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貨幣職能說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貨幣職能說是指從貨幣的職能來論述貨幣的本質。是現代貨幣名目論的一種代表學說。

貨幣職能說的解讀

貨幣職能說認為貨幣是從商品發展而來的,但貨幣產生以後已經逐漸從商品中、從幣材的價值中獨立出來,貨幣的價值不是幣材實體的價值,而是其發揮作用的職能價值。貨幣職能說強調貨幣的職能,尤其是流通手段和價值手段職能,並根據貨幣的職能來說明貨幣的本質。根據這一學說,貨幣的價值不取決於其本身的內在價值,而取決於其發揮作用時的職能價值。貨幣並不是因為有價值才流通,而是因為能流通和支付才有價值。紙幣雖然本身沒有價值,但它能夠履行貨幣的基本職能,因此它就成為貨幣。例如英國主教貝克萊在《質問者>>一書中,以反問的形式表述他的貨幣名目論的主張。他認為,貨幣不過是一種符號,一種計量單位。他提出,金、銀、紙幣都只是用來計算、記載和監督價值比例的記號或符號,因而這種符號用什麼做成,則是無關緊要的。邊際效用學派認為,貨幣的效用在於它能購買商品,每一單位貨幣的效用取決於貨幣的邊際效用,而貨幣的邊際效用則決定於增加的最後一個單位的貨幣所能購得的商品量。貨幣的邊際效用隨着貨幣數量的增加而減少。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貨幣職能學說。

貨幣職能說主要理論

貨幣職能說在其發展過程中又根據對貨幣職能的不同理解而分為兩派:

①折衷派的職能說。即兼採金屬論、名目論的主張,一方面認為貨幣也是一種價值物,具有與一般商品相當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認為並非一切貨幣自身都具有價值,即使本身沒有價值的東西如紙幣、銀行券等,一旦被用作交換媒介與支付手段而具有貨幣的職能後,也就因這些職能的反映而具有了價值。因此,貨幣之所以成其為貨幣,既非由於其幣材性質,也非由於其為法律制度的產物或一種權利票券,而是由於在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漸具有了一般交換媒介的職能,這個職能的獲得使其占有了和其他商品對立的地位,從而成為貨幣。折衷派職能說的主要代表為德國新歷史學派的瓦格勒。此外,德國的勒克錫斯、赫爾弗里黑,美國的瓦爾加爾和拉福林,都是折衷派職能說的信奉者。

②邊際效用派的職能說。即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解釋貨幣的職能價值,認為貨幣的效用在於具有交換其他商品的職能,因而貨幣價值的大小應以其所能換得的商品的邊際效用而定。商品的邊際效用隨數量的增加而遞減,貨幣也一樣。當貨幣數量增加時,一方面貨幣的所有者可因貨幣量的增加而增購其主觀上認為邊際效用較低的商品,從而使貨幣在其所有者主觀上的邊際效用隨之降低;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數量增加會引起商品價格上漲,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從而使全體貨幣客觀上的邊際效用隨之降低,於是貨幣的職能價值也降低。邊際效用派職能說的主要代表為奧地利的門格爾、維塞爾和米塞斯。

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本質是通過貨幣的職能表現出來。貨幣的職能就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五大職能:

基本職能:①價值尺度、②流通手段

其他職能:①貯藏手段、②支付手段、③世界貨幣。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衡量和表示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職能。貨幣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價值量,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充當價值尺度時,只需要觀念的貨幣。

價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標準:貨幣單位和等分。

2、流通手段

貨幣不僅是在觀念上發揮作用,還通過流通手段而最終得到最終實現。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

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由於貨幣充當流通媒介,賣和買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了,因而就有了經濟危機的可能。

3、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代表可以加以儲藏的職能。

金屬貨幣的儲藏作用能象蓄水池一樣自發的調節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用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的職能。

當貨幣在實現價值的單方面轉移時發揮支付手段職能。

貨幣充當支付手段的雙重作用: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加重了商品經濟的矛盾。

5、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為一般的流通手段(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

(2)作為一般的支付手段,支付國際貿易的逆差。

(3)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