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赤城宣传片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map.jpg|缩略图|右|[http://img.jk51.com/img_jk51/392483100.jpeg  赤城旅游图]]]
 +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接承德市,南界[[北京市]],西邻[[张家口]]市,北靠坝上草原,与[[丰宁县]]、怀柔区、[[延庆县]]、[[怀来县]]、[[宣化县]]、[[崇礼县]]、沽源县接壤。地处冀北山区,地理坐标北纬40º30ˊ37〞—41º23ˊ26〞,东经115º25ˊ18〞—116º27ˊ33〞。县域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8.75公里,边界周长420公里,总面积5284平方公里,合7926036亩(数字取自2003-2007年度《河北省赤城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列河北省第四位。在总面积中,山地占85.72%,耕地占10.2%,河流、村庄、道路占4.08%。<ref>[https://www.monseng.com/category/se/hebei/page/4 民生社区]</ref>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接承德市,南界北京市,西邻张家口市,北靠坝上草原,与丰宁县、怀柔区、延庆县、怀来县、宣化县、崇礼县、沽源县接壤。地处冀北山区,地理坐标北纬40º30ˊ37〞—41º23ˊ26〞,东经115º25ˊ18〞—116º27ˊ33〞。县域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8.75公里,边界周长420公里,总面积5284平方公里,合7926036亩(数字取自2003-2007年度《河北省赤城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列河北省第四位。在总面积中,山地占85.72%,耕地占10.2%,河流、村庄、道路占4.08%。
 
 
 赤城县历史悠久,据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题组调查证实,远在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赤城于清康熙32年(公元1693年)设县。赤城又名霞城,据《宣府镇志》载:“城东二里,山石多赤,色如云霞,望之若雉堞,故名赤城山,城因山得名”。环赤皆山,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及历代志书记载的名山132座,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10座,位于三道川乡的东猴顶山最高,海拔2292.6米,是京北第一高峰。境内山地、丘陵、沟壑、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马厂村海拔1540米,东南部的四道甸村海拔500米。全县平均海拔945米。
 
 赤城县历史悠久,据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题组调查证实,远在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赤城于清康熙32年(公元1693年)设县。赤城又名霞城,据《宣府镇志》载:“城东二里,山石多赤,色如云霞,望之若雉堞,故名赤城山,城因山得名”。环赤皆山,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及历代志书记载的名山132座,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10座,位于三道川乡的东猴顶山最高,海拔2292.6米,是京北第一高峰。境内山地、丘陵、沟壑、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马厂村海拔1540米,东南部的四道甸村海拔500米。全县平均海拔945米。
 +
 +
==资源特产==
 
 赤城是块风水宝地。已发现的矿产有铁矿、金银、铅锌、沸石、石墨等42种,矿业开发大有可为。赤城县又是全省林业和畜牧业大县,有宜林荒山14万公顷,发展林业得天独厚;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32万公顷,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山上山下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发展多种经营门路宽广。县境内有被誉为“关外第一泉”的赤城温泉省级旅游度假村,有塘子庙温泉疗养院,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大海陀,有省级森林公园黑龙山林场,有被古人称为“朔方屏障”、“三路咽喉”的龙门峡及摩崖石刻,有落凤坡恐龙足迹化石,有在一块摩天巨石上掘洞建造的朝阳观,有冰山梁上浑然天成的石海奇观,还有多处高山幽谷、名胜古迹、天然洞穴、险关隘口,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赤城是块风水宝地。已发现的矿产有铁矿、金银、铅锌、沸石、石墨等42种,矿业开发大有可为。赤城县又是全省林业和畜牧业大县,有宜林荒山14万公顷,发展林业得天独厚;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32万公顷,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山上山下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发展多种经营门路宽广。县境内有被誉为“关外第一泉”的赤城温泉省级旅游度假村,有塘子庙温泉疗养院,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大海陀,有省级森林公园黑龙山林场,有被古人称为“朔方屏障”、“三路咽喉”的龙门峡及摩崖石刻,有落凤坡恐龙足迹化石,有在一块摩天巨石上掘洞建造的朝阳观,有冰山梁上浑然天成的石海奇观,还有多处高山幽谷、名胜古迹、天然洞穴、险关隘口,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
 
 赤城县和北京市零距离,两家共有边界113.195公里。赤城县是北京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发源于境内的黑河、白河、红河全部注入北京的“两盆净水”白河堡水库和密云水库,每年平均注入两库的水量3.52亿立方米,占白河堡水库蓄水量的100%、密云水库蓄水量的30%。赤城县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护城河”工程,长期履行着保卫、保护、保障首都北京的义务。
 
 赤城县和北京市零距离,两家共有边界113.195公里。赤城县是北京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发源于境内的黑河、白河、红河全部注入北京的“两盆净水”白河堡水库和密云水库,每年平均注入两库的水量3.52亿立方米,占白河堡水库蓄水量的100%、密云水库蓄水量的30%。赤城县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护城河”工程,长期履行着保卫、保护、保障首都北京的义务。
 +
==革命历史==
 
 赤城人民以满腔热血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抗日战争时期,赤城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平北地委、专署、军分区和6个县的县委设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冀热察区党委(省)、察东地委、热西地委、察北地委和10个县委机关移驻赤城境内,使赤城成为革命的大本营。赤城人民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承担着省地县区机关和军队的吃穿住用。期间,赤城县有1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占当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赤城人民以满腔热血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抗日战争时期,赤城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平北地委、专署、军分区和6个县的县委设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冀热察区党委(省)、察东地委、热西地委、察北地委和10个县委机关移驻赤城境内,使赤城成为革命的大本营。赤城人民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承担着省地县区机关和军队的吃穿住用。期间,赤城县有1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占当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
==发展机遇==
 +
赤城县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以发展统揽工作全局,以发展破解改革中的难题,不断谋划经济增长点,探求工作创新点,全县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
开放开发成效卓著。县委、县政府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 “全民工程”来抓,通过三个渠道聚集资金,即争取内资、引进外资、利用民资,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争取内资,即跑部进京、跑厅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用国家的钱建设赤城;引进外资,即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吸引县外客商来赤投资,“我帮你发财,你帮我发展”;利用民资,就是激活本地资本,瞄准20多亿元民间储蓄,使本地富人成为投资者,能人成为经营者,民间资本成为创业资本。17年间(1991—2007年,下同),全县争取和引进各类项目1545个,到位资金62亿元,惠及工业、农业、城建、生态、交通、能源以及与人民生产生活攸关的诸多领域。
 +
 +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17年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57.8%的速度递增。2007年达到197179万元,人均8155元,分别是1991年的9.79倍和11.3倍;全部财政收入以年均102.2%的速度递增,2007年达到4.25亿元,是1991年的3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7460万元,其中2001—2007年累计完成314766万元,是前十年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009万元,是1991年的6.2倍。民营经济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民营经济上缴利税34145万元,占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的80.3%。
 +
 +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7年来,赤城县农村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林权制度改革和税费改革,开展了小康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百村经济振兴活动,投资7亿多元用于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其中赤城县珍稀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公顷,年产蔬菜2亿多公斤,销往京津市场,转销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菜农年均增收5000元。食用菌大棚发展到380个,产各类菌棒300多万袋,年增收1200万元,惠及1100农户。畜牧养殖业以提质增量为重点,建设了5个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发展到9100头;建设5个高标准育肥牛养殖小区,育肥牛发展到1.5万头,饲养量100头以上的户6户,50头以上的户10户。全县仁用杏发展到11万公顷,年产杏仁1000多吨,惠及1.5万农户,杏仁产品通过国家质监局鉴定。2007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51040万元(可比价,下同),农业人口人均2046元,分别是1991年的5.8倍和6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468万元,是1991年的7.4倍;农村经济总收入249008万元,是1991年的13.3倍;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32万元,是1991年的6倍。
 +
 +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赤城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强势立县产业。2001年后铁矿产品提价,赤城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提出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矿产开发业。按照“国退民进”的原则,完成了原有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建设了龙关、炮梁、田家窑“铁三角”工业园区,园区内建起铁矿采选企业116家,培育了龙兴、鑫宇、龙宇、金渊、银达、生辉、非凡、明玉、茂源等一批年创利税千万元以上,对全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铁精粉年生产能力由1991年的15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520万吨,球团生产从无到有,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在开发矿业的同时,从贵州引资复活了县制药厂;新建了贵州茅台镇世纪宝典酒业有限公司赤城分公司,填补了白酒生产空白;引进北京国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完成测风等数据采集工作和风电场定位。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1863万元(可比价),是1991年的14倍;工业企业上缴利税3.6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5.2%。
 +
“改革开创致富路,勤劳建设小康家。”——“福满人间”。这是山区一位农民春节自撰的一副对联,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带来了福祉。长期困扰山区人民的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儿童入学难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274元提高到2030元,人均住宅面积由1991年的13.7平方米提高到19.9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1650元提高到8373元,人均住宅面积由1991年的9.36平方米提高到15.88平方米。各项存款余额由1991年的10932万元提高到289844万元,其中民间储蓄存款余额由1991年的5850万元提高到210663万元。如今农村新事多,庄稼人开上了小卧车。全县个人购买小卧车7500多辆,其中农民拥有小卧车3500多辆。
 +
 +
==绿色发展==
 +
17年来,赤城县按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工作思路,在国家的扶持下,致力于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
 +
县城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前,赤城县城街道狭窄,房屋低矮,门店破旧,路面坑坑洼洼,摊点乱摆,垃圾乱堆乱放;汤泉河穿城而过,河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污水横流。2003年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改造县城。2005年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6年6月,县委决定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造张家口第一靓城”,“一年拉开序幕,二年形成雏形,三年展示靓容”。2001—2007年,投资56148万元用县城建设。拓宽改造了政府东西街等主街道,硬化面积359412平方米,是1991年的4.4倍。新建住宅楼和商住楼253幢,县城住宅总建筑面积达到63.5万平方米,人均15.88平方米,比1991年人均增加6.52平方米。县城中小学、医疗机构、党政机关、商贸服务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楼房化。建设了文化广场、迎宾大道,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楼群安装了霓虹灯。铺设了地下管道,污水由明流变暗流。对汤泉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修建了橡胶坝,设置了观礼平台、中心广场、景区灯光、音乐喷泉和文化墙。汤泉河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城区面积由1991年的3.027平方公里扩展到8平方公里。一个充满朝气、活力与希望的碧水霞城在京北崛起。
 +
 +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7年间,投资16.9亿元用于路桥建设。112国道赤城至宣化段、省道宝平公路赤城段、滦赤公路赤城段、南赤公路完成二级改建工程。贯穿全县东西南北的主要干线全部贯通,县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73公里。实现了乡镇所在地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制约赤城人出行和与外地交往的崇山峻岭由隧道贯通,拉近了南与北京、北至坝上和内蒙古、西到张家口的距离,为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加速与周边地区合作奠定了基础。投资3.3亿元用于发展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事业。通电话行政村404个,固定电话用户23555户,移动电话用户85641户,其中农村用户4.5万户,主要公路沿线、重点景区和乡镇所在地实现了移动信号无缝隙覆盖。县内电网坚强,结构布局合理,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总容量239250千伏安。完成了农网、城网改造,1996年实现村村通电,2007年户户通电,年售电量达到51467万千瓦时。
 +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赤城县地处北京上游上风上水区,是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17年来,被国家列为密云水库上游水资源保护治理重点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和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重点县。先后实施了密云水库上游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国家水土保持专项治理工程、国家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白河堡水库上游水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1世纪“首水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塞北林场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836平方公里,其中巩固面积450平方公里。在巩固区内,树成林、草满坡,发挥了防风固沙作用。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采取以措施:限制在三条河沿岸开矿;组建330多人的专业护林队,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林木实行限额采伐,确保木材资源增加量远远大于消耗量;畜牧业实行舍饲圈养,禁止放牧,保护草坡植被;通过围栏封育、封山育草、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加强草场建设;对境内三条河流域和5座水库进行综合治理,保护水源;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净化水源;禁止污染环境的化工企业进入赤城,取缔环保不达标的矿山企业。
 +
 +
2007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7.8万公顷,草场达到32万公顷,其中人造林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25.8%提高到33.7%。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京北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挡了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暴沙尘,赤城县冬春季大风天数由90年代的32天下降到20天,扬沙日由9天下降到5天,风速下降了48%,同时降低了水土流失量,涵养了水源。2007年国家确定全国首批100个绿色小康县,赤城县名列其中。
 +
==卫生教育==
 +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科教兴县、科技兴农战略,重点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蔬菜标准化管理,推广舍饲圈养和营养杯造林等技术,全县建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个,农业科技覆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均达95%以上。赤城县连续5年被评为市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不断加强,17年来用于教育的投资6亿元,“普九”、“普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完成教育布局调整,中学由22所调整为10所,小学由527所调整为140所,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在校学生19429名,在岗教师2463名。幼儿园80所,入园幼儿6931名,幼儿教师212名。文化艺术事业形势喜人,老骥伏枥,新秀脱颖,书法、绘画、篆刻、根雕、文学创作等艺术领域百花竞放,有些作品跨出国门,远赴日本、美国和香港展出,并被展出国家和地区收藏。赤城的艺术家们还联手打造了汤泉河文化墙以及县城文化广场、汤泉河广场、赤城温泉的文化长廊,提升了城市品位,给市民以艺术的享受。文物普查、征集、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0处,其中“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大海陀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方振武将军题写的"驱寇安边"石碑、吉鸿昌将军奋笔疾书的“洗耻”摩崖石刻,成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教材。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乡镇以上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425个,乡镇以上医疗机构有床位636张,卫生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65人。形成县、乡、村医疗服务网络,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基本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居民做到应保尽保,特困职工、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率100%。
 +
==民主建设==
 +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实施依法治县。县委和县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作出了《关于依法治县的决定》和《关于依法治县的决议》,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7年间,先后完成了“二五”、“三五”、“四五”普法,2006年开始“五五”普法,人们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二五”和“三五”普法通过市级验收,“四五”普法通过省级验收,赤城县被评为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二是发挥县乡人大和人民政协的作用。坚持县委领导与依法行政的统一、党管干部与依法任免的统一,凡应由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任免的干部,均由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和依法任免;县委出台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人大、政协及各界人士的意见。“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支持人大和政协组织的视察、考察、调研和参观活动;建立“四套班子”联席会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联席会,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6年在全县农村推行村务公开制度,1997年在乡镇和县直单位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到2002年,村务、政务、校务、厂务等公开率达到100%。
 +
 +
各村普遍建立了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民主议政日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17年间,全县进行五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民通过直选行使民主选举权利,选出自己满意的村官。四是干部选拔任用公开透明。实行干部招聘制,2003—2007年通过考试,公开招聘副乡镇级领导干部45名。从2000年起,提拔干部实行任前公示制。对领导干部实行民主评议制,下级评上级,群众评领导,同级互评,把评议结果作为干部升降的重要依据。精神文明建设步步深入。赤城县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17年来,先后开展了文明县城、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小城镇、文明社区、文明生态村、星级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县交通局、人民银行、供电公司、龙关镇三街村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在城乡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制订了赤城县公民行为规范,包括公民文明守则、社会公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公务员道德规范、中学生文明守则。通过各类创建活动,社风、民风大为好转,公民的道德风尚、公益观念普遍增强。
 +
==赤城宣传片==
 +
<div style="float:center">
 +
                        {{#iDisplay:c0889fqg0uf|480|320|qq}}
 +
</div>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
 +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於 2020年4月9日 (四) 14:47 的最新修訂

赤城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接承德市,南界北京市,西鄰張家口市,北靠壩上草原,與豐寧縣、懷柔區、延慶縣懷來縣宣化縣崇禮縣、沽源縣接壤。地處冀北山區,地理坐標北緯40º30ˊ37〞—41º23ˊ26〞,東經115º25ˊ18〞—116º27ˊ33〞。縣域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8.75公里,邊界周長420公里,總面積5284平方公里,合7926036畝(數字取自2003-2007年度《河北省赤城縣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匯編》),列河北省第四位。在總面積中,山地占85.72%,耕地占10.2%,河流、村莊、道路占4.08%。[1]

赤城縣歷史悠久,據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舊石器專題組調查證實,遠在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赤城於清康熙32年(公元1693年)設縣。赤城又名霞城,據《宣府鎮志》載:「城東二里,山石多赤,色如雲霞,望之若雉堞,故名赤城山,城因山得名」。環赤皆山,全縣海拔1500米以上及歷代志書記載的名山132座,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10座,位於三道川鄉的東猴頂山最高,海拔2292.6米,是京北第一高峰。境內山地、丘陵、溝壑、盆地交錯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的馬廠村海拔1540米,東南部的四道甸村海拔500米。全縣平均海拔945米。

資源特產

赤城是塊風水寶地。已發現的礦產有鐵礦、金銀、鉛鋅、沸石、石墨等42種,礦業開發大有可為。赤城縣又是全省林業和畜牧業大縣,有宜林荒山14萬公頃,發展林業得天獨厚;有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32萬公頃,發展畜牧業條件優越;山上山下有豐富的野生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門路寬廣。縣境內有被譽為「關外第一泉」的赤城溫泉省級旅遊度假村,有塘子廟溫泉療養院,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大海陀,有省級森林公園黑龍山林場,有被古人稱為「朔方屏障」、「三路咽喉」的龍門峽及摩崖石刻,有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有在一塊摩天巨石上掘洞建造的朝陽觀,有冰山樑上渾然天成的石海奇觀,還有多處高山幽谷、名勝古蹟、天然洞穴、險關隘口,旅遊資源極具開發價值。

赤城縣和北京市零距離,兩家共有邊界113.195公里。赤城縣是北京的重要飲用水源地,發源於境內的黑河、白河、紅河全部注入北京的「兩盆淨水」白河堡水庫和密雲水庫,每年平均注入兩庫的水量3.52億立方米,占白河堡水庫蓄水量的100%、密雲水庫蓄水量的30%。赤城縣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實施「護城河」工程,長期履行着保衛、保護、保障首都北京的義務。

革命歷史

赤城人民以滿腔熱血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抗日戰爭時期,赤城是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平北地委、專署、軍分區和6個縣的縣委設在這裡。解放戰爭時期,冀熱察區黨委(省)、察東地委、熱西地委、察北地委和10個縣委機關移駐赤城境內,使赤城成為革命的大本營。赤城人民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承擔着省地縣區機關和軍隊的吃穿住用。期間,赤城縣有1萬多人為革命犧牲,占當時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發展機遇

赤城縣把發展作為執政興縣的第一要務,以發展統攬工作全局,以發展破解改革中的難題,不斷謀劃經濟增長點,探求工作創新點,全縣經濟呈現出增長加快、質量提高、活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開放開發成效卓著。縣委、縣政府把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作為 「全民工程」來抓,通過三個渠道聚集資金,即爭取內資、引進外資、利用民資,藉助外力發展自己。爭取內資,即跑部進京、跑廳進省,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用國家的錢建設赤城;引進外資,即制定優惠政策,創優發展環境,吸引縣外客商來赤投資,「我幫你發財,你幫我發展」;利用民資,就是激活本地資本,瞄準20多億元民間儲蓄,使本地富人成為投資者,能人成為經營者,民間資本成為創業資本。17年間(1991—2007年,下同),全縣爭取和引進各類項目1545個,到位資金62億元,惠及工業、農業、城建、生態、交通、能源以及與人民生產生活攸關的諸多領域。

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提升。17年來,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57.8%的速度遞增。2007年達到197179萬元,人均8155元,分別是1991年的9.79倍和11.3倍;全部財政收入以年均102.2%的速度遞增,2007年達到4.25億元,是1991年的33.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97460萬元,其中2001—2007年累計完成314766萬元,是前十年的3.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6009萬元,是1991年的6.2倍。民營經濟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主要成分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07年民營經濟上繳利稅34145萬元,占全縣全部財政收入的80.3%。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17年來,赤城縣農村完成了第二輪土地承包、林權制度改革和稅費改革,開展了小康村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百村經濟振興活動,投資7億多元用於農業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產業化開始起步,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家,其中赤城縣珍稀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8000公頃,年產蔬菜2億多公斤,銷往京津市場,轉銷新加坡、韓國、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菜農年均增收5000元。食用菌大棚發展到380個,產各類菌棒300多萬袋,年增收1200萬元,惠及1100農戶。畜牧養殖業以提質增量為重點,建設了5個奶牛養殖小區,奶牛發展到9100頭;建設5個高標準育肥牛養殖小區,育肥牛發展到1.5萬頭,飼養量100頭以上的戶6戶,50頭以上的戶10戶。全縣仁用杏發展到11萬公頃,年產杏仁1000多噸,惠及1.5萬農戶,杏仁產品通過國家質監局鑑定。2007年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51040萬元(可比價,下同),農業人口人均2046元,分別是1991年的5.8倍和6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468萬元,是1991年的7.4倍;農村經濟總收入249008萬元,是1991年的13.3倍;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432萬元,是1991年的6倍。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赤城縣原有工業基礎薄弱,結構單一,沒有形成強勢立縣產業。2001年後鐵礦產品提價,赤城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提出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依託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礦產開發業。按照「國退民進」的原則,完成了原有工業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為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建設了龍關、炮梁、田家窯「鐵三角」工業園區,園區內建起鐵礦採選企業116家,培育了龍興、鑫宇、龍宇、金淵、銀達、生輝、非凡、明玉、茂源等一批年創利稅千萬元以上,對全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鐵精粉年生產能力由1991年的15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520萬噸,球團生產從無到有,年生產能力達到60萬噸。在開發礦業的同時,從貴州引資復活了縣製藥廠;新建了貴州茅台鎮世紀寶典酒業有限公司赤城分公司,填補了白酒生產空白;引進北京國華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建設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完成測風等數據採集工作和風電場定位。200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1863萬元(可比價),是1991年的14倍;工業企業上繳利稅3.62億元,占全部財政收入的85.2%。 「改革開創致富路,勤勞建設小康家。」——「福滿人間」。這是山區一位農民春節自撰的一副對聯,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帶來了實惠,帶來了福祉。長期困擾山區人民的出行難、吃水難、用電難、看病難、兒童入學難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1年的274元提高到2030元,人均住宅面積由1991年的13.7平方米提高到19.9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1650元提高到8373元,人均住宅面積由1991年的9.36平方米提高到15.88平方米。各項存款餘額由1991年的10932萬元提高到289844萬元,其中民間儲蓄存款餘額由1991年的5850萬元提高到210663萬元。如今農村新事多,莊稼人開上了小臥車。全縣個人購買小臥車7500多輛,其中農民擁有小臥車3500多輛。

綠色發展

17年來,赤城縣按照「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工作思路,在國家的扶持下,致力於投資環境、人居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縣城面貌煥然一新。2001年前,赤城縣城街道狹窄,房屋低矮,門店破舊,路面坑坑窪窪,攤點亂擺,垃圾亂堆亂放;湯泉河穿城而過,河內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污水橫流。2003年縣委、縣政府下決心改造縣城。2005年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2006年6月,縣委決定進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打造張家口第一靚城」,「一年拉開序幕,二年形成雛形,三年展示靚容」。2001—2007年,投資56148萬元用縣城建設。拓寬改造了政府東西街等主街道,硬化面積359412平方米,是1991年的4.4倍。新建住宅樓和商住樓253幢,縣城住宅總建築面積達到63.5萬平方米,人均15.88平方米,比1991年人均增加6.52平方米。縣城中小學、醫療機構、黨政機關、商貿服務設施,基本上實現了樓房化。建設了文化廣場、迎賓大道,主要街道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樓群安裝了霓虹燈。鋪設了地下管道,污水由明流變暗流。對湯泉河進行了綜合治理,修建了橡膠壩,設置了觀禮平台、中心廣場、景區燈光、音樂噴泉和文化牆。湯泉河成為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城區面積由1991年的3.027平方公里擴展到8平方公里。一個充滿朝氣、活力與希望的碧水霞城在京北崛起。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17年間,投資16.9億元用於路橋建設。112國道赤城至宣化段、省道寶平公路赤城段、灤赤公路赤城段、南赤公路完成二級改建工程。貫穿全縣東西南北的主要幹線全部貫通,縣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573公里。實現了鄉鎮所在地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制約赤城人出行和與外地交往的崇山峻岭由隧道貫通,拉近了南與北京、北至壩上和內蒙古、西到張家口的距離,為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加速與周邊地區合作奠定了基礎。投資3.3億元用於發展郵政、電信和移動通信事業。通電話行政村404個,固定電話用戶23555戶,移動電話用戶85641戶,其中農村用戶4.5萬戶,主要公路沿線、重點景區和鄉鎮所在地實現了移動信號無縫隙覆蓋。縣內電網堅強,結構布局合理,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2座,總容量239250千伏安。完成了農網、城網改造,1996年實現村村通電,2007年戶戶通電,年售電量達到51467萬千瓦時。 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赤城縣地處北京上游上風上水區,是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17年來,被國家列為密雲水庫上游水資源保護治理重點縣,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重點縣和首都周圍綠化工程重點縣。先後實施了密雲水庫上游水土資源保護工程、國家水土保持專項治理工程、國家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白河堡水庫上游水資源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1世紀「首水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塞北林場工程、首都周圍綠化工程,完成治理面積1836平方公里,其中鞏固面積450平方公里。在鞏固區內,樹成林、草滿坡,發揮了防風固沙作用。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還採取以措施:限制在三條河沿岸開礦;組建330多人的專業護林隊,保護國家重點公益林;林木實行限額採伐,確保木材資源增加量遠遠大於消耗量;畜牧業實行舍飼圈養,禁止放牧,保護草坡植被;通過圍欄封育、封山育草、人工種草、飛播種草,加強草場建設;對境內三條河流域和5座水庫進行綜合治理,保護水源;建設垃圾和污水處理廠,淨化水源;禁止污染環境的化工企業進入赤城,取締環保不達標的礦山企業。

2007年,全縣有林面積達到17.8萬公頃,草場達到32萬公頃,其中人造林1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91年的25.8%提高到33.7%。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在京北築起一道道綠色屏障,有效地阻擋了來自蒙古高原的風暴沙塵,赤城縣冬春季大風天數由90年代的32天下降到20天,揚沙日由9天下降到5天,風速下降了48%,同時降低了水土流失量,涵養了水源。2007年國家確定全國首批100個綠色小康縣,赤城縣名列其中。

衛生教育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落實科教興縣、科技興農戰略,重點加強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實施蔬菜標準化管理,推廣捨飼圈養和營養杯造林等技術,全縣建起農業科技示範園區13個,農業科技覆蓋率和主要農作物良種率均達95%以上。赤城縣連續5年被評為市科技工作先進縣。教育工作不斷加強,17年來用於教育的投資6億元,「普九」、「普實」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6%。完成教育布局調整,中學由22所調整為10所,小學由527所調整為140所,組建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在校學生19429名,在崗教師2463名。幼兒園80所,入園幼兒6931名,幼兒教師212名。文化藝術事業形勢喜人,老驥伏櫪,新秀脫穎,書法、繪畫、篆刻、根雕、文學創作等藝術領域百花競放,有些作品跨出國門,遠赴日本、美國和香港展出,並被展出國家和地區收藏。赤城的藝術家們還聯手打造了湯泉河文化牆以及縣城文化廣場、湯泉河廣場、赤城溫泉的文化長廊,提升了城市品位,給市民以藝術的享受。文物普查、徵集、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全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60處,其中「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大海陀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方振武將軍題寫的"驅寇安邊"石碑、吉鴻昌將軍奮筆疾書的「洗恥」摩崖石刻,成為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教材。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鄉鎮以上衛生醫療機構29個,村級衛生室425個,鄉鎮以上醫療機構有床位636張,衛生醫療專業技術人員465人。形成縣、鄉、村醫療服務網絡,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農村居民參加「新農合」,基本上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居民做到應保盡保,特困職工、失業職工、農村特困戶生活救助率100%。

民主建設

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一是實施依法治縣。縣委和縣人大常委會分別於1990年和1991年作出了《關於依法治縣的決定》和《關於依法治縣的決議》,把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17年間,先後完成了「二五」、「三五」、「四五」普法,2006年開始「五五」普法,人們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二五」和「三五」普法通過市級驗收,「四五」普法通過省級驗收,赤城縣被評為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二是發揮縣鄉人大和人民政協的作用。堅持縣委領導與依法行政的統一、黨管幹部與依法任免的統一,凡應由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的事項、任免的幹部,均由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和依法任免;縣委出台重大決策,事先徵求人大、政協及各界人士的意見。「一府兩院」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群眾的輿論監督;支持人大和政協組織的視察、考察、調研和參觀活動;建立「四套班子」聯席會制度,每季召開一次聯席會,協調工作。三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1996年在全縣農村推行村務公開制度,1997年在鄉鎮和縣直單位推行政務公開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到2002年,村務、政務、校務、廠務等公開率達到100%。

各村普遍建立了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民主議政日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17年間,全縣進行五次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村民通過直選行使民主選舉權利,選出自己滿意的村官。四是幹部選拔任用公開透明。實行幹部招聘制,2003—2007年通過考試,公開招聘副鄉鎮級領導幹部45名。從2000年起,提拔幹部實行任前公示制。對領導幹部實行民主評議制,下級評上級,群眾評領導,同級互評,把評議結果作為幹部升降的重要依據。精神文明建設步步深入。赤城縣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17年來,先後開展了文明縣城、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小城鎮、文明社區、文明生態村、星級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縣交通局、人民銀行、供電公司、龍關鎮三街村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在城鄉開展了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制訂了赤城縣公民行為規範,包括公民文明守則、社會公德規範、家庭美德規範、公務員道德規範、中學生文明守則。通過各類創建活動,社風、民風大為好轉,公民的道德風尚、公益觀念普遍增強。

赤城宣傳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