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资治通鉴·周纪·毛遂自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周纪·毛遂自荐》讲的是公元前258年(周郝王五十七年)毛遂自荐的故事。

原文

周郝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1)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2)、郢(3),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注释

(1)颖:某些细长东西的尖锐部分。

(2)鄢(yān):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

(3)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打算集合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同行,但是只挑到十九人,其他的人都不足取。就在这时,毛遂站出来亲自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荐。平原君说:“一个人的才能,就像把锥子放在囊中一样,它的尖锐之处,应该早就会显露出来,被人发现了。现在你在我的门下都有三年了,而左右并没有人夸赞过你,我也从没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才能,所以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那现在就请您把我放到囊中去!假如早些把我放到袋子里,我也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只得允许他一同前往,于是其余十九个人都嘲笑他。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和楚王谈合纵的好处以及不合纵的弊端,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也没谈出个结果。于是毛遂手按长剑,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可是现在从日出开始到中午仍然没有结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楚王怒目呵斥道:“赶紧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谈,你上来做什么?”

毛遂手按长剑,上前道:“君王现在之所以叱骂我毛遂,无非就是仗着楚国人多。现在在十步以内,大王您就无法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了。现在君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你呵斥什么?我听说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而称王天下,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而称霸诸侯。这难道能说是仗着人数众多吗?说到底都是看准形势,发扬其威。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拥有兵士百万余众,这是称霸于天下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相抗衡。但如今白起一个无名小卒,却敢率领数万人和楚国作对,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鄢、郢,再战则烧毁了夷陵,三战则焚烧了楚国的宗庙,这真是天大的仇恨,你难道就不感到羞耻吗?合纵联合就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的私利。我的主人在面前,你呵斥什么!”

楚王说:“是,是,正如先生所说,我现在就举国追随赵国而去。”毛遂说:“您真的打算合纵了吗?”楚王说:“我答应了。”毛遂于是便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君王您应该首先歃血为盟,其次才是我的主人,最后轮到我毛遂。”于是楚、赵两国就在大殿上定好了合纵之约。毛遂左手托着装血的铜盘,右手则向殿下的十九人招呼道:‘诸位就在殿下歃血吧!你们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只能是所谓因人成事的人罢了。”平原君这次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以后说:“我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敢胡乱品评人才了!”随即以毛遂为上宾。

评析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毛遂本来是平原君手下的门客,一直都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直到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平原君准备集合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向楚国求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手下还有这么一号人物,而且在谈判过程中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