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課(拼音:kè),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本義是考核,引申為檢測、徵收賦稅、差派勞役、學習、作業等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課

拼音; kè

部首; 訁

五筆; yjsy

倉頡; ivwd

鄭碼; skf

字級; 一級

平水韻; 二十一個 去聲

總筆畫; 10

四角; 3679₄

統一碼; 基本區 U+8BFE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課,形聲兼會意字。從言,果聲。"課"從言,表示與人的語言有關;"果"作這個字的聲旁,指示讀音,"果"有成果之義,兼有表義作用,表示經過實踐檢驗,已經被人們認可的成效。"課"意為用書面語言或口頭語言來證明所取得的成果,或者以已有的成果為標準進行書面或口頭的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兵器製成後,未經檢測不使用,未經試用不收藏)《管子·明法》:"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實,以官任其身而課其功。"是說賢明的君主依據官的職責選任吏員、考核其成就。"課"的語義主要是檢測、考核

"課"的"考試評定"、"計算"等義都與此義有關。常用的"功課"、"課程"的"課"也是由其初義逐漸引申而來的,只是引申的環節太多,不易被認識到罷了。傳統預測學中有"起課"一詞,是占卜問事,是用語言告訴事情的結果。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試也。從言,果聲。

摺疊說文解字注 試也。

《廣韻》:第也。稅也。皆課試引伸之義。

從言。果聲。

苦臥切。十七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苦臥切。科去聲《說文》:試也。《廣雅》:第也。《玉篇》:議也。《增韻》:計也,程也。《史記·匈奴傳》:課校人畜計。《前漢·京房傳》:房奏考功課吏法。《晉書·元帝紀》:勸課農榮。《宋書·沈約自序》:少寬其工課。《汲冢周書》:程課物徵。《管子·七法篇》: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又《廣韻》:稅也。《舊唐書·職官志》:凡賦人之制有四:一日租,二日調,三日役,四日課。

又縣名、水名。《隋書·地理志》:課陽縣屬南陽郡,因課水而名。

又《玉篇》苦訛切。《廣韻》《集韻》苦禾切。並音科。課,差也。

又《類篇》:率也。[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