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货币职能说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货币职能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专用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目录

名词解释

货币职能说是指从货币的职能来论述货币的本质。是现代货币名目论的一种代表学说。

货币职能说的解读

货币职能说认为货币是从商品发展而来的,但货币产生以后已经逐渐从商品中、从币材的价值中独立出来,货币的价值不是币材实体的价值,而是其发挥作用的职能价值。货币职能说强调货币的职能,尤其是流通手段和价值手段职能,并根据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根据这一学说,货币的价值不取决于其本身的内在价值,而取决于其发挥作用时的职能价值。货币并不是因为有价值才流通,而是因为能流通和支付才有价值。纸币虽然本身没有价值,但它能够履行货币的基本职能,因此它就成为货币。例如英国主教贝克莱在《质问者>>一书中,以反问的形式表述他的货币名目论的主张。他认为,货币不过是一种符号,一种计量单位。他提出,金、银、纸币都只是用来计算、记载和监督价值比例的记号或符号,因而这种符号用什么做成,则是无关紧要的。边际效用学派认为,货币的效用在于它能购买商品,每一单位货币的效用取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而货币的边际效用则决定于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所能购得的商品量。货币的边际效用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货币职能学说。

货币职能说主要理论

货币职能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根据对货币职能的不同理解而分为两派:

①折衷派的职能说。即兼采金属论、名目论的主张,一方面认为货币也是一种价值物,具有与一般商品相当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并非一切货币自身都具有价值,即使本身没有价值的东西如纸币、银行券等,一旦被用作交换媒介与支付手段而具有货币的职能后,也就因这些职能的反映而具有了价值。因此,货币之所以成其为货币,既非由于其币材性质,也非由于其为法律制度的产物或一种权利票券,而是由于在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渐具有了一般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个职能的获得使其占有了和其他商品对立的地位,从而成为货币。折衷派职能说的主要代表为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瓦格勒。此外,德国的勒克锡斯、赫尔弗里黑,美国的瓦尔加尔和拉福林,都是折衷派职能说的信奉者。

②边际效用派的职能说。即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解释货币的职能价值,认为货币的效用在于具有交换其他商品的职能,因而货币价值的大小应以其所能换得的商品的边际效用而定。商品的边际效用随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货币也一样。当货币数量增加时,一方面货币的所有者可因货币量的增加而增购其主观上认为边际效用较低的商品,从而使货币在其所有者主观上的边际效用随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数量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全体货币客观上的边际效用随之降低,于是货币的职能价值也降低。边际效用派职能说的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米塞斯。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五大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①贮藏手段、②支付手段、③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示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充当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和等分。

2、流通手段

货币不仅是在观念上发挥作用,还通过流通手段而最终得到最终实现。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由于货币充当流通媒介,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了,因而就有了经济危机的可能。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加以储藏的职能。

金属货币的储藏作用能象蓄水池一样自发的调节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当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重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2)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支付国际贸易的逆差。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