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章》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读

儒家一直重视诗教,后世编《千家诗》作少儿读物,亦是显证。诗教传统自孔子始。孔子教儿子,也就是学《诗》与《礼》。

诗不同于说理文字,必须通过形象来传递精神,这就要求对景物与人事有细致的观察与描摹,对精神有亲切的体会与把握。读诗亦须用心,否则难有收获。孔子的“兴”、“观”、“群”、“怨”,指出了读诗的重要门径,沿此用心,可入诗境。

春秋时期各种朝聘宴享,动必引《诗》,故《诗》又足以教人如何待人,事父与事君只是举近与远的要例。[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