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谭家桥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家桥镇隶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地处黄山区东部,近黄山风景区,是进入黄山风景区的东部门户和二级旅游服务基地。镇中心位置为东经118°27′,北纬30°17′,镇域面积157.19平方千米,人口8049人(2017)。2014年,谭家桥镇实现税收收入672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14元。镇政府驻于谭家桥镇。

谭家桥镇境内有石门峡普仁滩黄帝源等人文自然景观,是中国名茶"黄山毛峰"的原产地。[1]

建制沿革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始建太平县(现黄山区)时便属其管辖,隶属宁国府。

唐永泰元年(765年),废太平县,辖地还归泾县,谭家桥区域随之归泾县管辖。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恢复太平县。宋、元、明、清以及后来谭家桥区域一直属太平县管辖。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三潭乡。

1949年,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谭家桥区域属第一区公所管辖,始称民主乡。

1956年后,称中墩乡。

1966年4月,改为谭家桥公社。

1983年4月,改称谭家桥乡。

1992年3月,撤乡建镇,名为谭家桥镇。

区划沿革

镇境行政区划始见明代的《嘉庆宁国府志》,为二里,称道泰乡二里,宋及元沿之。

明清期间,道一里"过道二里迤南三十里,至箬岭与歙县交界,村居有谭家桥、梓里、西坦、文雅街等处"。此时,罗村属道二里。

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境内设保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三谭乡,境内有中墩、西文、长源、罗村4保。

民国三十三年(1934年),三谭乡辖中墩、西文、长源、罗村、虹岑、洞金6保。

1971年,境内辖留东、西文、中墩、新洪、长源、罗村6个村(生产大队),49个村民组(生产队)。

2008年,留东村和西文村合并为东黄山村, 长源村和罗村村合并为长罗村 。

区划详情

2014年,境内辖东黄山、长罗、中墩、新洪4村,共49个村民组。[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谭家桥镇位于黄山市东部,皖南山区腹地,近黄山风景区。镇中心位置为东径118°27′,北纬30°17′,镇域面积157.19平方千米。

气候

谭家桥镇属副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16.3°C,年平均无霜期230天,年均降水量在1600~1700毫米间。

地质

境内地层属寒武纪,岩石为黑色板状灰质岩及石灰岩,含石煤、磷结核及海绵骨针化石。西部与著名的黄山岩体相连,以花岗岩为主。

地貌

镇境内地貌属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地势落差很大,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80米左右,有陡悬式中山、低山陡坡、谷地等类型。 土地类型多样,山、丘、田、地、河、湖俱全,结构呈明显地域性:林地主要集中在境内高山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麻川河两岸盆谷区,水域以留东村的莹湖和麻川I河为主。

土壤

境内土壤呈垂直状分布,基本分为黄红壤、黄壤两大类。石灰岩土随土壤母质而定,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粗骨土分布在受侵蚀严重坡度大的低山丘陵区或河流旁。河谷盆地则分布有坡洪积、洪冲积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和小面积的潮土。

水文

境内主要河流为麻川河,其支流有:布水峰水、桃树坑水、迄溪桥水等。[3]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境内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豹、麂、黄山短尾猴、麋鹿、五步龙太鲵、穿山甲等。此外有麻雀、竹鸡等禽类,鱼、虾、螺、蟹等水生动物以及蜂、 蝶、蜻蜓、蟋蚌、螳螂、蝉等昆虫类动物。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的原产地。有珍稀树种银杏、红豆杉。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主要为石煤。石煤层贮存于下寒武纪荷塘组中。

西文、留东和罗村三个村的石煤层含量最为丰富,加上石灰石储量大,这三个村盛产石灰。此外,长源村还蕴含金矿,西文村南山还富含瓷土。

人口

全镇人口以汉族为主。2006年,全镇人口约8002人,农业人口总数7247人。 2010年,谭家桥镇常住人口6730人 。2014年,人口8000余人。

总人口8049人(2017)。[4]

交通

谭家桥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镇位于黄山东大门,地处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上,205国道、103省道、合铜黄高速和即将建设的芜黄高速在此交汇。

与城区(甘棠)相距27公里,与黄山南大门(汤口)相距18公里,与黄山机场和黄山火车站仅相距78公里。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谭家桥镇实现税收收入6747万元,同比增长15.45%;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同比增长25%;农村经济总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18.74 %;农民人均纯收入12582元,同比增长14%;旅游接待114万人次、总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11%以上。

第一产业

境内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兼有旱杂粮,旱杂粮有麦类、玉米、薯类、荞麦、高粱和豆类。

油菜是镇境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另有少量芝麻、花生种植。

养殖业以鸡、鸭、鹅等家禽为主,兼有少量饲养鸽、番鸭等。引进的新品种有四季鹅,肉鸽为美国乳王鸽,特种鸡有七彩山鸡、来航鸡、白九克鸡、岭南鸡,形成一定规模饲养,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

2014年,谭家桥镇继续推进农业开发。油茶种植基地初具规模,新增油茶种植面积900亩,来龙山茶林文博园建成使用。实施茶叶沼气液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等产业扶持项目,促进茶农人均增收1063元,实现茶叶产值2615万元,同比增长13.9%,被列为全区茶叶发展重点乡镇。流转东黄山村竹里组、长罗村称沟湾组土地438.6亩。推动特种养殖产业发展,大鲵繁育科技园投资60余万元,完成娃娃鱼生态繁殖池扩建,养殖规模扩大至1万尾。

第二产业

境内工业历史悠久,罗村就有古代纸槽遗址。1952年以前,境内多为个体手工业和作坊。1953年开始对手工业实行改造,组建手工业合作社,由此产生集体工业。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末始,随着镇村、集体企业改制和外来企业的落户,境内个私工业再度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境内工业涉及建材业、造纸业、矿产业、纺织业、加工业等。 2014年,年产60万件矫形及骨折康复用品工业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并建成投产;丰大山泉水厂项目初步签订框架协议。

第三产业

2014年,东黄山旅游度假区莴居餐厅、光明书院、婚纱摄影基地建成运营。

2015年,以富城新村为重心,新田、聂家山等自然村为补充,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等乡村特色游,推出了石门峡景区娃娃鱼、泰国鳄鱼、中华鲟观赏,三姐人家农家乐、梅花鹿养殖基地等旅游新产品。2015年1至6月份,全镇接待游客3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7亿元。[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辖区内有安徽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黄山教育培训中心、谭家桥中学、长源小学、

中心小学、西文小学等中小学校以及多所注册幼儿园。2014年,谭家桥镇投资100余万元,实施长源小学扩建、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升级改造项目,新建计算机室,实现"班班通"工程,中心幼儿园位列全区乡镇幼儿园分类评比第一名。

文化事业

2012年,谭家桥镇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集镇文体广场、镇电子阅览室、村无线广播网络。

2014年,镇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实施箬岭古道综合整治、问余亭重建、王氏宗祠和花戏楼维修,建成5个农民体育健身广场。

医疗事业

20世纪70年代,设大队合作医疗室6个(集体经营),每大队1个,各有2名赤脚医生,负责给村民(社员)防病治病。到80年代初,大队合作医疗室因失去集体经济的保障而陆续停办。

2000年后,村卫生室重新设立。到2005年,西文村、新洪村、长源村、罗村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具备基本的医疗条件,业务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上岗,都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其中,新洪村卫生室于2006年8月达到规范卫生室的标准。

2012年,谭家桥镇政府投资60万元启动了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7%。[6]

主要景点

石门峡景区

石门峡是黄山东部卧云峰与布水峰之间的一道神秘大峡谷,峡谷纵深10公里,溪长10公里,是黄山的主要景观之一。景区总面积271.16公顷,林地面积222.05公顷。峡谷纵深10公里,溪长10公里,是黄山风景区东部生态旅游的入口。同时石门峡还是一个红色旅游的革命胜地,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谭家桥战斗发生地,现谷口等地仍存有红军指挥台、战壕、指挥部的遗址。

箬岭千年古道

箬岭古道位于谭家桥镇东黄山村至歙县许村段,是古时连接徽州和安庆两府的重要官道。

徽(州)安(庆)古道又称箬岭千年古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古官道全程由青石板铺就,由黄山东大门谭家桥镇东黄山村直达歙县许村镇。沿途植被垂直分布显著,峰峦叠幛。古道边沿途设有古凉亭供行人车马歇脚。人文景观有汪公庙。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地位于黄山东麓谭家桥镇,地处"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线上,东与旌德县交接,南同歙县、绩溪相连,西与黄山风景区毗邻,

205国道,103省道和京台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纪念馆于2010年7月对外试营业,对外门票价为45元。

黄帝源

景区贯穿黄山轩辕峰至光明顶之下人烟罕至的云海之中,可及的景区有:天台、鼎湖景区,紫芝源大峡谷景区,溶洞群景区和古文化遗迹群。主要景点有数十处。

普仁滩风景区

普仁滩风景区位于103省道旁,距黄山市区65公里,黄山风景区15公里,翡翠谷风景区10公里。景区面积10公顷。采用"二漂合一"游览模式。景区内建有具江南团体风格的楼群女儿庄、农家乐式茶楼、老妈烧烤楼、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参与性的游乐场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