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論語《子之武城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解讀

禮、樂化人,不在人的多少,也不在人的身份,皆有功效。人很容易因人少而省略一些過程,也很容易因人身份卑微而不屑認真相待。結果,做了如同沒做,於人無益,於己有害。

此章又記錄了孔子的失言。聖如孔子亦不免有失,但一旦知之,即予糾正,即便是面對學生,或別的什麼人。

或以為儒家講禮,身份意識很強,束縛人,但此章足見孔門之內並無思想交流的障礙。其實,「當仁不讓於師」,與西賢所謂「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心同理同,異曲同工。[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