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诵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诵经

诵经,指崇尚佛学的人诵读经文。诵:背文而暗持之也,止观 四之一曰:"诵者背文暗持也。"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诵经:法华 五种法师行之一,暗诵经文也。

心经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 [1]

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T013d51418ae55879fb.jpg

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盘,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2]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1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

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110012152.jpg

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

释论甚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著《金刚般若论》2卷,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3卷,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另有师子月、月官等亦撰有论释,但无汉译本。中国从东晋、隋唐直至清末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1卷;隋吉藏《金刚经义疏》4卷(一作6卷),智顗《金刚经疏》1卷;唐慧净《金刚经注疏》3卷,智俨《金刚经略疏》2卷,窥基《金刚经赞述》2卷,惠能《金刚经解义》2卷;《金刚经口诀》1卷,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2卷;宋子睿《金刚经同刊守记》4卷;清徐槐廷《金刚经解义》2卷;近人丁福保《金刚经笺注》等。日本则有空海《金刚经解题》1卷,法树《金刚经诸译互证》3卷,光谦《金刚经破空论俗谈》1卷,楞伽道人《金刚经讲义》1卷等。

楞严经

1960358 20181227082101172020 1.jpg

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 、《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关于此经的译者,有各种不同传说,大多认为译者般剌蜜帝为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但此经译出后,宋代子睿以下的注释家对其出处曾有所怀疑。近代更有人疑为中国人的撰述。

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为序分。讲述此经说法因缘:佛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并为其说修禅定,能断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第二卷至第九卷为正宗分。主要阐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体",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种种"颠例"之见,通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达到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第10卷为流通分。讲述此经应永流后世、利益众生等。

相传中国注疏有百余种。其中主要有宋子璿《楞严经义疏》10卷,智圆《楞严经疏》10卷,咸辉《楞严经义海》30卷,戒环《楞严经要解》20卷,王安石《楞严经新解》10卷;元惟则《楞严经会解》10卷;明祩宏《楞严经摸象记》1卷,德清《楞严经通议》10卷,圆澄《楞严经臆说》1卷,传灯《楞严经圆通疏》10卷和《楞严经玄义》4卷,智旭《楞严经玄义》2卷,普寂《楞严经略疏》4卷,兴隆《楞严经义疏显密幽玄记》10卷等。日本亦有注疏40余种。

妙法莲华经

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

起源 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 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写本,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尔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另外,在新疆还发现有和阗文的译本。

Cd426b4653a74111a63ac20a15a9d423.jpg

译本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经共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改订本等17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者外,尚有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27品。此外据《开元录》卷十一、十四载,还有《法华三昧经》6卷、《萨芸芬陀利经》6卷、《方等法华经》5卷等三译阙本,似属误传。罗什译本原是7卷27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于高昌所得《提婆达多品》、隋阇那崛多于益州译出的《普门品偈》与玄奘所译《药王菩萨咒》一起编入,构成现行流通本7卷28品的内容。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名《藏梵传译法华经》。法译本有巴尔诺夫的《法译法妙莲花经》(1852)。英译本有基恩译《正法华经》,编入《东方圣书》第21卷(1884)。日本有梵汉对照《新译法华经》、《梵文和译法华经》、改订梵本《法华经》等。此外,基恩和南条文维还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莲花经》(《佛教文库》第10卷,彼得堡,1908~1912)。

内容 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的《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盘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全经大段分科,古来主张不一。隋智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又以前14品为迹门,后14品为本门。后人多依其说。

T01522d313831c22ff2.jpg

影响 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在中国汉地流传甚广。《高僧传》所举讲经、诵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敦煌写经中也是此经比重最大;南北朝注释此经学者达70余家。陈隋之际智顗更依据此经创立了天台宗。汉译本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直至现代,日本新兴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和妙智会等,都专奉此经与经题为宗旨。此经由于流传甚广而出现了伪作。早在隋代《众经目录》中即有《妙法莲花经度量天地品》等3种伪经、敦煌写经、《续道藏经》和日本《续藏经》中也都收有附会此经的伪作。

注疏 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华经疏》2卷;梁法云《法华经义记》8卷;隋智顗《法华玄义》20卷、《法华文句》20卷(一作10卷),吉藏《法化经玄法》10卷、《法华经义疏》12卷;唐窥基《法华经玄赞》10卷;元徐行善《法华经科注》8卷;明智旭《法华经会义》1卷;清通理《法华经指掌疏》7卷。新罗元晓《法结经宗要》1卷。日本圣德太子《法华经义疏》4卷,最澄《法华经大意》1卷,日莲《法华经注》10卷等。

华严经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 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认为,在梵本《树严经》及《大方广佛华经》(第58卷)中都提到 ysa 一字,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该经出现的年代和传播的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译本 汉译3种: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②唐实叉难陀译,80卷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358d516a75b3414386186dc5534e220f.jpg

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从东汉支娄迦谶译此经别行本《兜沙经》(《如来名号品》)开始,至唐时止,据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各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最为流行。其中重要的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光明觉品)1卷;聂道真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净行品)1卷;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十住品)1卷;祗多蜜译《菩萨十住经》(十住品)1卷;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十地品)4卷;竺法护译《等日菩萨所问三昧经》(十宝品)3卷;竺法护译《度世品经》(离世间品)6卷;圣贤译《罗摩伽经》(入法界品)3卷;地婆诃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1卷。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亦有《华严经》,共45品,原本来自于阗,译者胜友、智军,校者遍照。

《华严经》的梵文本目前只发现《十地经》(相当于《十地品》)和《树严经》(相当于《入法界品》)。在印度,这两本经是单独传播的,在尼泊尔则列入"九法"之中,中国也有单译本。

内容 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汉译实叉难陀的80卷本,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经在隋唐时弘传极盛,终于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注疏 在印度有龙树的《大不思议论》(一部分汉译为《十住毗婆沙论》),此外有世亲的《十地经论》和金刚军、坚慧的《十地品释》等。中国的注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华严经游意》1卷,杜顺《华严五教止观》1卷;唐智俨《华严搜玄记》10卷、《华严孔目章》4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法藏《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旨归》1卷、《华严经文义纲目》1卷、《华严经传记》5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五教章》)4卷、《华严经问答》2卷、《华严策林》1卷、《华严经义海百门》1卷、《华严游心法界记》1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1卷,澄观《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华严法界玄镜》2卷、《华严心要尖门》1卷,宗密《华严原人论》1卷、《注华严法界观门》1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1卷、《华严心要法门注》1卷等。此外还有新罗元晓、太贤、表员等人的注疏。

T011c40277c73835958.jpg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箱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译本 汉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梵文本在9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近代由马克斯·缪勒与南条文雄在伦敦校刊印行,并于1894年译成英文,刊载于《东方圣书》第49卷。在日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推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木婉雅、高畑崇导等,依据梵、汉、藏文译出的数种日译本。高畑崇导还把鸠摩罗什的汉译本于1979年译成英文。此外尚有《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和汉二译对照》本与《无量寿经梵文和汉五译对照》合并出版。此经的藏译本虽从梵文译出,但译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响。

内容 阿弥陀为净土宗信仰的佛名号,佛教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他原为国王,后捐弃王位,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行果圆满,随愿所成,光明寿命,悉皆无量。此经叙述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对舍利弗等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庄严:有七宝严饰的树林、楼阁,有八功德水池,诸色微妙的莲花,妙声自然的众鸟;众生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该处等。由于此经汉译约仅2000字,容易背诵,加上修行方法简便,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成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宋明以后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课,净土宗也随此经的流传而影响日益扩大。

注疏 现存注疏在中国主要有隋智顗《阿弥陀经义记》1卷;唐慧净《阿弥陀经义疏》1卷,窥基《阿弥陀经义疏》1卷、《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宋智圆《阿弥陀经义疏》1卷,元照《阿弥陀经义疏》1卷,戒度《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3卷;元性澄《阿弥陀经句解》1卷;明大佑《阿弥陀经略解》1卷,传灯《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2卷,祩宏《阿弥陀经疏钞》4卷,大慧《阿弥陀经已诀》1卷,智旭《阿弥陀经要解》1卷;清徐槐廷《阿弥陀经疏钞撷》1卷,净挺《阿弥陀经舌相》1卷,续法《阿弥陀经略注》1卷,彭际清《阿弥陀经约论》1卷;近代有黄智海《阿弥陀经白话解释》1卷等。另有新罗圆测、元晓、遁伦、憬兴、玄一、太贤以及日本源信、源空、圣聪等人注疏多种。

无量寿经

T019330a636a4ffad89.jpg

佛教经典。一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流行于犍陀罗地区。三国魏康僧铠译。2卷。

译本 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唐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唐菩提流支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2卷;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有经录记载而现已缺本的有:东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2卷;魏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2卷;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1卷;南朝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2卷,宝云译《新无量寿经》2卷,昙摩蜜多译《新无量寿经》2卷。《开元释教录》卷十四称:"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后出的法贤译本,即所谓五存七缺的十二种译本。但后人对此存疑颇多,认为是误将一经分属多位译者所致。因此,有人认为此经前后仅五译,最多不过七译,其他纯系经录之误题。此经另有胜友、施戒与智军合译的藏文本,收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

此经梵本和各种译本内容大体相同,仅文字互有出入,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康僧铠、支谦、菩提流支三译本有大比丘众12000人,支娄迦谶译本作大弟子众1250人、比丘尼500人、清信士7000人、清信女500人,法贤与藏译及梵本作32000人;康僧铠译本列菩萨众17名,菩提流支列13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弥勒),其他三译未列。又如正宗分、流通分中的某些段落,各本也都稍有出入。因而近世学者疑此经梵本原有数种异本。目 前已发现的梵文抄本已有25种之多,其中包括在中国发现的中亚驴唇体文本。

内容 叙述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12000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漫长时期,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其国土谓安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严饰,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庄,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至于往生者有上辈、中辈、下辈之分。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即隔一生而成佛),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最后释迦牟尼劝弥勒及诸天人等,备勤精进,不存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等等。

T014e27f182d0033f99.jpg

影响 此经传到中国后,影响甚大。东晋青山竺法旷以"无量寿为净土之因","有从则讲,独处则诵"。后有慧远在庐山设白莲社,弘扬念佛法门。东魏昙鸾更作《往生论注》,弘扬此经,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此后,历代注家辈出,疏释不绝。朝鲜和越南,此经传习也颇盛。在日本,有日僧慧隐入唐求法,回国后即在皇宫中讲《无量寿经》。奈良时期,有三论宗智光专求净土,注有龙树释论。法相宗善珠亦作书以释此经。净土宗开创者源空、净土真宗创立者亲鸾更是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的宗义;此经在日本的弘传盛况空前。19世纪中,在尼泊尔发现此经梵本。马克斯·缪勒和南条文雄于1882年据以刊行,与《阿弥陀经》一起编为《佛说无量寿经梵文和译支那译五译对照》。后又译为英文,收于1894年出版的《东方圣书》第49卷。日本译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中村元等依据梵、藏、汉文本译出多种。其中荻原云来和河口慧海的译本均编入《梵藏和英合璧净土三部经》(《净土宗全书》别卷)中。

注疏 现存主要有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2卷,吉藏《无量寿经义疏》1卷;清彭际清《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新罗憬兴《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3卷,玄一《无量寿经记》(上卷残存,下卷已失),元晓《无量寿经疏》1卷。日本有源空《无量寿经释》1卷,了慧《无量寿经钞》7卷,圣聪《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24卷,道隐《无量寿经甄解》18卷,西吟《无量寿经显宗疏》10卷等。此外,现已佚失的重要注疏尚有灵裕、知玄、法位、圆测、大贤、义寂、寂证的注疏多种。

观无量寿经

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该经重要注疏有隋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唐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宋知礼《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明传灯《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续法《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彭际清《观无量寿佛经约论》1卷;丁福保《观无量佛经笺注》等。

长阿含经

T01f88ed828812fe456.jpg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4部分:①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

《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②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盘的经过。

Mp18881461 1434357928351 9.jpg

《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④驳斥外道(异教)。

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 )

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对其他外道的批驳散见于各经。在驳斥外道的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观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