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赫勒斯滂海峡战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花仙子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13日 (日) 21:5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赫勒斯滂海峡战役'''<br><img src="https://gss0.baidu.com/70c…”)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赫勒斯滂海峡战役'
图片来自搜狐网

赫勒斯滂海峡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21年,是继业者战争中的一次战役。攸美尼斯作为帕迪卡的盟友,在小亚细亚的赫勒斯滂海峡海岸抵御克拉特鲁斯和亚美尼亚总督涅俄普托勒摩斯(Neoptolemus)的军队;攸美尼斯将对手彻底击溃,涅俄普托勒摩斯战死,克拉特鲁斯则被自己倒下的战马压死。

脆弱的巴比伦协议

公元前323年,3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病死在巴比伦。由于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来确定继承人,导致群臣们为帝国的未来而争论不休。虽然各方很快达成妥协,但利益上的巨大分歧却使得内战一触即发。

经过反复交涉和讨价还价,马其顿将领们达成了著名的巴比伦分封协议。他们决定先让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阿里戴乌斯继位,暂时担任帝国的摄政王职务。这位存在智力缺陷的菲利普三世(腓力三世),便成为居于帝都巴比伦城的象征性傀儡。等亚历山大的王后罗克珊娜生下遗腹子,再把王位转授给这个新生儿,并将其称为亚历山大四世。

巴比伦协议看似照顾了各方情绪,实际却是非常失败的权力分配方案。摄政王阿里戴乌斯的母亲地位低贱,亚历山大的王后又是来自巴克特里亚的蛮族公主。所以,无论哪个国王上位都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部分总督源自古老的马其顿贵族家庭,对于亚洲本地菁英加入宫廷政治表示不满。那些由亚历山大生前提拔的新锐,则必须依靠维持现状来保护自身利益。

此外,马其顿的骑兵与步兵之间一直存在阶层矛盾。前者大都源自贵族家庭,是上层政治的天然参与者,也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的主要受益人。后者往往是马其顿国内的中产公民,在征战中承担主力角色,但却无法在战利品分配中拿到大头。随着军功卓著的大帝病死,也就没有人能站出来压制这些对立情绪。作为骑兵指挥官的帕迪卡斯(帕迪卡),就认为自己对菲利普三世有拥立之功。随即趁新王登基的混乱时期,开始大肆清洗和自己敌对的步兵派将领。[1]


由于帕提卡斯还是亚历山大生前才提拔的政治新人,所以在弹压公民兵势力的同时,也惹怒了那些保守派马其顿贵族。他首开诛杀同袍的恶劣行径,在帝国内部中引发了巨大恐慌。为了安抚那些势力稳固的元勋老臣,帕迪卡斯选择将他们分封到处地担任行省总督。于是,托勒密被任命为埃及和利比亚总督,菲洛塔斯成为奇里乞亚总督。培松得到了东方重镇米底亚,而前王室秘书攸美尼斯被扔到了卡帕多西亚。至于属于保守派和步兵阵营的安提柯(安提柯一世),也获得了靠近欧洲本土的潘菲利亚等地。一直担任欧洲总督的安提帕特,则继续维持原有的辖区不变......

在帕迪卡斯看来,让这些刺头从宫廷消失会有利于自己独掌马其顿帝国大权。但这个举动实质上是放虎归山,让政治资本远在自己之上的总督们有能力一呼百应。他们不仅获得了部分马其顿菁英部队,还有实权在省份内招兵买马,相互间还可以进行利益勾兑。根基不稳的巴比伦宫廷,则日渐成为他们利益的对立面。

此后,帕迪卡斯也急于树立自己的帝国继承者形象。他首先想和位高权重的安提帕特家族联姻,以便维持自己对菲利普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的控制。然而,马其顿本土还有不服安提帕特势力的老太后奥林匹娅斯。她怂恿帕迪卡斯放弃了原有婚约,转而要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克莱奥帕特拉结合。各地总督对此都感到非常惊恐,因为这门婚事一旦成功,那么帕迪卡斯的后代将拥有马其顿王室血统。这让他们决心联合起来,干掉这个到处搬弄是非的政治小丑。

叛乱开始

很快,首批反对巴比伦宫廷的马其顿保守派势力诞生。其中包括刚刚弹压希腊城邦叛乱的安提帕特,以及菲利普二世时代留下的骁将克拉特鲁斯和安提柯。他们也和安提帕特一样属于步兵派将领,非常厌恶属于骑兵派的帕迪卡斯。由于控制着赫勒斯滂海峡,他们的部队可以很轻松的从欧洲进入小亚细亚。

不久,埃及总督托勒密也加入了反对派阵营。他在亚历山大死后得到了先王遗体,并一直留在自己的地盘作为政治筹码。由于自知迟早被帕迪卡斯清算,就索性主动和安提帕特等人联合。至于分散在其他地区的总督,也大都选择中立或倾向于反对派。他们要么同样憎恨帕迪卡斯,要么就是出于看戏心态而静观其变。

此时,帕提卡斯可以依靠的同盟,只有和自己出身情况类似的攸美尼斯。作为一名来自卡里亚的希腊客卿,他在年轻时被国王菲利普二世相中,成为马其顿王室的宫廷秘书。虽然之前也遭遇帕迪卡斯的一些打压,但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后者非常一致。如果马其顿旧贵族们完全得势,他的外籍出生将使自己被彻底排挤出局。相反,只有维持亚历山大生前定下的欧亚融合政策,才能让自己混得如鱼得水。他所控制的卡帕多西亚省和卡里亚地区,正好隔在巴比伦尼亚与爱琴海沿岸之间,更是波斯帝国留下的王室大道枢纽。可见帕迪卡斯当初的安排,就有要他节制本土反对派的意味。

尽管没有多少实际带兵经验,但攸美尼斯并不缺乏军事素养。他早就料到马其顿本派会出兵讨伐安提帕特,也清楚自己的省份是通向巴比伦城的最快通道。同时,长期的军政经验,让攸美尼斯可以想见马其顿方阵士兵的骄横跋扈。这些人无疑更倾向于来自本土的老派贵族,并不情愿服从外籍出生的文官调遣。因此,想要打败来势汹汹的本土部队,就必须依赖其他兵源不可。

那些由马其顿军事移民和亚洲妻子生下的混血儿,就是最为理想的方阵部队来源。受到自己的父辈影响,他们受着最为纯正的希腊式教育和军事训练,沉浸在奥林匹斯诸神传说与荷马史诗之中。但因身上的母系血统,又被具有纯正马其顿血统的公民兵们鄙视,身份定位非常尴尬。从亚历山大的执政后期开始,这类混血儿士兵就已大量参军,并非常愿意为同情自己的长官效力。

至于同样重要的辅助部队和骑兵,则可以从本地人口中招募。攸美尼斯按照亚历山大的做法,宣布个人不论出身何处,只要能自备战马参加军队,都可以减免租税和贡赋。命令一经颁下,卡帕多西亚等地的本土贵族就纷纷赶来投效。在帕迪卡斯的认可下,攸美尼斯给予他们很高的职位和奖赏,同时也选择无条件信任这些人的忠诚。他不但自掏腰包给士兵购买战马,还经常组织这支混合大军进行模拟操练。最终,攸美尼斯就依靠混血儿与亚洲土著,编练了一支超过20000人的菁英野战军。甚至还有前波斯帝国的将领法那巴佐斯站在自己一边,负责指挥和训练亚洲籍骑兵。

法那巴佐斯的妹妹在苏萨集体婚礼中嫁给了攸美尼斯,他的父亲阿尔塔巴左斯就曾担任赫勒斯滂弗里吉亚的总督,因此法那巴佐斯在小亚细亚很有影响力,攸美尼斯招募亚洲军队多得法那巴佐斯之助。

非决定性胜利

但胜利的天秤仍偏向反对派一边。攸美尼斯麾下的马其顿系将领并非心悦诚服,部分希腊籍将官也善于见风使舵。当安提帕特的军队开拔消息传来,当地的海军将领就从攸美尼斯的地盘卡里亚叛逃,跑去马其顿沿海为欧洲总督效力。

此时的反对派士兵,正从马其顿和希腊各地赶往海边集结。安提帕特原本能指望克拉特鲁斯建造一些新船来运输军队,但卡里亚舰队的出现可谓正当其时。在这些希腊人的帮助下,全军特迅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朝着小亚细亚腹地进发。

这次叛乱也在攸美尼斯的部队中引起了恐慌。包括帕迪卡的亲弟弟阿尔塞塔斯在内的很多将领,都拒绝服从攸美尼斯的命令。他们对阻击安提帕特率领的马其顿精锐没有信心。因为此前的战争已经证明,马其顿士兵拥有超过亚洲土著的战斗力。领头的安提帕特在帝国内德高望重,负责指挥的克拉特鲁斯和安提柯,也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尤其是克拉特鲁斯,在亚历山大的东征战争中就一直负责全军最危险的左翼,曾无数次抵挡波斯人的右翼猛攻。因此,普通将领对于迎战他们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士兵也有前去投靠的动摇之心。

公元前321年,安提帕特克拉特鲁斯率军登陆亚洲,向着卡帕多西亚省开拔。原本隶属攸美尼斯的亚美尼亚总督涅俄普托勒摩斯,也悄悄的和他们保持书信往来,密谋倒向克拉特鲁斯。攸美尼斯得到这个不利消息后,马上率军转向东方,攻打涅俄普托勒摩斯的省份。后者也曾是亚历山大麾下的悍将,但只有数量有限的马其顿驻军可用。面对准备充分的攸美尼斯,他的部队在阵前一败涂地,自己也只能率领少数骑兵逃往反对派营地。

此后,涅俄普托勒摩斯力劝反对派马上发动进攻。因为攸美尼斯已是众叛亲离,连帕迪卡的亲弟弟也不听他的调遣。况且主力部队刚刚经历一场厮杀,不可能以最佳状态立刻再战。安提帕特就此判断攸美尼斯已不足为虑,将军队拆为两部分使用。自己率领主力继续向东进发,目标是从巴比伦方向来的帕迪卡斯和宫廷主力。克拉特鲁斯则率领剩下的20000军队继续讨伐攸美尼斯。但这恰恰缓解了攸美尼斯方面的兵力不足问题。

克拉特鲁斯在独立领兵后,就遭遇了从东部折返的攸美尼斯。这个行为让马其顿悍将感到非常诧异,但他依旧信心满满,觉得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就能让大部分方阵士兵投降。攸美尼斯早也为他准备好了陷阱,准备在靠近赫勒斯滂海峡的狭窄地域内进行雷霆一击。经过短暂的轻步兵前哨战,双方的方阵与骑兵分别完成作战部署,准备同当面的对手较量。


为了以防万一,攸美尼斯向大部分士兵隐瞒了对方将领名称。同时,根据自己对马其顿战术体系的熟悉,知道克拉特鲁斯会习惯带领骑兵组成右翼阵线。于是他就在本方左翼部署了由法那巴祖斯指挥的亚洲籍雇佣骑兵。其成员包括来自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骑手,还有少量投诚的波斯贵族。他们不知道克拉特鲁斯的大名,并且只要给足军饷,就愿意为雇主杀死任何人。在全军的中央阵地,攸美尼斯部署了超过20000名步兵,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混血儿和希腊zxzx 佣兵。自己也亲自率6000名卡帕多西亚骑兵组成右翼,随时准备强攻对手较为薄弱的左翼。如果雇佣骑兵没能顺利解决克拉特鲁斯,攸美尼斯就会接着从这里发起真正的强袭。

后来的战况也正如攸美尼斯预想的那样进行。两翼的骑兵部队先进行接触,中央的方阵则在晚些时候也爆发了激战。克拉特鲁斯麾下的骑兵数量本来就少,还需要坚固两翼配置,弱点被进一步放大。他率领右翼的1000马其顿骑兵出击,登上两军之间的一处高地,试图在这里召唤对方阵中的马其顿步兵倒戈。但因为距离太远和场面嘈杂,攸美尼斯的步兵根本听不到他的呼唤。倒是早有准备的亚洲骑兵开始蜂拥而上,完全包围了克拉特鲁斯和他的骑兵分队。攸美尼斯也不失时机地展开右翼,压制住只有更少骑兵的敌方左翼。

此时,双方的方阵部队也开始接战。长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混血儿部队,以顽强的意志力扛住了马其顿本土士兵。密集的队列碰撞在一起,将两边立足未稳的倒霉蛋都撂倒在地。所有人都关注着眼前的枪矛林立,丝毫没有察觉两翼的骑兵情况。

势单力孤的克拉特鲁斯,就在激战中落马,并被自己的坐骑压在身下。这位身经百战的三朝老将,就这样惨死在亚洲战场。他身边的马其顿骑兵也寡不敌众,被法那巴祖斯的部队彻底击溃。右翼的攸美尼斯则打得更为顺畅,直接以数量优势将当面的少量辅助骑兵驱散,涅俄普托勒摩斯则被攸美尼斯单挑击杀。在派出部分人马追击之余,他开始策动骑兵主力进行迂回,出现于忙于激战的马其顿方阵侧后。原本自信满满的本土士兵,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而主帅却已经生死不明。前所未有的恐惧开始笼罩全军,让他们的战斗意志也跌入谷底。[2]

当然,此时的各方势力还不至于完全翻脸,普通士兵在内斗中也比较收敛。确信自己握有优势的攸美尼斯,开始在阵前向马其顿方阵喊话,要求他们立刻无意义的自相残杀。后者自知大势已去,也就选择投诚到这位前任宫廷秘书麾下。赫勒斯滂战役就在一片相对祥和中落幕。

虽然交战双方的损失非常轻微,但赫勒斯滂战役还是首开继业者之间的大规模武力对抗。克拉特鲁斯的意外阵亡,并没有对本土保守派造成太大的削弱。白天投诚的20000名马其顿士兵,很快就在夜间突然拔营,重新加入到安提帕特一边。

攸美尼斯则对此是无可奈何。他的胜利也只是暂时保住自己的省份,无法进一步帮助中央的帕迪卡斯。继业者战争的40年烽火,也将无可避免的燃烧半个世界。亚历山大生前的超级帝国梦想,即将被自己的亲密战友们给撕得粉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