 “纯理论洞察力的震撼性成就”。 当然反过来, 它若不幸被否证, 其骨牌效应也将是灾难性的, 整个理论物理界都将哀鸿遍野。

作用 超对称的魅力源泉之一在于玻色子费米子在物理性质上的互补, 在一个超对称理论中, 这种互补性可以被巧妙地用来解决高能物理中的一些极为棘手的问题, 比如标准模型中著名的等级问题 (Hierarchy Problem), 即为什么在电弱统一能标与大统一或 Planck 能标之间存在高达十几个数量级的差别?超对称在理论上的另一个美妙的性质是普通量子场论中大量的发散结果在超对称理论中可以被超对称伙伴的贡献所消去, 因而超对称理论具有十分优越的重整化性质。关于超对称的另外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结果是, 它虽然没有实验证据, 却有一个来自大统一理论的 “理论证据”。 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一直相信在很高的能量(即大统一能标, 约为 1015 - 1016 GeV) 下微观世界的基本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及电弱相互作用- 可以被统一在一个单一的规范群下, 这样的一种理论被称为大统一理论。 大统一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是强、电磁及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必须在大统一能标上彼此相等, 这一点在理论上是可以加以验证的。 但是验证的结果却令人沮丧, 在标准模型框架内上述耦合常数在任何能量下都不彼此相等。 也就是说标准模型与大统一理论的要求是不相容的, 这无疑是对大统一理论的沉重打击, 也是对物理学家们追求统一的信念的沉重打击。 超对称的介入给了大统一理论新的希望, 因为计算表明, 在对标准模型进行超对称化后所有这些耦合常数在高能下非常漂亮地汇聚到了一起。 这一点大大增强了物理学家们对超对称的信心, 虽然它只是一个理论证据, 而且还得加上引号, 因为这一 “证据” 说到底只是建立在物理学家们对大统一的信念之上才成之为证据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