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讼,汉语汉字,读作sòng。是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还有自责的意思。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讼

拼音; sòng

争辩是非; 争~。聚~纷纭

笔画数; 6

郑码; SOZS

部首; 讠

笔顺编号; 453454

基本解释

(讼)

sòng

⑴ ㄙㄨㄥˋ⑵ 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事。~案。~词。

⑶ 争辩是非:争~。聚~纷纭。

⑷ 自责:自~。

⑸ 古同:颂",颂扬

⑹ 郑码:SOZS,U:8BBC,GBK:CBCF

⑺ 笔画数:6,部首:讠,笔顺编号:453454

详细注解

sòng

[动]

⑴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⑵ 同本义 [argue;dispute]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⑶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⑷ 打官司 [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⑸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公(袁可立)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⑹ 喧哗 [noise]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汉·东方朔《七谏·怨世》

⑺ 谴责 [blame]。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 公治长》

内讼敢不勤--王安石《感事》

⑻ 为人辩冤 [plead;defend]

汉武帝杀戾太子,田千秋讼太子冤。--宋·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⑼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⑽ 通"颂"。歌颂 [eulogize;extol]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词性变化

sòng

[名]

诉讼者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sòng

⑴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openly]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⑵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

⑶《史记·吕太后本纪》:"未敢讼言诛之。"讼即"公"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常用词组

讼案

sòng'àn

[lawsuit] 诉讼的案件

了结讼案

讼词

sòngcí

[legal cases] 状纸上写的文字

包揽讼词

讼棍

sònggùn

[legal petifogger;shyster] 挑唆别人打官司,借以从中牟利的人

沈大年又补了一张呈子,知县大怒,说他是个刁健讼棍,一张批,两个差,押解他回常州去了。--《儒林外史》

讼师

sòngshī

[shyster;legal pettifogger] 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

被告抄入手,乃请刀笔讼师,又照原词多方破调,骋应敌之虚情,压先功之劲势。--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讼

〔古文〕䛦১�吅㕬《唐韵》《集韵》《韵会》《正韵》ࠀ�似用切,音颂。《说文》争也。《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

又《易·讼卦疏》凡讼者,物有不和情ࠂ�,争而致其讼。《注》争辩也。

又《杂卦》讼,不亲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敎而有狱讼者,听而断之。《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疏》对文例也。若狱讼不相对,则争财亦为狱。

又众论异同错互也。《后汉·曹褒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注》言相争不定也。

又上书为人雪冤曰讼。《前汉·王莽传》吏民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

又责也。《论语》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注》讼,犹责也。

又公也。《史记·吕后纪》未敢讼言诛之。《注》讼,公也。犹明言也。《韵会小补》通作诵。《前汉·吕后纪·邓展注》诵言,公言也。《正字通》讼,亦音工。与公通。

又《韵会》通作颂。《说文》歌讼也。《徐铉曰》古本《毛诗》雅颂字多作讼。

又《广韵》《集韵》《韵会》ࠀ�祥容切,颂平声。亦争狱也。《诗·召南》何以速我讼,叶上墉下从。毛氏曰:《易》注:讼,争也,言之于公也,从言从公,盖会意也。且谐公声,是以《诗》协从韵,《易》独音去声,未为允当。合依《诗》音,二韵通用。

又《集韵》馀封切,音容。诤也。《书·尧典》嚚讼可乎。马融本作庸。

又容也。《史记·吴王濞传》佗郡国吏欲来捕亡者,讼共禁弗予。《注》讼音容。言其相容禁止不与也。

又叶古东切,音公。《潘岳·关中诗》既征尔辞,复蔽尔讼。当乃明实,否则证空。

又叶徂郞切,音藏。《魏武帝·对酒曲》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