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貝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貝多貝多樹的貝葉在古代用做佛教經文的載體。歷史上有唐朝張喬的《興善寺貝多樹》一詩。現代有被命名為貝多基於位置的移動交友平台。[1]

[]

興善寺貝多樹

唐·張喬

還應毫末長,始見拂丹霄。得子從西國,成陰見昔朝。

勢隨雙剎直,寒出四牆遙。帶月啼春鳥,連空噪暝蜩。

遠根穿古井,高頂起涼飆。影動懸燈夜,聲繁過雨朝。

靜遲松桂老,堅任雪霜凋。永共終南在,應隨劫火燒。

貝多樹

貝多樹(Corypha umbraculifera)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眾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

貝葉是植物貝葉棕,古書上記載為貝多樹,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段成式〈酉陽雜俎 廣動植物之三〉中有記載說,"貝多樹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佛教傳入西雙版納以後,西域用於刻寫經文的貝樹隨之傳入。佛教信徒用於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是先採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曬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爾後在滿字的貝葉上塗一次墨,用布抹擦,讓墨水汁殘留在刻痕內,形成清晰離跡,再裝訂成冊保存。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