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国际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资本国际化是中国的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气承当。四平八稳,神州永昌。她讲究字体的间架结构,平衡布局。也讲求字形的沉稳厚重,大气端庄。横要平竖则直,切不可头重脚轻根底轻飘[2]。
名词解释
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态有:商品资本、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战后生产资本国际化占据了重要地位。
资本国际化的形态
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都以独立化的形式向国际范围扩张。因此,资本国际化的表现有三种形态即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款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第一,商品输出和商业资本国际化。这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前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那时的国际分工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品资本在国际流通领域内流通,形成商业资本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部门内分工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商业资本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作为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的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金融资本的国际化。
第三,生产资本输出和产业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产业资本越出国界从事跨国生产,在国际范围在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是资本在直接生产领域走向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后,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发展,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产业资本国际化意味着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扩大了国际范围的积累能力。
资本国际化现状
进入20 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其增加速度之快和波动程度之大,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且国际金融市场风波迭起国际金融市场周围游荡着一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明显能感觉得到的“巨手”―巨额国际热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短期银行存款和其它短期证券至少有10亿美元,并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巨额热钱的跨地区快速流动成为可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调动巨额资金甚至于只需打个电话或拨动键盘,天大的交易在市场上瞬间即可成交;相反,为规避风险,资金的快速撤离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自1992年英镑一败涂地,1994年墨西哥暴发金融危机,国际社会着实领教了热钱的厉害,各国对其都敬畏三分。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热钱根据国际间利率的差距而转移,难以捉摸,当某一地区利率提高时,热钱会蜂拥而至,一有风吹草动,尤其达到牟利的目的后,便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1、国际资本总额越来越大。跨国资本从1990年的4400亿美元增至1994年的1万亿美元。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其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00%。美国高达10万亿美元。
2、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最典型的是,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1986-1995年,扣除重复计算,国际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880亿美元猛增至1.2万亿美元,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增加到84%。
3、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集中表现在汇率变动和利率波动。1993-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达到3个百分点。1991-1997年,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德国马克和加拿大元的汇率幅度也达到20%-30%。因此,各国货币当局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越来越力不从心。
4、投资主体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即退休基金、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成为主要投资者。1985-1994年,七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的总资产从5.3万亿美元增加到17万亿美元。它们用于国际投资的比重从1989年的7%增至1994年的11%。其中,退休基金的国际投资接近1万亿美元,投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达700亿美元。投入新兴市场的共同基金从1986年的19亿美元增至1996年的1300美元。机构投资者将资金主要投向股票市场,随着股市波动,资金流入和流出也比较频繁。
参考文献
- ↑ 科普 |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搜狐,2022-03-25
- ↑ 【传统之韵】汉字--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搜狐,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