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談談散文創作中題材的發現和立意以及借題發揮的重要性(碧小家)

​談談散文創作中題材的發現和立意以及借題發揮的重要性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談談散文創作中題材的發現和立意以及借題發揮的重要性》中國當代作家碧小家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談談散文創作中題材的發現和立意以及借題發揮的重要性

新銳散文邀請了知名作家作為授課老師,每月請一位老師在群里進行散文寫作經驗的傳授,重點點評一個重點作者的作品,指出其得失,以利於其提高。授課時,由被點評人主持,介紹授課老師,講授過程中可與老師交流提問。講授完畢後,群成員可交流提問。今天是第二課,由白福成老師授課,點評重點作者白雪梅。

如寫《一個人的馬鞍山》,從大格局入手,從表面看上去,是在寫馬鞍山的名勝古蹟,其實作者不單純就景寫景,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她借馬鞍山之景,抒己之情懷,真正想寫的是一方之地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澱下來的文化,於是,逐漸從景色描寫中烘托出了當地的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泰不華和方國珍,然後筆鋒一轉,開始借題發揮:

時代久遠,朝代更迭,江南舊事,後人煮酒論之,你可以淡然,可以超脫,但是我相信在浩渺的歷史星空,總有那樣一些人、一些事打動你,尤其是他們留下的歷史遺蹟就在你身邊時,那種時空的悠遠與接近,熟悉與陌生,不能不讓人心生漣漪!

《慈雲極樂寺》這篇散文既是遊記也是文化散文,讀過之後,覺得充實卻不冗雜,文中總有一段精彩的發揮:

滾滾紅塵,人事紛擾。世事恰如眼前的景象,似乎總被霧氣裹挾,難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是江南舊事,後人煮酒論之。世事就是如此。佛經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在漫長的人生長河中,一切必須放下,放下然後感恩,得自在。

作者的文筆和情感在南方和北方兩地間遊走:「我喜歡南方的蜜橘花,我也喜歡北方的沙棗花」。

作者老家雖在浙江台州,但她從小出生於寧夏,長於寧夏,她已經成了地道的寧夏人。於是,她最終的情感還是落在了寧夏。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台州工作,對台州的生活極不適應,這從《客從何來》一文中,可以看出:

對我,老家根本是個陌生的地方,我們沒有自己的房子,我聽不懂黃岩話。……小時候渴望的美味現在也已經不是美味。我開始思念涼皮、羊肉泡饃、油餅、肉夾饃這些寧夏的美味……

從作者的靚照看上去,她似乎個頭挺高,臉盤為長方型,這就已經滲透了北方的血脈。但因父母是台州人,她的骨子裡或多或少一定還會隱藏着南方人的氣質,於是,在作品風格中,既有北方的帥氣和粗獷,也不乏有南方的細膩與溫婉。

作者是一個善於學習和借鑑作者。比如,她寫北方的沙棗樹:「周姨家的後院種了兩棵樹,一株是沙棗樹,另一株也是沙棗樹」,顯然是借鑑了魯迅先生的描寫手法。

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作者首先發現了其中的美和特色,才會有所感悟,才會動筆的。作者發現了馬鞍山之美和馬鞍山的歷史人物之美;發現了北方沙棗花的純樸之美,同時聯想到將一生奉獻給北方寧夏的周姨和郭叔,發現這兩個人身上閃爍着典型的支邊者的奉獻精神,發現了花與人之間似乎有一種極為相似的精神氣質。

借鑑和學習方面,作者算是一個智者。首先,她有很高的鑑賞能力。同時,她也善於汲取他人的養分,來培育自己的文字。她的文筆中呈現出魯迅、朱自清時代的風格,也呈現出當代余秋雨的大散文風格,她甚至汲取了外國作家如日本的太宰治寫《斜陽》之類的風格。她借鑑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作家的風格,卻沒有落入俗套。換句話說,對於傳統的敘述風格,她既能走進去,也能及時地跳出來。

[1]

作者簡介

碧小家,陝西省合陽縣小學教師,熱愛讀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