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纪·李锜叛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资治通鉴·唐纪·李锜叛乱出自《资治通鉴》讲的是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锜叛乱的故事。
原文
(元和二年)夏,蜀既平①,藩镇惕息②,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③亦不自安,求入朝,上许之。遣中使至京口④慰抚,且劳其将士。锜虽署判官王澹为留后⑤,实无行意,屡迁行期,澹与敕使数劝谕之。锜不悦,上表称疾,请至岁暮入朝。上以问宰相,武元衡⑥曰:“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上以为然,下诏征之。锜诈穷,遂谋反。
李锜以宣州①富饶,欲先取之,遣兵马使②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将兵三千袭之。三人知锜必败,与牙将③裴行立同谋讨之。行立,锜之甥也,故悉知锜之密谋。三将营于城外,将发,召士卒谕之曰:“仆射反逆,官军四集,常、湖二将继死,其势已蹙④。今乃欲使吾辈远取宣城,吾辈何为随之族灭!岂若去逆效顺,转祸为福乎!”众悦,许诺,即夜,还趋城。行立举火鼓噪,应之于内,引兵趋牙门⑤。锜闻子良等举兵,怒,闻行立应之,抚膺⑥曰:“吾何望矣!”跣⑦走,匿楼下。亲将李钧引挽强⑧三百趋山亭,欲战,行立伏兵邀斩之。锜举家皆哭,左右执镝,裹之以幕,缒⑨于城下,械送⑩京师。挽强、蕃落争自杀,尸相枕藉。癸酉,本军以闻。乙亥,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
宰相议诛锜大功①以上亲,兵部郎中蒋义曰:“锜大功亲,皆淮安靖王之后也。淮安有佐命之功,陪陵、享庙②,岂可以末孙为恶而累之乎!”又欲诛其兄弟,义曰:“锜兄弟,故都统国贞之子也,国贞死王事,岂可使之不祀乎!”宰相以为然。辛巳,锜从父弟宋州刺史锸等皆贬官流放。
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①之。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等谋反,何不斩之,然后入朝!”锜无以对。乃并其子师回腰斩之。
注释
①蜀既平:元和元年,宪宗李纯在杜黄裳、李吉甫的支持下,派人平定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
②惕息:恐惧得不敢出声息,形容提心吊胆的样子。
③镇海节度使:治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李锜:李唐宗室。势力主要在润州一带。
④京口:今江苏镇江。
⑤判官:地方节度使的属官。留后:官职名。唐中叶后,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
⑥武元衡:宪宗时期的宰相,因力主削藩,遭到藩镇忌恨。元和十年六月,被淄青藩镇李师道派刺客暗杀。
①宣州:今安徽宣城。
②兵马使:作战将领。
③牙将:军中的中下级军官。
④蹙(cù):紧迫,急促。
⑤牙门:驻军时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或指官署。
⑥抚膺(yīnɡ):捶胸。膺,胸。
⑦跣(xiǎn):赤足。
⑧挽强:拉硬弓。
⑨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⑩械送:戴上刑具押送。
蕃落:外族人。
枕藉(jiè):纵横交错地躺卧在一起。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
干纪:违抗法令。
①大功: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称大功。
②陪陵:古代指臣子的灵柩葬在皇帝坟墓的近旁。
①诘(jié):责问。
译文
元和二年(807年)夏天,平定蜀地叛乱之后,藩镇提心吊胆,大多请求入朝觐见。镇海节度使李锜也内心不安,请求入朝,宪宗答应了。派使者到京口安抚,同时慰劳他的将士。李锜虽然派了判官王澹为留后,其实并没有真正入朝之意,屡屡拖延行期。王澹与朝廷使者多次劝谕李锜入朝。李锜不高兴,上表称病,请求到年底再入朝。宪宗询问宰相的意见,武元衡说:“陛下初即大位,如果李锜想入朝就入朝,不想入朝就不入朝,那么决定权就操于李锜之手,陛下如果可以容忍此事,则靠什么来号令天下呢?”宪宗觉得有道理,下诏征讨。李锜无法再假装下去,于是谋反。
李锜觉得宣州富饶,想要先攻下宣州,便派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带三千将士攻城。三人料想李锜必败,和牙将裴行立共同倒戈。裴行立是李锜的外甥,所以知道他所有的密谋。三将在城外驻营,出发之前,召士卒集合宣布:“李仆射谋反,征讨的官军四面包围过来,常、湖二将相继死去,局势已经相当紧迫。现在又派我们远取宣城,我们为什么要跟随他遭受灭族之祸呢?还不如离开他,转而投效朝廷,可以转祸为福!”众将士都欣然同意,当夜就返城。裴行立举火击鼓,在城内响应,带领士兵往牙门而来。
李锜听说张子良等举兵,大怒,听到裴行立响应的消息,捶胸说:“我还有什么指望呢?”赤足而逃,躲藏在楼下。亲将李钧率领三百名拉引硬弓的将士赶往山亭,想要一战,被裴行立伏兵斩杀。李锜全家大哭,身边的人抓住李锜,用幕布裹起他,系在绳子上放到城下,戴上刑具押送京师。其属下的拉硬弓的人和蕃落争相自杀,尸体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癸酉,官军奏报了这一消息。乙亥,群臣在紫宸殿向宪宗道贺。宪宗闷闷不乐说:“是因为朕做得不够好,才致使天下屡屡有违反法纪的人,这是让朕羞愧的事,有什么可祝贺的!”
宰相商议诛杀李锜以上大功亲属,兵部郎中蒋义说:“李锜大功以上亲族,都是淮安靖王之后。淮安王有佐命之功,因此得以陪陵享庙,怎么可以因为后代子孙做了坏事而受到连累?”又想要杀他的兄弟,蒋义说:“李锜的兄弟是故都统李国贞之子,国贞死于王事,怎么可以让他子孙断绝,无人祭祀呢?”宰相觉得他说得对。辛巳,李锜的从父弟宋州刺史李锸等都贬官流放。
十一月初一,李锜解送到长安,宪宗驾临兴安门,当面质问他。李锜答道:“臣原先不想谋反,是张子良等人教臣谋反。”宪宗说:“你既然是元帅,子良等谋反,为何不先杀了他们,然后入朝?”李锜答不出来。于是宪宗下令将李锜同其子李师回一起腰斩。
评析
宪宗即位以后,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军事举措得宜,平定了四川江南的藩镇势力,一时之间各地节度使纷纷要求来朝,后世有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元和中兴”。
李锜的叛乱就发生在元和初年。因为朝廷势力增长,各地藩镇态度变得温和起来,请求入朝。李锜也做了相同的表示。但是他又不想真的入朝,在推托无效之后,起兵造反。他的属下却不情愿跟随他对抗朝廷,所以这一次叛变很快就平息下去。[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