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国专栏 探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专栏 探家》是中国当代作家许卫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专栏 探家
是指外地工作的人回老家看望家人、团聚,为探家,那是激动人心的事情。那心恨不得能飞,而且要飞得比飞机还快,眨眼就到最好。
历史上小城偶有在京城或州府道县做官做事的人,一段时日,总会回家看看,或拜见父母,或慰藉妻儿,混得可以,均可叫衣锦还乡,不过,混得再好都是给亲人熟人看的,他们的笑脸,赞美,热情是最好的证明,局外人是不大关心的。
现在交通发达,千里万里朝发夕至,探家这个词已经成为历史。
往日小城,人口大致固定,哪家多出一个人来很快就有人问,那是谁呀。特别是出现一个服装个性鲜明,发型与小城有异的人,就会引人注目,就会有人打听到,那是姚家的女婿,从新疆油田回来探家的,或是那是许家的儿子在上海当兵,回来探亲的。
那时,无论在外当兵也好,工作也好,回来一趟真不容易,除了经费限制,还有领导是否准假,特别是部队,越是节假日,战备就越提高级别,越是要提高警惕,请假探亲探家就不合时宜了。就体现你政治觉悟了。那些在外工作的,特别是老婆还在小城的,还是新婚年把的,回来一趟真是心急如焚,归心似箭。而当他们回到小城后,反倒显得平静,不让人看出有什么急不可耐的感觉,若是住在岳母大人家,就更要让人感觉是和老婆朝夕相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那样,岳母大人心细,都体贴地说了:天不早了,路上很辛苦的,歇着吧。女婿他还会装作不急不躁地和岳父闲聊,岳父似乎也不知趣,老太婆说,你去把煤炉封上吧,都什么时候了。岳父大人,才豁然开朗似的。
这小伙子第一天早上,还故意比谁都早起,彷佛一夜什么也没干。起来还抡臂扭腰,保持部队那习惯,然后刷牙,洗脸,在院子里扫地,话还是那么多,第二天早上迟了一点起来,开始寡言少语,到了第三天早上,老岳母就有点担心了,以为出了什么事,都九点了,咋还没一点动静呢。战战兢兢去敲门,是女儿病恹恹似得答应,好久,才起床,再看那小子,脸色苍白,走到院子里,也不甩臂膀,也不扭腰了,愣愣地望着树上树叶发呆,似乎又在数数有多少片树叶,差一点要扶墙走了。老岳母心里有数,只是把鸡蛋里又多放一小勺子白糖。
探家是愉快的,也是辛苦的,旅途劳顿不说,特别是那些年轻夫妇,两地分居的,思念心累,见面更是身心俱累,探家有时成为两难的选择,矛盾的举动。
小城有个海员,半年出海,半年休假,出海半年在海上,满眼是水,但滋润不了青春的饥渴,休假回家,不舍昼夜,自己越发滋润,却把水灵灵的老婆搞得干枯憔悴不已,用邻居讲话,这两口子,要么饿就饿个半死,要么胀也胀个半死。
小城中学有个老师,是大学同学,毕业分配,老婆去了新疆,他留在内陆,每一次探家都是万里长征,每年省吃俭用都在暑假探亲中迅速花光。几年一过,探家兴致不高了,很久才发现,老婆那里已经有“家”,每天都有人“探”,丈夫西出阳关无故人,只有感叹和理解,谁叫你怕苦怕难不和她结伴而去呢。于是,自己也把以前的关系重新整理,挖掘,发现,找了一个中学同学结婚,这样各有着落,不再为探家发愁了。
现在已经不需人们探家了,即使两地分居,也不必为探家而费丝毫身心,想念了手机视频可以互答,再想念,飞机不过就几个小时,高铁几乎是说走就走。而对于极少数人以家外有家为时髦,为自豪,处处是家,还“探”什么“探”?而那些胸怀天下的好儿女,他们四海为家,是为社稷江山,是为黎民百姓长治久安而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的,鞠躬尽瘁的,而浴血奋战的。他们的家是国家,是大家,他们也会探家,也会有早年探家的那种温馨、甜蜜、亲情,更有成就感,自豪感。[1]
作者简介
许卫国,江苏泗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