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许友文[1],出生于广东汕头,汕头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播音员。现为《今日视线》节目主持人,被称为汕头话的"活字典"。
1982年至1985年在汕头第一纸箱厂工作
1985至1989年在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
1989年至1999年在汕头电视台当文艺节目主持人
1989至今在汕头电视台新闻中心当新闻播音员,现为《今日视线》节目主持人
现从事职业:播音、主持
主持特点:朴实、亲切、自然 ,说话幽默,知识丰富,字正腔圆,声音浑厚,诙谐幽默,让人倍感亲切。

许友文
艺人或艺术家
民族
出生 广东汕头
职业 主持人,播音员

目录

人物成就

汕头话的"活字典"

近日,汕头电视台潮汕话节目主持人许友文受中国社科院邀请,赴北京录制《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汕头话音档"的有声资料。被国家语言研究权威确定为汕头话语音标准的许友文因此也成了汕头的名人。 日前,记者采访了许友文,作为公众人物的他热诚谦恭、谈吐文雅,让人备感亲切。他的嗓音听起来浑厚、圆润、清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气氛轻松,笑声盈室 其实早在13年前,许友文和他的同事陈奕璇就用潮汕话录制过《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当时,全国正在推广普通话,为了保护地方方言,不使其弱化,中国社科院在全国收录各地方言,并把方言汇编入"方言音库"。祖籍是汕头的中山大学语言学家施其生教授当年受中国社科院的委托,回汕头寻找录制汕头话音库的合适人选。他来到汕头广播电视台时,马上被该台的播音员许友文、陈奕璇的音色所吸引。由于许友文、陈奕璇的潮汕话吐音纯正,字正腔圆,最后经中国社科院审定,潮汕话方言音库以他俩为标准进行录制。许友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录制是在施教授家里进行的,当时只有一台录音机,条件简陋了些,而内容全国是同一个版本,只是用不同的方言去录制而已。"

至今年7月份,中国社科院又联系到了远在日本的施教授,让他推荐一位汕头话发音纯正的人去社科院再补录一下汕头话,施教授不假思索地推荐了许友文,认为他是最适合的人选。7月14日,许友文受中国社科院的邀请,专程赴北京录制《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汕头话音档"。汕头话音档包括语音系统、常用词汇、构词法语要、语法例句、长篇语料5项内容。在录制的材料中,每个字都必须用国际音标标注出来,即使专家不懂汕头话,也可以准确地了解其发音。谈起当时的录制,友文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在录制的材料里,有两个词的读音跟以前不同,当我用新的读音读到那里时,社科院的语言专家认为我读错了,我就向他们解释了这两个词的读音已经作过了修正,跟以前已有所不同,最后专家采纳并接受了我的意见,修正了原来的读音……"

应该说,许友文在汕头话的研读方面是成功的。在他的办公桌上、录音室里,都可以看到他随时准备翻阅的潮语字典、词典。经过20多年的点滴积累,他确实掌握了十分丰富的潮语字项、俗语,在语音技巧、语境处理方面颇有心得,被同行称之为汕头话的"活字典"。与播音结缘,梦想成真1985年,汕头广播电视台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播音员。那一年,许友文22岁,他"过五关斩六将",幸运地成为广播电视台第一批招考进来的播音员。回忆起当时第一次跨进广播电视台的大门时,他说:"广播电视台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神圣的地方,当跨进大门的第一步时,我感到特别自豪,因为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虽然时隔20多年了,但仍可以看出他脸上的喜悦之情。"我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从小听广播长大,当时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机。我每天都听,听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掌握了一些汕头话的发音技巧和语境的处理方式。后来,一到有广播的时候我就把收音机的声音开得大大的,然后模仿里面的人说话。因此,我特别喜欢播音员的工作,梦想有一天我也能迈上播音台当一名播音员。这个梦想终于在21年前就实现了。"

虽然实现了梦想,但要把梦想还真,当好一名播音员、主持人还是要经历一番艰辛。当年报考播音员时,许友文仅仅是汕头市纸箱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每天穿梭于工厂、家庭之间。繁重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让他几近迷茫。后来机会出现了,广播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考播音员和主持人,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他开始恶补理论知识,无论吃饭、睡觉,他手里都捧着一本书,只要有时间就看上几眼。当时工作非常劳累,但是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到深夜。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最后他以纯正的嗓音、敏捷的思维脱颖而出,被广播电视台录用了。

被录用后,许友文并没有马上上岗,台里让他回家等通知,一等就是半年。许友文说:"那半年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在没接到通知之前,我还在纸箱厂上班,心里非常焦急,心想,既然已经录取了,为什么还不通知呢?心里的疑惑自己解答不了,只好每天下班后都去打开自家的邮箱,看有没有广播电视台的通知。忆当年,许友文对记者说:"我每天都在痛苦地等待着。食不知味,夜不能寝,一点都不夸张。"还好,半年后,守得云开见月明,通知终于等来了。

无怨无悔的21年 许友文刚进广播电视台的时候被分配到电台播音。"我们经过一个月的学习锻炼后便'上岗上线'了。当时的条件比现在差远了,大热天录音的时候,走进那十几平方米密不透风的录音间里,热得汗流浃背,还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和播讲热情。录一组半个小时的新闻节目少说也要花近一个小时,当时真庆幸自己没有晕倒。"他坦言自己最怕误播,不但会扣工资,而且在大小会议上都要受到批评,让你感觉自己"声名狼藉"。在电台播音员的岗位上,许友文一呆就是4年。1989年,许友文被调到了电视台文艺部,主持《七彩荧屏》节目。在这期间,他的名字也开始备受汕头人关注。他不仅是主持人,还做编辑、策划,有时候身上装着7、8本稿件,而且每本都要熟记。2000年,他被调到新闻部当播音员,后来又主持如今家喻户晓的《今日视线》。在主持《今日视线》的日子里,由于许友文纯正、具有本土味道的汕头话深深地吸引着汕头老百姓,使这个栏目一跃成为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事业成功的他每天都会忙到很晚才回家,陪妻子和女儿的时间自然就很少了,但他并不会因此"冷落"她们,吃完晚饭后他都会和妻子和女儿在一起聊天,给她们讲笑话……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很少在工作之余出没于公众场合,也很少一家人一起出去吃饭。女儿有时也会不理解,觉得作为主持人的父亲出镜只是念念稿子,怎么会那么忙?友文介绍说:"一般从中午吃饭后我就要开始化妆,一化就是1个小时,然后熟悉稿件,稿件都是用汕头话写的,要加入地方很多方言词汇,跟正常的语句结构是不同的。"说着,友文给记者拿出了一条新闻稿,虽然在电视上播出的时间只有1分多钟,但稿子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让人感觉读起来很费力。"每天,我们要花大概2个小时去理解、背诵这些稿子。下午大概4点的时候开始录制节目。一期节目不知道要反复录制多少次,当录制完后,人也基本上筋疲力尽了。""当女儿知道我的工作流程后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太太也主动承担起所有家务,成了我的贤内助。我能够有今天,与家人的付出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视频


许友文潮阳话朗诵:叫你直直物落去【潮阳圈】

许友文老师带读潮汕话顺口溜

参考文献

  1. 许友文名人简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