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资治通鉴·晋纪·桓温废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晋纪·桓温废立出自《资治通鉴》,该故事讲述了晋明帝的驸马桓温,独揽朝政操纵废立的故事。

原文

(永和二年)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①,将佐皆以为不可。

朝廷以蜀道险远,温众少而深入,皆以为忧,惟刘惔以为必克,或问其故,惔曰:“以博知之。温,善博者也,不必得则不为。但恐克蜀之后,温终专制朝廷耳。”

(永和四年)八月,朝廷论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①封桓温,尚书左丞荀蕤②曰:“温若复平河、洛,将何以赏之?”乃加温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③,封临贺郡④公。

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⑤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⑥,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由是与温寝相疑贰⑦。

(兴宁元年)五月,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①,假黄钺②。温以抚军司马王坦之为长史③。坦之,述之子也。又以征西掾郗超为参军④,王珣为主簿⑤,每事必与二人谋之。府中为之语曰:“髯⑥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温气概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自谓不能测,倾身待之,超亦深自结纳。珣,导之孙也,与谢玄⑦皆为温掾,温俱重之。

(兴宁二年五月)加大司马温扬州牧、录尚书事①。壬申,使侍中召温入参朝政,温辞不至。

(兴宁三年)大司马温移镇姑孰①。二月,乙未,以其弟右将军豁监荆州、扬州之义城、雍州之京兆②诸军事,领荆州刺史,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③,并假节。

司徒昱闻陈祐弃洛阳④,会大司马温于洌洲⑤,共议征讨。丙申,帝崩于西堂,事遂寝⑥。帝无嗣,丁酉,皇太后诏以琅邪王奕承大统。百官奉迎于琅邪第,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咸安元年十月)大司马温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①,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术士杜炅能知人贵贱,温问炅以己禄位所至,炅曰:“明公勋格宇宙,位极人臣。”温不悦。温欲先立功河朔②,以收时望,还受九锡③。及枋头之败④,威名顿挫。既克寿春⑤,谓参军郗超曰:“足以雪枋头之耻乎?”超曰:“未也。”久之,超就温宿,中夜,谓温曰:“明公都无所虑乎?”温曰:“卿欲有言邪?”超曰:“明公当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败于大举,不建不世之勋,不足以镇惬⑥民望!”温曰:“然则奈何?”超曰:“明公不为伊、霍之举⑦者,无以立大威权,镇压四海。”温素有心,深以为然,遂与之定议。以帝素谨无过,而床笫⑧易诬,乃言“帝早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炅宝等,参侍内寝,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将建储立王,倾移皇基”。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

2注释编辑 ①安西将军桓温:桓温,东晋大将。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曾三次北伐,一度收复洛阳,但北伐最终未能成功。由于长期掌握大权,渐渐有了不臣之心。成安元年(371年),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筒文帝,以大司马专掌朝政。次年,简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心,但不久病故。汉:成汉,十六国之一,巴贵族李雄所建。以成都为都城,最盛时包括了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成汉亡。

①豫章郡: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

②尚书左丞:尚书省官员,类似于秘书长之类的官职。蕤:(ruí)。

③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东晋南朝,开府仪同三司是虚号,渐不为人所重。

④临贺郡:今广西贺州东南。

⑤会稽王昱:司马昱,初封琅邪王,后徙会稽王。司马奕为帝,进位丞相。桓温废立,迎司马昱为帝。在位二年病故,谥简文帝。会稽,在今江苏东部及浙江西部。殷浩:善玄谈,有重名。晋康帝时,会稽王司马昱征聘殷浩出山,以对抗桓温。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殷浩率领7万人北征许昌、洛阳,大败,被废为庶人。

⑥心膂(lǚ):心与脊骨,比喻主要的辅佐人员,或亲信得力之人。

⑦寝(qǐn)相疑贰:渐渐起了疑忌之心。疑贰,也作“疑二”。因猜忌而生异心。

①侍中:魏晋以后,往往相当于宰相。大司马:南朝时为兼握政务与军事重权的高官。都督中外诸军:掌管全国军事。录尚书事:南北朝时代,凡掌握重权的大臣经常带“录尚书事”的名号,总揽政要大权,无所不管。

②假黄钺:魏晋南北朝时,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黄钺的称号。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借之以增威重,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

③抚军司马:官名。抚军府中掌军事的属官。长史:官名,战国末年秦已置,属官。

④征西掾(yuàn):征西将军的属官。掾,属官,辅佐的助手。郗超:字景兴,东晋大臣。参军:武官名,掌辅助谋划军事。

⑤王珣:和其父亲洽、祖父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主簿:掌管文书的属吏。

⑥髯(rán):两腮上面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⑦谢玄:宰相谢安之侄,东晋著名军事家。

①扬州牧:扬州的最高官员。牧,州郡长官。

①姑孰:今江苏苏州。

②监:掌管。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义城:义城郡,治所在今湖北光化。雍州之京兆:治所在今湖北襄阳。

③江州:今江西九江。

④陈祐:东晋冠军将军,镇守洛阳。燕人进攻洛阳,陈祐不敌,逃出洛阳。

⑤洌洲:今安徽当涂长江中小岛。

⑥寝:平息,停止。

①不臣之志:不守臣节,不合臣道的心思,指想谋反篡位。

②立功河朔:收复北方,北伐成功。

③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的礼遇。西汉末,王莽篡汉时先受赐九锡,魏晋六朝以后权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时都沿袭此例,后世就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④枋头之败:枋头,今河南浚县。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在枋头大败于燕人。

⑤寿春: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南军事重镇,今安徽寿县。

⑥惬(qiè):满足,称心。

⑦伊、霍之举:伊、霍,伊尹、霍光,即指废立。

⑧床笫(zǐ):床和垫在床上的竹席,指男女房中之事。

译文

永和二年(346年),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成汉,将佐都不赞成。

朝廷认为蜀道险远,桓温人少而深入,都为之担忧。唯刘惔以为必定成功,有人问他怎么知道的,刘惔说:“从赌博中知道的。桓温是个善赌的人,不是志在必得就不会出手。但是怕他克蜀之后,会渐渐控制朝廷。”

永和四年(348年)八月,朝廷论赏平蜀的功劳,想要将豫章郡封给桓温。尚书左丞荀蕤说:“如果赏了豫章郡,那么桓温若平复河、洛,还有什么可以赏的?”于是就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桓温灭蜀以后,威名大振,朝廷也很忌惮他。会稽王司马昱因为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都很推重他,所以将他视为心腹,参与朝政,想用他来对抗桓温,由此殷浩和桓温渐渐地开始互生猜疑。

兴宁元年(363年)五月,加封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桓温以抚军司马王坦之为长史。王坦之是王述之子。又以征西掾郗超为参军,王珣为主簿,遇事必与二人商量。府中人总结道:“胡子参军,矮子主簿,能让桓公欢喜,也能让桓公生气。”桓温气概高迈,很少有人能得到他的器重。桓温和郗超谈话,常常觉得对方深不可测,推心置腹地对待他,郗超也深相结纳。王珣是王导的孙子,与谢玄都是桓温的属吏,桓温也都很器重他们。

兴宁二年(364年)五月,朝廷加封大司马桓温扬州牧、录尚书事。壬申,朝廷派侍中召桓温入参朝政,桓温推辞不去。

兴宁三年(365年),大司马桓温移镇姑孰。二月乙未,以其弟右将军桓豁掌荆州、扬州之义城、雍州之京兆的军事,领荆州刺史;加封江州刺史桓冲掌管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同时假节。

司徒昱听说了陈祐放弃洛阳的事,在洌洲和大司马桓温会面,商议征讨洛阳的事。丙申,东晋哀帝司马丕在太极殿西堂病逝,事情中止。哀帝无嗣,丁酉,皇太后下诏以琅邪王司马奕继承皇位。百官去琅邪王府第迎接他入宫,当天,司马奕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咸安元年(371年)十月,大司马桓温凭借自身的才略威望,暗地里积蓄不臣之心,曾经抚枕叹息:“男子不能流芳百世,就应当遗臭万年!”术士杜炅能够预知人的贵贱,桓温就问他,自己的官爵最大可以做到什么位置。杜炅说:“明公的功劳大如宇宙,必定可以位极人臣。”桓温不高兴。他想先北伐立功,增加威望,然后回来接受九锡之赐。但是经过369年枋头之败后,桓温的威名受挫。371年成功攻占寿春之后,他问参军郗超道:“这次胜利足以洗雪枋头之败的耻辱吗?”郗超答道:“还不能。”过了很久,一天郗超住在桓温那里,夜半时问道:“明公都没有忧虑的事吗?”桓温说:“你想说什么?”郗超说:“明公身上担负着天下重任,现在已六十岁了,遇到惨败,在这种情形之下,只有建立非同一般的功勋,才足以震慑人心。”桓温问:“那要怎么做?”郗超答:“明公没有行伊尹、霍光那样的废立之事,就不可以立大威权,慑服天下。”桓温向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深以为然,于是决定要废立。由于皇帝司马奕素来谨慎没有过错,只有男女间的事容易造谣,于是传播谣言说“皇帝早有阳痿的毛病,他宠信的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出入寝宫侍候,皇帝的两位美人田氏、孟氏生了三个儿子,将要立为太子,这样皇室的根本就被动摇了”。这种说法在民间秘密流传,谁也不知道真假。

评析

桓温在东晋是个重要人物。随着他军功和人望的增长,他和朝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在某个程度上说,东晋需要桓温的军事力量,更寄希望于他北伐成功,恢复故地。但是随着桓温在征伐中的胜利,朝廷和他之间渐渐陷入了功高不赏的尴尬境地。桓温平蜀有大功,威名大振,这些军事上的胜利对于东晋来说无疑是好事,但是桓温的位置也越来越难以安顿。在每次酬功之际,我们都可以看出代表朝廷立场的官员小心翼翼的态度。

东晋这个偏安的朝廷,外敌环伺,皇室衰落,朝中门阀力量强大,军事实权操于如桓温这样的悍将之手。朝廷中不同势力之间相互牵制、妥协和对立。桓温废立的过程中,王彪之、王坦之、谢安等人,在桓温的野心和实力作用之下,每次都通过合于法度的方法保护皇权,尽力让东晋在原来的格局下延续下去。[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