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章》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解读

师傅带徒弟,常常留一手,或者技术上,或者人脉上。有的师傅确是这样做的。

当然,也有做师傅的其实并没有留一手,只是做徒弟的误猜而已。师傅通常总比徒弟的活做得好,人缘也广,做徒弟的误猜也正常。人的才质本来就有不同偏向,加之工夫深浅,差别很正常。

孔子的才艺更非寻常师傅可比,既高且远,弟子们难望其项背,自不免有孔子藏一手的误想。孔子教人不倦,岂会藏一手?孔子此语,虽是解释,意在消除误猜,但更在劝勉弟子努力。[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