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评书

增加 1,597 位元組, 4 年前
题材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 <big>刘兰芳 评书</big> ''' ,又 |- | [[File:刘兰芳.jpg|300px|缩略图|居中|刘兰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9215037564&di=aec0e64fcf41eafe722c29947855553c&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3466573234%2C2552816557%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fund.cssn.cn/st/st_wycqs/201408/t20140818_1295390.shtml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的图片]]]|-|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中&nbsp;文&nbsp;名&nbsp;''': 评书  '''外&nbsp;文&nbsp;名&nbsp;''' :Story Telling  '''其他名 称''' :评话、 书、讲书、讲古  '''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于''': 宋代|} '''评 书''' ,又称说书 ,[[湖北]]、[[广东]][[粤语]]地区及[[闽南语]]地区称''' 讲古''' ,在[[四川]]称为''' 讲书''' ,古称''' 说话''' ,是[[中国]][[东北]]、[[华北]]、 [[两广]]、[[湖广]]、[[ 四川]] 一带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 说书人''' 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中文名 评书 外文名 Story Telling 其他名称 评话、说书、讲书、讲古 始 于 宋代
== 历史 ==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ref>[http://www.sohu.com/a/166156824_390714 【历史】聊聊评书的起源] ,搜狐,长沙FM105电台,2017-08-21 12:13</ref>,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 三国]] 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演义|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制作 了[[Flash]] 了Flash 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迷欢迎。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实际上,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 说话与评书 === 
在[[唐代]],[[佛教]]融入了通俗文学,[[僧人]]为了吸引[[檀越]],发明了一种说演[[佛经]]故事的艺术,称之[[变文]]。不久,又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同时,说话文学也在日本有所发展,成爲一种本土文学形式。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 题材 == [[File:田连元评说.jpg|270px|缩略图|右|田连元评说[http://image73.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6/0220/42250514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02/20/3013042_383082069.s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 说书虽然以讲史为主,但多数为引人入胜,并没有尊重历史的原貌。比如:[[商朝]]有[[大炮]];[[汉代]]有[[银票]];[[三国]]有[[武状元]]。但由于说书面向的是[[百姓]],客观上起到普及文化和历史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不认识字的人都能吟两句[[打油诗]]、了解历史,唯一的途径就是评书和[[戏曲]]的传播 <ref>[http://blog.chinaunix.net/uid-27170532-id-3303654.html 评书与说话区别],Chinaunix</ref>
说书的段子来源分四类:史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神怪书(《[[封神演义]]》、《[[济公传]]》)公案书([[施公案]]、[[包公]]案)、[[武侠]]书(《[[三侠五义]]》、《[[童林传]]》)。但几乎只要是[[小说]],经过略微加工,就可以成书评说。
== 形式 == 
每一段的评书称“回”,小于100回的书称小段。如果只是一回或几回称“片子活”。如果大于100回那么称为,“长篇活”。
说一部开篇先赋一首诗,称为“开场诗”,常说一首诗或小令诗。比较常见的是《[[西江月]]》 <ref>[https://music.163.com/#/program?id=904882540 德云社十周年庆典-2006开幕式+学评书+西江月],网易云音乐</ref> 或《[[临江仙]]》。回与回之间一般以“且听下回分解”和“上回书,我们说到......”连接。这和[[章回小说]]是一样的。
评书以语言除了“开场诗”外,还有多种技巧:
* [[垛句]]: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使用[[排比]]重叠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 传承 == 
评书从[[柳敬亭]]、[[王鸿兴]]开始,经十代传承之今。以前三代谱系:
* 第一代:王鸿兴
著名的说书艺人:
* 老一辈的有:[[张悦楷]]、[[林兆明]]、[[连阔如]]、[[袁阔成]]、[[李鑫荃]]、[[田连元]]、[[连丽如]]、[[单田芳]]、[[刘兰芳]]、[[刘延广]]、[[金文声]]、[[刘立福]]
* 新一辈的有:[[孙一]] <ref>[http://sunyi.zgpingshu.com/ 孙一评书网评书列表],评书网</ref> 、[[张少佐]]、[[王玥波]]、[[李伯清]] 
==曲种名家==
 
[[File: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jpg|300px|缩略图|右|[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1519/144369731_1_20180915073605473.jpg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5/19/27279192_786938928.shtml 来自 个人读书馆 的图片]]]
 
===单田芳===
 单田芳(1934-2018 年——2018年 ),著名评书表演 [[ 艺术 ]] 大师,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继承人。 [4] 原鞍山曲艺团业务团长,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34年生于营口,同年随父母到沈阳,1952年在沈阳二十七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工学院,1987年退休,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了《 [[ 隋唐演义 ]] 》、《 [[ 三侠五义 ]] 》、《 [[ 白眉大侠 ]] 》、《 [[ 乱世枭雄 ]] 》等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 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ref>[http://www.sohu.com/a/337045756_120198717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十大经典评书有哪些] ,搜狐,大奇娱乐,2019-08-28 17:05</ref> 。  
===田连元===
 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原名田长庚,祖父田锡贵、父亲田庆瑞都是鼓书艺人 [7] 。1941年生于长春,少年时代在天津 [7] 。小学读书时就读过很多中外名著 [7] 。七岁开始登台,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 [7] 。他出身说书世家,因父病,辍学从艺,没有获得一纸文凭。他靠借读同学的课本,自学完成了初、高中、大学的文科课程,并在学艺之暇,遍读名篇杂著开拓视野。十七岁开始正式演出,说《 [[ 杨家将 ]] 》、《 [[ 粉妆楼 ]] 》、《 [[ 大八义 ]] 》等书 [7] 。1960年进入 [[ 本溪市 ]] 曲艺团。二十三岁即出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 [7] 。自1964年至今,先后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现代评书小段《 [[ 追车回电 ]] 》、《 [[ 新的采访 ]] 》、《 [[ 没演完的戏 ]] 》、《 [[ 贾科长买马 ]] 》,长篇评书《 [[ 欧阳海之歌 ]] 》,传统评书《 [[ 孙膑与庞涓 ]] 》、《 [[ 杨家将 ]] 》、《 [[ 水浒人物传 ]] 》、《 [[ 施公案 ]] 》、《 [[ 小八义 ]] 》等 [7] 。其很多节目在中央和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有的曾在报刊上发表 [7] 。历任本溪市曲艺团业务团长,本溪市歌舞团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本溪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曲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曲协理事,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7] 。2011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连元撰写的《 [[ 田连元自传 ]] [8] 。主要代表作品:《隋唐演义》、《杨家将》、《瓦岗寨》等。
==视频==
<center>评书《李元霸别传》</center>
<center>{{#iDisplay:g00213cuclx|650|480|qq}}</center>https://v.qq.com/x/page/.html
<center>田连元评书精选-经典评书《包公案》第36集</center>
<center>{{#iDisplay:m03371mi9mu|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 Vibeke Bordahl着,米锋等译:《扬州评话探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B. Riftin(李福清)着,尹锡康等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244,3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