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道逆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赤道逆流是漁業資源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2]

名詞解釋

赤道逆流,又稱「反赤道流」,是赤道兩側南、北赤道海流之間的逆向海流,由於赤道北面和南面都出現向東的海流,所以赤道流可分為北赤道逆流和南赤道逆流。它自西向東流動,以補充大洋東部因赤道海流帶走的海水,故具有補償流和傾斜流性質;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層海水具有高溫低鹽性質。

赤道逆流位於北緯3~5度到10~12度之間,其流速約40~60厘米/秒,最大為150厘米/秒,冬季較小,只有15~30厘米/秒以下。

1943年,Sverdrup等人描述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之後不斷有關太平洋北赤道逆流的觀測數據和研究結果湧現出來。

1959年,Reid提出太平洋南赤道逆流。

1968年,Henri Rotschi根據「Coriolis」號調查船在赤道區東經170度經向斷面上測得的溫度、鹽度和溶解氧資料,詳細地分析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及其有關特徵。

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中國國家海洋局先後四次組織「向陽紅5號」船,對中太平洋赤道區(北緯10度——南緯20度,東經160度——西經170度)進行了綜合科學調查,之後在「全球大氣試驗」期間(1979年1一6月)兩次組織「實踐號」和「向陽紅9號」船對該區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結果表明,調查期間各月,即1一6月和9一10月,在西向的南赤道流中間(南緯4度一13度),確實存在一支東向流,所處的緯度範圍與Ried1959年根據動力計算發現的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位置基本吻合,進一步證實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

2010年,中國發起首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上,發現並命名了北赤道逆流下的北赤道次表層逆流,揭示了菲律賓以東潛流的季節內變化和機制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