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谢宗万(1924.5~2004.8),男,江苏省江都市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大学学历,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曾任生药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兼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英语可熟练阅读及写作,多次赴日本、伊朗、马耳他、菲律宾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或考察。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师带徒1名。

谢宗万
谢宗万.jpg
出生 1924年5月15日
江苏省泰州小纪镇
逝世 2004年8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于 《中药芫花生药学的研究》

目录

目录

1、个人简历

2、生平介绍

3、调查研究

4、人物评价

5、相关新闻

个人简历

1924年5月15日 生于江苏省泰州小纪镇(现改隶江都县)。

1945-1946年 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任职员。

1946-1950年 在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生药专业学习。

1950-1955年 任山东医学院助教、讲师及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1955年- 先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院及所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品种的本草考证及中药资源、中药鉴定及药学史研究,包括历代本草药物品种的考证、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及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在国家中医药局重大课题"《中华本草》编纂研究"中,担任总编委会副主任、本专业编委会主任;"中药品种理论研究"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发表论文230篇,论著有《中药材品种论述》等36部。获198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1997年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颁发的中国药学发展奖中药奖。

生平介绍

谢宗万,字衍千,1924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小纪镇(现改隶江都县)。他的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上完了高中课程。他除在学校学习外,寒暑假跟随舅父学习古文,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左传》及部分唐诗,为后来在工作中运用古汉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44年,高中毕业后,他缀学在家,一面自学,一面当家庭教师,以解决生活问题。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在扬州中学当了一年职员。

1946年,谢宗万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选读生药专业,在耿以礼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植物分类学。在毕业分配之际,他将两年间采到的标本,全部献给了学校。他虽然对生药学感兴趣,但对所学生药都是外国药(如颠茄、洋地黄、美远志、欧龙胆、波希鼠、李皮等)甚为憾事。在校期间,由于得到生药专家管光地、徐国钧、赵守训等老师的教导,他在生药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1955年,谢宗万在山东医学院任教期间,曾多次带学生到泰山、崂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并对济南一年一度的药市进行中药品种调查。当时曾搞清了闻名山东的泰山何首乌是萝藦科植物Cynanchum bungei Decne,紫花地丁有堇菜科的Vioka yedoensis Makino、豆科的Guekdenstaedtia mukti-fkora Bunge、罂粟科的Corydakis bungeana Turcz等多个复杂品种。他在山东工作时,还与刘德仪等合编《药用植物及生药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支援当时沈阳医学院药科(现沈阳药学院)的生药教学,谢宗万曾在1954年被借调到该校任教半年。

1955年,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谢宗万被调回南京,任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讲师,同年11月,全国第一个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谢宗万被调到北京,从此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从事生药学研究,当时,中国老一辈的生药学家和本草学的奠基人赵燏黄教授就在生药研究室任研究员,并不时地为室内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本草学。谢宗万本来就对本草学感兴趣,又得到赵教授的亲自教诲,因而更加深入地钻研本草学。1982年,谢宗万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81-1987年),中国药学会第16、17届理事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医药行业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本草》编委会副总编兼品种考证专业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六种杂志及《中国药学年鉴》编委会编委,《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顾问,光明中药函授学院顾问、编委。

致力于复杂的中药品种的研究 谢宗万一贯拥护党的中医政策,热爱祖国医药学事业。他把继承、发扬、整理、提高的精神贯彻在生药学研究工作中。使生药学研究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突出中医药特色,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这是他多年来坚持对复杂的中药材品种研究以澄清中药业存在的严重品种混乱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他既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又重视调查采集鉴定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特别着重把传统的本草学与现代植物分类学和生药学三者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他通过具体分析,在复杂的异物同名中药中,考证出中国历代传统药物的正品中药,区别出地区习用品和其他错用混用品,从而提出澄清混乱品种的意见和鉴别真伪的方法。《中药材品种论述》一书即为其代表作。该书上册载文100篇,约40万字,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集中论述中药材复杂(混乱)品种的专著,于1978年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该书1985年又经他补充修订,1990年,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版(82万字),中册载文50篇(40万字),1984年出版发行(第二版1992年修订出版,80万字);下册正在编著中。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过程
谢宗万不但重视实地调查和解决中药混乱品种问题,他还十分关注中药品种的理论研究。只有加强各个领域里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本领域的实践问题,而传统中药学的理论,从来都是以药性理论为核心,至于中药品种方面是否有理论,前人未有论述。谢宗万认为,中药品种繁多,是中医药伟大宝库的物质基础,应该在研究中药品种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现代应用中药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补充和发展中药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解决有关复杂品种的问题。他在总结历代本草沿袭、变迁与发展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药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长期延续或迅遭淘汰以及发生变迁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药材品种延续论"与"药材品种变异论"这两个有关药材品种的新论点。其后,又陆续提出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药材基原(品种)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论;解决中药品种"异物同名"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药名"论;优良品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论;解决伪劣、混乱品种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道地药材"论;品种相近、性效相近论;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性效可变论;研究中药品种,立足该国,放眼世界论等论点,为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中药品种理论研究》,1991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2年2月12日,该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谢宗万首次提出的十个全新论点,全面地分析讨论了中药品种诸多问题的复杂性、形成的历史原因及有关的规律性,并上升成为系统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对于中药复杂品种的整理研究、中药新品种、新资源的开发、道地药材的发展、药名的统一等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谢宗万是中药品种理论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

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谢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待人笑呵呵,非常随和的样子。
但他对待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待他发表的每一篇论文或著作,却是格外认真,甚至可以说是叫真。在编纂《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过程中,文稿及彩图均已交付出版社,且文稿清样已经作者校对后,本已无作者的责任。但谢老仍然提出,对作者提供的原植物彩色图片进行一次品种鉴定工作,除他亲自把关外,还邀请了在京有关单位的相关专家一起参加,把底片投影放大,由同行专家共同把关,给出版社方面及所有参加者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关新闻

谢宗万:患癌老师 放不下三尺讲台
“谢校长,请你准时到医院复查身体。” “最近工作忙,只能在国庆时,才能到医院复查身体,谢谢你们的关心。” 患有口腔贴膜表皮样癌的桐梓县羊磴小学校长谢宗万原计划在9月6日到西南医院复查身体,做好第二次手术前的身体康复。但因秋季开学之初,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复查的时间只能缓一缓,拖到国庆节,抽时间去复查。[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