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诚实的商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诚实的商人
圖片來自六图网

诚实的商人,诚笃的商人回到舍利婆国后过着很舒适的日子,常常布施给赤贫的人。寿终之后,他又转世到善道中去。

原文

 五大劫曾经,菩萨是一个诚笃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相同产品的商人同行,而那个商人是一个极贪心的人。
   有一天,他们一同渡河到热烈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意。像平常一般,他们赞同分头去沿户贩卖,以防止直接竞赛。
   在城里有一座褴褛的大屋,这家人曾经是巨贾,不料家道中落,家族逐步衰亡,至今只住着一个老妇人和她的孙女,她们只靠被人雇佣来追求糊口。
   当天下午,那位贪心的商人來到大屋前的大街贩卖货品,他拉长嗓子喊着:“卖项圈!卖项圈!”
   小孙女听到叫卖声,就乞求她的老祖母说:“婆婆,请您买一条项圈给我吧。”
   “咱们穷得很啊,家里一分钱都没有,我也找不到啥能够交流的东西。”
   小孙女俄然想起家中还有一只旧碗,就把碗拿來对婆婆说:“你看,这个脏旧碗对咱们也没用,不如将它换一件美观的东西。”
   小孙女拿来给婆婆看的旧碗其实是这家本来的主人就餐的宝贵金碗,他常用來吃他的咖喱饭。自从他身后,它就被丢掉在其他的锅盘之间,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垢。这婆孙俩根本不知道它是金子做的。
   老祖母把商人召进屋请他坐下,然后拿着脏碗对他说:“先生,我的孙女想要一条项圈,你能不能够拿这个碗交流一些她要的东西?”
   这个贪心商人置疑碗的价值,就把碗翻转过来,偷偷地用针在碗底划了划,一会儿就发现这脏碗是金子做的。
   他坐在那里脑筋飞转如风车,最终被贪欲所操控,决议不花一分钱弄到金碗,而不给她们交流任何东西。于是他就把碗丢在地上,说:“你拿这个脏碗來有啥用?它连半分钱都不值。”说完便一副愤慨的姿态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之前两位商人商议后赞同,一位商人叫卖过的当地,另一位商人也可曾经去叫卖。因此这位诚笃的商人也來到大屋前的大街贩卖货品,他拉长嗓子喊着:“卖项圈!卖项圈!”
   小孙女再次听到叫卖声,又去乞求她的婆婆,老祖母说:“乖孙女,第一位商人把碗丢下跑了,这一回用啥交流呢?”
   小孙女说:“那个商人很奸滑,婆婆!这个商人看起來挺厚道的,我想他会肯的。”
   这个诚笃的商人进到屋里,婆孙俩腼腆地把脏碗交到他手上,他一看就知道这是个金碗,就对婆孙俩说:“老妈子,这个碗值十万个银元,对不住,我没那么多钱!”
   惊奇于这位商人的话,老祖母说:“先生,早些时另一位商人看过了这碗,他说不值半分钱,还把碗丢在地上,然后就愤慨地走了。方才它还不值半分钱,如今必定是因为你的诚笃,它才成为金的。请你拿走它吧,只需给咱们一些东西,咱们就很满足了。”
   这时诚笃的商人只要五百个银元,他的货品也只值五百个银元,他把它们都给了婆孙俩,只需求保留住他的秤、包袋和八个银元作为回程的盘缠。婆孙俩快乐地接受了,两边屡次相互道谢后,诚笃的商人拿了金碗,疾速走到河滨,付了八个银元的船费就上船了。
   诚笃的商人走后不久,那位贪心的商人又回到大屋,假意对婆孙俩说他是无法之下才情愿交流,他要婆孙俩把脏碗拿來,他会给他们交流一些东西。
   老祖母对着他骂道:“你这个骗子!你说咱们的金碗不值半分钱,还好你走后一个诚笃的商人通知咱们,咱们的金碗值十万个银元。他给了咱们一千银元就走了,你来晚了。”
   这贪心的商人听了登时大失人望,疼爱备至,喊道:“他抢了我的!他抢了我的!他抢了我的十万银元的金碗。”他变得歇斯底里,失去了沉着,丢下他的钱与货品,撕破了他的衣服,拿了他的秤棒,冲到河滨去找诚笃的商人算帐。
  这时船已摆渡到河基地,他大声叫船夫转回头,诚笃的商人冷静地对船夫说,你照直开到彼岸吧。
   贪心的商人愤慨备至,对诚笃的商人生起极大的仇恨,怒火攻心,连续吐了几口血,心碎裂成几块,随即便倒在河滨死了。
   诚笃的商人回到舍利婆国后过着很舒适的日子,常常布施给赤贫的人。寿终之后,他又转世到善道中去。
   佛陀讲完故过后,说诚笃的商人即是他的前生,而那位贪心的商人即是提婆达多。从那一世开端,提婆达多对菩萨的仇恨心就从來没有止息过。[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