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言 |
言(拼音:yá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本義一般認為是說話,引申指所說的話,或者所說、所寫的一個字、一句話。這些意義還存在於"言論、言語"等詞語的義素中。
言是漢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時簡化為"訁"。
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類:
1.表示言語行為,如:語、談、謂、誦、誓。
2.與言語有關的品德,如:誠、諒、詐、謙。3.與言語有關的名物,如:詩、詞、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言
拼音; yán,yàn
注音字母; ㄧㄢˊ,〡ㄢˋ
平水韻; 上平十三元
部首; 言
總筆畫; 7+0
造字法 指事字(存疑)
結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字級; 一級(編號0826)
五筆; YYYY
倉頡碼; YMMR
四角碼; 0060 1
鄭碼; SA
統一碼; U+8A00
異體字; ࢍ�、ࢍ�、৩�
文字溯源
"言"字構型和本義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區別符號"一"而成的指事字。"舌"與"言"關係密切,就像"刀"與"刃"關係密切一樣,都採用了加區別符號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戰國時代,舌上的一橫變為兩橫,像舌形的部分與"口"分離,曲筆漸成直筆。秦、楚文字手寫體的演變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歸,都與漢隸相近。小篆是規範體,它們一直保持了從"舌"的寫法。
也有人認為"言"字上部是"辛"字,下從"口"。"辛"是古代的刑刀,另一說,"辛"是剛從樹幹上劈砍下來名叫"劈口"的楔形木片。但不管是"刑刀"也好,"劈口"也好,"辛"都讀作xīn,於此作為不表義的聲旁。從"口",表示話從口出,表示"說"。《說文解字》以為"言"是"從口、䇂(qiān)聲"的形聲字,如果不考慮其字源,只就其流變的字形而論,也是有道理的。把象意字中的一些偏旁變形表音的例子不勝枚舉。"言"字也可如是觀。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言"上部的構件"䇂"在漢字構字系統中意義較為複雜,除了可表示"刑罪"之類外,還多與某種美好的事物相聯繫,如"龍""鳳"二字,甲骨文分別作圖A、圖B,皆有"䇂"赫然其中,作為表示中華先民最為敬奉的圖騰的表意符號,"䇂"自然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又如"文章"之"章",金文作圖C,"䇂"亦為其表義符號。聯繫前文所論來看,"言"中之"䇂"亦當有此意義。山此看來,以"口"、"䇂"會意的"言"的造字思維表現了造字者對言辭的褒揚心態,而這種心態亦可從傳世文獻中窺見。[1]