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中庸·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中庸·大學

 

 

 

論語·中庸·大學(全新典藏本)》內容簡介:《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為歷代儒客研習之經典著作。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大學》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同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方法。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論語·中庸·大學(全新典藏本)》為中國古代官方指定教科書,集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於一身,為全世界最為盛行的國學啟蒙經典。《論語》,為人處世的根本;《大學》,為人處世的總綱;《中庸》,為人處世的精髓。聖賢語錄,四書精華,濟世修身,必讀典藏。

《論語》: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循循善誘、娓娓動人;《中庸》: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孔子 等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農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序言

《論語》、《大學》、《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也是中國古代典籍的名篇。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條語錄就是一章,若干章合為一篇。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繫,只是大致以類相從。這種情況在中國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學說,《論語》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論語》中還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實,也是研究春秋時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他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其事跡及言論見於《論語》。《漢書》中著錄《曾子》十八篇,今已亡佚。《大戴禮記》中有《曾子》十篇,但無《大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認為是孔子之孫子思。後來經過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儒家經典中,《中庸》是高層次的理論色彩濃厚的著作。讀通、讀懂很不容易。朱熹就認為讀四書應該最後讀《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朱熹對「中庸」的定義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