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謝默斯·希尼

移除 6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目录 ==
1个人经历
2作品年表
3写作特点
4成就
5社会评价
== 个人经历 ==
=== 早年 ===
1939年,谢默斯·希尼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获得奖学金得以进入德里的寄宿制学校圣哥伦布学院后,希尼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约翰·休姆(北爱尔兰和平运动的领导人,并获得199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念书期间,他成为"北方诗人"一代中的一员。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希尼在196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并一举成名。他的诗歌把英国文学传统和爱尔兰民间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不过早年发表诗篇时,希尼一直用笔名"Incertus",意为"不确定"---那是因为,农场里大伙儿背朝天忙活时用的是犁,根本用不上笔;二来,在以新教徒为主的北爱尔兰,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希尼属于容易被欺负的"少数派"。
=== 走向成熟 ===
当年的腼腆少年,在越来越接近成为一位诗人的时候,却不断在诗行间反渗出春日施肥耕种时的泥土味。在《人类之链》中依然如此:一袋煤炭也能入诗,领受诗人耐心的、不断留出停顿的词句调遣。这自然也引来了一些批评。美国有主流书评报刊认为,也许众人过分敬重希尼的"迷失在田园里的诗篇"了,批评者认为希尼越来越有"将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派诗人的旧式掘土机拉到了当代的世界里,指甲缝里还嵌着前人的泥土"。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在世时也曾评论过希尼的爱尔兰"就好比是都柏林里的迪斯尼乐园"。还有英国的书评人指出,新诗集里的希尼就像"给自己写好了讣告"。
希尼会用上整首诗,以"姨妈玛丽"在农场里烤面包为意象,刻画院子里阳光的缺乏、姨妈玛丽被面粉染白了的指甲。但他也写具有政治隐喻的诗。在纪念1917年北爱尔兰[[新芬党]]的复活节起义50年之际,希尼发表了《半岛革命者的安魂曲》,名义上是"纪念1798年的爱尔兰起义"。那时正值上世纪60年代,北爱尔兰共和军和联合派暴力矛盾最激烈的尾声,而希尼居然在一众新教徒观众面前朗诵了这首诗。希尼记得当时台下所有观众鸦雀无声。他的态度是:"你不需要热爱它,只要容许它的存在就可以了。"
=== 辉煌时期 ===
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1972年,因为北爱尔兰严迫的政治压力,希尼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以教书为主,同时写诗和诗评,希望成为专业作家,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1974年到美国伯克莱大学做访问学者,是他诗歌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80年代起,他开始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荣誉教授。
希尼创作的最高峰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那也是北爱冲突最血腥的几年。在这期间他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工作》(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笼》(1987)、《幻视》(1991)及《诗选》(1980)等。希尼曾说:"诗人在根本上是要对世界作出回答,对世界作出反应。"但他也认为,"诗人的首要职责,是允许诗歌再次发生,使诗歌继续下去"。
=== 晚年 ===
北爱尔兰获得和平之后,希尼说:"我不会忘记听到宣布停火那天的感觉:犹如黑暗的屋顶被打开,灿烂的阳光射进来"。 1995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批露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3] ("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2013年8月30日,谢默斯·希尼逝世,享年74岁。
== 成就 ==
=== 作品成就 ===
在他早年的代表作、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中,谢默斯回忆了逝去的童年,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在诗歌《挖掘》中,他希望自己能够以父辈们挖掘土地的坚毅和技巧去写诗:"在我的手指和大拇指间,一支粗壮的笔躺着,舒适自在像一支枪。"1995年,谢默斯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的评价是:"他的诗歌具有抒情之美和伦理之深,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据统计,2007年谢默斯的诗集在英国书市的销量,占到了当时所有在世英国诗人总销量的1/3。
=== 学术成就 ===
爱尔兰诗歌又一次得到了殊荣。诗歌界最重量级的艾略特奖公布结果,谢默斯·希尼凭着2005年的诗集《故地轮回 》(District and Circle)获得了2006年度的[[艾略特奖]]。希尼的获奖并非一路畅通。另外一个强劲的对手同样是爱尔兰诗人,牛津大学的诗歌教授[[保罗·马尔登]](Paul Muldoon),不过最终,希尼还是获得了这份1万英镑的奖项,[[T·S·艾略特]]的妻子[[瓦勒里·艾略特]]亲自前来颁奖。
希尼本人并没有参加颁奖,但他在得到获奖消息后表示自己感到十分荣幸,不仅因为T·S·艾略特的名字,也因为对前几届获奖得主和当年其他候选人的尊敬。自1993年设立以来,艾略特奖成为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界重要的议程。此前的获奖者包括[[艾丽思·奥斯瓦德]](Alice Oswald)、[[特德·休斯]](Ted Hughes),[[莱斯·穆瑞]](Les Murray)等。希尼的获奖在国内并未出乎诗界的意外。诗人王家新说当年希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就借希尼的诗歌表示"像土豆熟了从地里挖出来一样"水到渠成。他表示,希尼不仅是国际上公认的大诗人,也是国内诗坛普遍认可、尊重和关注的诗人。据他介绍,希尼就出生在[[叶芝]]去世的同一天,也被公认是继叶芝后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他是农家子弟,作品一直关注对生活经历的挖掘。
=== 社会评价 ===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希尼的忠实粉丝,他的回忆录《希望与历史之间》书名取自于希尼的剧本《在特洛伊治疗》。克林顿这样评价诗人:"是爱尔兰人民和世界的礼物,是我艰难困顿时的慰藉。"据说克林顿曾养过的拉布拉多犬名字就叫"谢默斯"。
98,3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