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鉴 第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1],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门),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识鉴 第七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相关文章
曹操年轻的时候拜见乔玄,乔玄对他说:“现在天下正要大乱,群雄像老虎一样争斗,能够拨正世道,治理天下的,不就是您吗?可您其实在天下大乱时是英雄,在太平盛世时就是奸贼了,只是遗憾我老了,不能见到您将来的荣华富贵,我把我的子孙后代托付给您啦。” 乔玄(桥玄),汉成帝、桓帝、灵帝三朝元老,可称重臣,史籍记载他性格刚直,最出名的轶事是他十岁的小儿子被绑匪掳为人质,他不愿屈服,坚持捉拿贼人,结果孩子被杀。他痛定思痛,上表请求朝廷立下法度,今后凡有贼人劫持人质,一定把贼当场击毙,不能以钱财赎买,助长绑匪气焰。法令实施之后,劫持人质的事情竟渐渐绝迹。 这样一位铁血人物,当时曹操只是个浪荡少年,他没有必要吹捧曹操,应该是真心称许。《世说新语》里,将这一段列入“识鉴”篇,想来对桥玄的眼力也很是肯定,对“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的评价相当认可。 历史传说曹操薄情寡义,证据之一就是,桥玄清廉自守,去世之时家里贫穷,族亲都没有当大官的人,不能举行像样的丧葬仪式,而曹操也没有伸出援手,对不起乔玄当年的知遇之恩。 这里可能要为曹操叫声屈:桥玄去世是汉灵帝光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83年,那时曹操可不是加了九锡的魏王,他还在白手起家创业初期,刚刚开始镇压黄巾军起义,东奔西走自顾不暇。况且古代音书不通,别说曹操不一定知道这事,就算曹操知道,等他腾出手来管这事时,可能桥老坟头都长草了。 曹操当年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趁势而起,干一番事业的有志青年,听完桥玄的评价应该挺高兴的,因为有记载说,曹操后来出兵路过桥玄的坟墓时,亲自撰写祭文并且派礼官祭奠他,可见当年情份。当然,也可能是桥玄的威胁起了作用,他老先生当年跟曹操说: 就是说,我死以后,你路过我的坟前,如果不给我一斗酒一只鸡当祭品,三步之内就会肚子疼,到时候可别怪我呀! 这话还是曹操在给桥玄的祭文里自己回忆的,不管真不真实,至少说明桥玄给曹操留下的印象很好,有种忘年交的感觉。 而且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之后,征战路过梁园(今河南商丘),也就是桥玄的墓葬附近,还派使者以太牢之礼(最高礼节)祭奠他,这应该也能体现出曹操对桥玄的真挚感念。 人性真是复杂,桥玄虽然脾气急躁,性情刚硬,但能够奖掖后辈,对个毛头小子也肯大加鼓励。曹操多疑猜忌,狡诈狠毒,但对有恩于他的人总怀着感激之情。想要评价一个人,即使有“盖棺论定”之说,千秋之后仍然众说纷纭,所谓“识鉴”,也只能管中窥豹罢了。[2]
简介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的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清楚地见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唐朝修《晋书》多采《世说新语》,引用的312条约占《世说新语》条目的三成左右。对此后世的史家常有批评。 [3]。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4]
相关信息
〈王蓝田食鸡子〉、〈曹植七步成诗〉、〈晋明帝论日近远〉、〈管宁割席绝交〉、〈华歆、王朗乘船避难〉、〈陈元方答客问〉、〈王导骂新亭对泣〉、〈石崇杀妓〉、〈裴令公吊阮步兵〉、〈王子猷访戴安道〉、〈曹操、杨脩过曹娥碑〉、〈曹操捉刀〉、〈曹操望梅止渴〉、〈王敦出婢妾〉、〈支道林养鹤〉、〈顾恺之倒食甘蔗〉、〈嵇康临刑索琴〉、 〈谢奕作剡令〉、〈谢安听阮裕白马论〉、〈谢安、王坦之赴宴〉、〈谢道韫咏絮〉、〈谢玄北征不为名〉、〈谢万石雅量〉、〈刘伶祷神戒酒〉、〈王羲之坦腹东床〉、〈王子敬人琴俱亡〉等篇曾收录于台湾中学阶段各版本课本,或补充教材。今日有许多成语典故、汉晋文人轶事几出自此,亦可将《世说新语》视为古代短篇小小说合体。
视频
世说新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 ,搜狐,
- ↑ 世说新语 识鉴第七 ,百度知道,2022-06-05
- ↑ 世说新语艺术特色 解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有何艺术特色?,冠华居,2016-7-1
- ↑ 刘义庆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