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擊磬於衛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 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解讀
孔子在衛國擊奏樂磬,一個背草筐的人路過,竟能從磬樂中聽出孔子的心緒,可知又是一位隱居高人。
不僅於此,這位高人還告誡孔子,無人知曉你,就算了。固執糾結於心,就淺陋了。他引《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的「深則厲,淺則揭」,讓孔子行事要乾脆,水淺就撩起衣裳過去,水深撩衣裳沒用,就穿着過去算了。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各人情況不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這樣乾脆的。也許這正是選擇隱居還是改變的原因吧。做事豈能如此乾脆![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