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贝克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贝克线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1]。汉字之美,美在庄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2]。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名词解释

在显微镜或者偏光显微镜下,两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接触处可以看到比较暗的边缘,称为矿物轮廓;在轮廓线附近可以看到一条由于光线集中而明亮的细线,这条明亮的细线最先由德国学者贝克(Becke,1893)发现的,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贝克线。

贝克线规律

用贝克线的移动规律很容易判断两相邻介质的折射率的高低: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高的介质方向移动;下降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低的介质方向移动。

贝克线的灵敏度很高:

用白光照明,两介质折射率差0.001即可见贝克线;用单色光照明时,灵敏度可提高到0.0005。

为了看清贝克线,观察时要缩小光圈,将界面移动到视域中心,移开聚光镜。

贝克线产生的原因

由相邻物质间折射率不同引起。两介质接触有四种情况(N折射率大,n折射率小):

A·n盖于N之上,接触界面较平缓。光线能透过界面向折射率大的介质方向偏折(N>n,入射角大于反射角),光线在N侧加强,提升镜筒,亮线向N侧移动;

B·n盖于N之上,接触界面较陡。因N>n,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发生全反射,向N方向偏折。移动情况同A;

C·N盖于n之上,光线总是能透过界面向N方向偏折(因N大于n,入射角小于反射角);

D·接触界面垂直切面,此时垂直透射的光线无折射作用,但斜射光线N侧者发生全反射,n侧者则能透过界面在N侧加强形成亮线。

贝克线的影响因素

贝克线的亮度和宽度主要取决于相接触两物质的折射率的差值。折射率差值愈大,贝克线愈宽、愈亮。如果两物质折射率完全相等,则光学界面消失,贝克线也消失。

贝克线的宽度和明显程度与薄片的厚度和两物质接触面的陡缓有关。一般情况下,厚度愈大,贝克线愈宽愈亮;接触面较缓,贝克线较宽而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