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资治通鉴·唐纪·唐昭宗和朱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唐纪·唐昭宗和朱温出自《资治通鉴》。内容是朝中有宦官,朝外朱温和李茂悍将,针对皇室权利展开的斗争。

原文

初,崔胤与上密谋尽诛宦官,及宋道弼、景务修死,宦官益惧。上自华州①还,忽忽不乐,多纵酒,喜怒不常,左右尤自危。于是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阴相与谋曰:“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吾辈终罹②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引岐、华兵③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

十一月,上猎苑中,因置酒,夜,醉归,手杀黄门、侍女数人。明旦,日加辰巳①宫门不开。季述诣中书白崔胤曰:“宫中必有变,我内臣也,得以便宜从事,请入视之。”乃帅禁兵千人破门而入,访问,具得其状。出,谓胤曰:“主上所为如是,岂可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之,为社稷大计,非不顺也。”胤畏死,不敢违。庚寅,季述召百官,陈兵殿庭,作胤等连名状,请太子监国,以示之,使署名。胤及百官不得已皆署之。上在乞巧楼,季述、仲先伏将士千人于门外,与宣武进奏官程岩等十余人入请对。季述、仲先甫登殿,将士大呼,突入宣化门,至思政殿前,逢宫人,辄杀之。上见兵入,惊堕床下,起,将走,季述、仲先掖之令坐。宫人走白皇后,后趋至,拜请曰:“军容勿惊宅家②,有事取军容商量。”

季述等乃出百官状白上,曰:“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保颐东宫③。”上曰:“昨与卿曹乐饮,不觉太过,何至于是!”对曰:“此非臣等所为,皆南司众情,不可遏也。愿陛下且之东宫,待事小定,复迎归大内耳。”后曰:“宅家趣依军容语!”即取传国宝以授季述,宦官扶上与后同辇,嫔御侍从者才十余人,适少阳院。季述以银画地数上曰④:“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一也。”如此数十不止。乃手锁其门,镕铁锢之,遣左军副使李师虔将兵围之,上动静辄白季述,穴墙以通饮食,凡兵器针刀皆不得人,上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与。时大寒,嫔御公主无衣衾,号哭闻于外。季述等矫诏令太子监国,迎太子入宫。辛卯,矫诏令太子嗣位,更名缜。以上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甲午,太子即皇帝位,更名少阳院曰问安宫。

季述加百官爵秩,与将士皆受优赏,欲以求媚于众。杀睦王倚,凡宫人、左右、方士、僧、道为上所宠信者,皆榜杀之①。每夜杀人,昼以十车载尸出,一车或止一两尸,欲以立威。将杀司天监胡秀林,秀林曰:“军容幽囚君父,更欲多杀无辜乎!”季述惮其言正而止。季述等欲杀崔胤,而惮朱全忠,但解其度支盐铁转运使而已。崔胤密致书全忠,使兴兵图返正。

朱全忠在定州①行营,闻乱,丁未,南还。十二月,戊辰,至大梁②。季述遣养子希度诣全忠,许以唐社稷输之;又遣供奉官李奉本以太上皇诰示全忠。全忠犹豫未决,会僚佐议之,或曰:“朝廷大事,非藩镇所宜预知。”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独曰:“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今公为唐桓、文③,安危所属。季述一宦竖耳,乃敢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是以太阿之柄授人也④。”全忠大悟,即囚希度、奉本,遣振如京师调事⑤。即还,又遣亲吏蒋玄晖如京师,与崔胤谋之;又召程岩赴大梁。

注释

①崔胤:昭宗时的主要宰相。

②南、北司:即南衙宰相和北门宦官。

③朱全忠:原名朱温,安徽砀山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后降唐,昭宗赐名“全忠”。907年,杀唐哀帝,建立梁朝,后人称后梁太祖。

①华州:今陕西华县。

②罹(lí):遭逢,遭遇。

③岐、华兵:凤翔节度使和镇国节度使的兵马。

①日加辰巳:在辰巳之际。辰时,七点到九点。巳时,九点到十一点。

②宅家:唐代宫中对皇帝的敬称。

③保颐:颐养天年。

④(zhuā):马鞭子。

①榜杀:鞭笞致死。

①定州:今河北定州。

②大梁:今河南开封。

③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④太阿(ā):古宝剑名,用来比喻权柄。

⑤(xiònɡ):侦察,刺探。

译文

光化三年(900年),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人称之为良相。昭宗向来痛恨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崔胤经常和昭宗商量如何除去宦官,宦官知道这件事。因此南衙、北司更加相互憎恨,各自和藩镇联络当做后援而互相倾轧。王抟害怕这样下去会带来灾难,于是从容地对昭宗说:“人君应当主持大体,不能偏私。宦官擅权的坏处,谁不知道!只是其势力壮大,不能仓促之间去除,只能等多难的局势渐渐平复,再慢慢地想办法。希望陛下不要轻易说出心中的想法,以免事情泄露反而招致叛乱。”崔胤听说了,在昭宗面前诬陷王抟说:“王抟奸邪,已成为宋道弼等人的外应。”昭宗有些怀疑。崔胤罢相,以为是王抟排挤自己,更加恨他。崔胤出镇广州之际,写信给朱全忠,详细地叙述了王抟的话,让朱全忠上表。朱全忠上奏说:“崔胤不可以离开辅弼之地,王抟与宦官相勾结,共同危害社稷。”不断地上表。昭宗虽然了解内情,但迫于朱全忠的势力,不得已将已到湖南的崔胤再次召还。

最初崔胤和昭宗密谋杀尽宦官,等到宋道弼、景务修死后,宦官更加害怕。昭宗自华州回京,闷闷不乐,经常纵酒,喜怒无常,侍奉左右的尤其担心自己不知什么时候遭到不测。于是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暗中商议:“主上轻佻多变,难以侍奉;只听信南司诸臣,我辈终究难免杀身之祸。不如奉立太子登基,尊主上为太上皇,引岐、华将士为后援,控制藩镇,到那个时候谁还能害我们!”

十一月,昭宗在禁苑中打猎,置酒,夜里昭宗大醉回宫,亲手杀黄门、侍女数人。第二天早上,到了辰巳,宫门还没有开。刘季述到中书省对崔胤说:“宫中必有变故,我是内臣,可以便宜从事,请让我入禁中看看。”于是率禁兵千人破门而入,问了问,才知道昨夜的情况。出宫告诉崔胤说:“主上如此所作所为,怎能治理天下?废昏立明是自古就有的事,这是为社稷考虑,可不是不忠于君主。”崔胤怕死,不敢违抗。庚寅,刘季述召百官,在殿庭布置了军队,拟就和崔胤等人的联名状,请太子监国,展示给百官看后,让他们签名。崔胤和百官不得已都签了名。昭宗在乞巧楼,刘季述、王仲先在门外埋伏了上千将士,带了宣武进奏官程岩等十余人入内请召对。刘季述、王仲先才登殿,门外的将士大声呼喊,突然冲入宣化门,直到思政殿前,遇见宫人就杀。昭宗见到乱兵闯入,惊吓得从床上跌了下来。爬起来想跑,刘季述、王仲先扶掖着他让他坐下。

宫人跑着去告诉皇后,皇后赶来,拜请道:“军容不要惊扰陛下,有事慢慢商量。”刘季述等拿出百官的联名状对昭宗说:“陛下厌倦皇位,朝野内外都希望太子监国,请陛下在东宫颐养天年。”昭宗说:“昨天和大家饮酒,后来不知不觉间是太过分了一点,但何至于此?”答道:“这并非臣等所为,都是南司宰相和群臣的意思,无法改变了。希望陛下暂且到东宫去,待局势稍稍安定,再迎陛下回大内。”皇后说:“陛下快依了军容的话。”便取传国玉玺交给刘季述,宦官扶着昭宗和皇后同坐辇上,嫔御侍从才十余人,往东宫少阳院去了。刘季述以银在地上边画边说:“某时某事,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一条罪过。”如此画了数十条不止。然后亲手锁上门,将熔化的铁汁灌入锁中,派左军副使李师虔带兵围住少阳院,昭宗任何动静都要报告给刘季述,在墙上穿洞以通饮食,只要是兵器针刀都不能送进去,昭宗要钱帛不给,要纸笔也不给。其时天气大寒,嫔御公主缺少衣服被子,号哭的声音宫外都听得到。刘季述等矫诏令太子监国,迎太子入宫。辛卯,矫诏令太子即位,改名李缜。以昭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甲午,太子即皇帝位,将少阳院改名为问安宫。

刘季述提高百官爵秩,让他们与将士都受丰厚的赏赐,想以此讨好众臣。杀睦王李倚,凡是为昭宗所宠信的宫人、左右、方士、僧、道都鞭笞致死。每天夜里杀人,白天则用十辆车装载尸体出宫,一辆车上有时仅一两具尸体,想用这种方法来树立威望。将要杀司天监胡秀林,胡秀林说:“军容幽禁君父,还要杀更多的无辜之人吗?”刘季述因为忌惮他讲话正直而放弃了杀他。刘季述等还想杀崔胤,又忌惮朱全忠,所以只解除了崔胤度支盐铁转运使的职务。崔胤秘密写信给朱全忠,让他派兵图谋反正。

朱全忠在定州行营,听说了长安的变乱。丁未起程回京。十二月戊辰到大梁。刘季述派养子希度去见朱全忠,许诺奉上唐社稷;又派供奉官李奉本带了太上皇诰给朱全忠看。朱全忠犹豫未决,和僚佐商议。有人说:“朝廷大事不是藩镇可以干预的。”只有天平节度副使李振说:“王室有难,这是称霸的最好机会。如今您就是唐代的齐桓公、晋文公,天下安危都系于您一人的身上。刘季述不过是一介宦官罢了,竟敢囚废天子,如果您不能讨伐这样的乱臣贼子,又怎么能号令诸侯!况且一旦幼主的皇位稳固,则天下的权力就尽归宦官了,这就是将权柄拱手授人。”朱全忠猛然醒悟,立即囚禁希度、李奉本,派李振到京师侦察情势,又派亲信蒋玄晖到京师,和崔胤商议;又召程岩赴大梁。

评析

昭宗即位以后,致力于消除宦官的专权,但其时已近唐末,国力衰落,皇室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皇帝无论想做什么,都困难重重。当时朝中有宦官,朝外又有朱温和李茂贞这样的悍将,对皇室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为感受到了昭宗的敌意,以左军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决定冒险废立,他们逼迫朝廷官员同意,废黜和幽禁了皇帝,另立幼主。

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在朝中丞相和外朝朱温、李茂贞等人的联手反抗下很快就失败了,参与废立的宦官被全部杀死、灭族,昭宗复位。

由于昭宗和丞相崔胤坚持要全部杀死宦官,宦官集团为求自保,再一次用武力劫持了昭宗,投向凤翔李茂贞。李茂贞在和朱温战争中落败,于是杀死了为首的宦官,将昭宗和皇室交到朱温的手中。

昭宗终于在朱温的支持下接受丞相崔胤的建议,杀掉了几乎所有的宦官。

很快的,朱温凭借自身的军事实力,逼迫昭宗迁居洛阳,并烧毁了长安的宫殿和民居。此时的昭宗已经完全落到了朱温的控制中,迁往洛阳后昭宗很快被杀,朱温掌握了所有的权力,唐朝走向最后的灭亡。

在某个程度上,宦官和唐皇室的统治相始终。[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